正常的皮膚有一定的新陳代謝的能力,角質從產生到成熟直至凋亡慢慢的從基底層移行到最外層,然後脫落。同時產生的還有角質細胞間脂質成分,形成「磚牆」楊結構的堅固屏障,同時皮脂腺分泌皮脂與汗水混合排洩到角質層外,共同構成了一個穩定的生物膜。然而,這層生物膜有可能成為皮膚上寄生有害微生物的最好營養來源,產生一系列例如:痤瘡、皮炎等問題症狀。同時,皮脂成分本身就有令人不快的黃色外觀,加上不斷氧化變深,在於大氣中的顆粒物結合最終形成油膩、晦暗的皮膚外觀,所以我們要定期清潔皮膚,幫助這層生物膜更新分化。
清潔程序是護膚指導中的第一步,皮膚清潔產品多半由表面活性劑構成。表面活性劑能夠有效清除皮脂,同時帶走一部分老化角質以及細胞間質。而細胞間質流失會削弱皮膚屏障,導致皮膚乾燥過敏。所以選擇清潔力適當的產品非常重要。對於皮膚角質較厚,皮脂分泌旺盛的皮膚而言,清潔不足讓老舊角質和皮脂堆積,容易導致膚色晦暗和膚質乾燥等情況,而過多的皮脂氧化後與脫落角質細胞混合,形成堵塞毛孔的白頭和黑頭粉刺,進一步惡化形成痤瘡。這時,除了加強清潔外,還可以使用去角質這個護理步驟,幫助角質細胞更新分化,維持理想的皮膚外觀。
判斷潔膚產品清潔力是否適度的方法:
清潔力適度的產品在潔面後不適用任何保溼產品,皮膚在溼度適中的室內,半小時至一小時內會自然恢復柔潤。如果ifu變得特別乾燥或者很快油光滿面,都有可能是清潔力太強所致。如果油性皮膚清潔後沒有改善膚色,或者連用該產品一段時間皮膚變得晦暗、出現黑頭白頭等脂肪粒的話,便有可能是清潔力不足,需要更換產品或者加入去角質這個護理步驟。
表面活性劑
正常狀態下,水油之間並不相溶。表面活性劑的疏水基和親水基同時作用於水油兩相的界面,形成乳化或者發泡等效果。
皂基
最常見陰離子表面活性劑之一,含有皂基的產品大多具有良好的起泡力和深層清潔的效果,所以經常見於適合油性皮膚使用的產品中,缺點是:鹼性大,刺激性強,不適合長期連續使用,需配合使用鎮定性成分緩解皂基帶來的刺激效應。
油類
油類作為常見的卸妝成分,配合乳化劑能夠清潔彩妝及油溶性汙垢。主要使用礦物油、植物油、以及合成酯三大類成分。礦物油手感厚重油膩,植物油種類繁多,有些質地清爽,如荷荷芭油等,適合油性肌膚;某些合成酯就比較厚重。
植物油親膚效果好,對皮膚有益,但是清潔過程並不能完全發揮植物油的護膚效果,也就是說,植物成分所標榜的效果起效甚微。油類和乳化劑通常認為是致痘的因素,所以建議用表面活性劑類產品再清潔一遍。
人造油脂類成分,既有溶解彩妝的效果也有乳化的功效,手感清爽,洗後不油膩,卸妝力與天然油脂不相上下,經常用來做卸妝乳主要成分,但是許多合成酯有一定的 致痘性,使用後務必徹底清洗。
去角質成分
果酸
第一代果酸以甘醇酸為代表,分子小,滲透輕,通過裂解角質細胞的間質達到加速角質脫落,促進角質更新的效果,果酸常用於化學煥膚中,效果與濃度及PH值有關,當果酸濃度越高或者產品整體PH之越低,產品去角質能力越強。一般果酸含量在10%以上屬於高濃度,在此濃度下刺激性較大,連續使用不得超過半年。
第二代和第三代果酸以葡萄糖酸和乳糖酸為代表,比起甘醇酸,他們相對溫和,適合長期使用,而且具有相當優秀的抗氧化和保溼能力,促進膠原及間質生長的效果,適合日常保養使用。
水楊酸
水楊酸具有良好的脂溶性,容易滲透到毛囊中,所以更適合油性和容易長粉絲的皮膚護理,一般水楊酸濃度在2%左右、PH4以下的產品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儘管水楊酸比果酸更容易滲透到皮膚深層,由於本身具有抗炎效果,多應用與痤瘡皮膚護理產品中。
磨砂顆粒
磨砂顆粒種類:金屬顆粒(eg:氧化鋁)硬度高,邊緣銳利,去角質力度較強,適合粗糙、角質較厚的皮膚,效果最為明顯,經常用於家庭微晶磨皮產品中。
高分子聚合物顆粒(eg:尼龍6)多為球形,去角質力度溫和,某些特殊材料可以按摩後溶解
天然果仁(eg:霍霍巴種子,燕麥顆粒)很溫和的摩擦介質,適合臉部使用
堅果殼類(eg:杏仁殼)通常較鋒利,適合身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