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明城市是『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名片。文明城市創建安民是保障,富民是目的,樂民是動力,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才能讓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若羌縣委書記宋學斌說。
近年來,若羌縣在巴州黨委的領導下,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堅持把創建文明城市作為拴心留人的民心工程、百姓致富的民生工程、提升素質的幸福工程,迎難而上、敢為人先,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屆接著一屆幹,把文明城市創建過程變成解決問題、服務群眾、改善民生的過程,走出了一條黨政齊抓共管、社會傾力參與、群眾共享成果的創建之路,把創建工作做到了群眾心坎上。
棗園環繞、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若羌農村。(記者 確·胡熱 攝)
圍繞總目標抓創建,做到「安民」
平安幸福是群眾的期盼,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更是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內涵。若羌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不斷夯實穩定工作根基,全力營造安心、暖心、舒心的社會環境。成功創建自治區優秀平安縣,縣委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集體」稱號。社會平安和諧,讓各族幹部群眾安全感更強了,招錄報考若羌職位的年輕人和流入務工人員更多了,來若羌洽談合作的客商更頻繁了。
惠民工程暖民心。連續七年民生支出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83%,深入落實自治區九項惠民工程。建成「幸福鄉村」,讓農民享受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國家衛生縣城通過復驗。制定若羌政策,提供優厚待遇引進醫生、教師等人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國家評估認定,在全疆率先實施學齡前至高中階段15年的免費教育,與兵團二師華山中學聯合辦學取得實效。實行「先住院後結算」服務和藥品零差率制度,城鄉低保、養老保險一體化,貧困群眾財政兜底脫貧,各族群眾的獲得感、自豪感和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宜居生態舒民心。把生態環保當作「安身立命」的大事來抓,持之以恆地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重點防護林、塔裡木盆地周邊防風治沙工程,累計人工造林面積達22.25萬畝。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提高到36.13%、39.74%和14.53平方米,近三年大風沙塵天氣同比10年前降低50%,被自治區住建廳推薦為國家園林縣城候選縣市。
圍繞發展抓創建,做到「富民」
千方百計推動農民持續增收,始終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為文明城市創建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紅棗產業富民。新世紀以來,若羌縣委以城帶鄉促農增收,幹部包聯帶著幹,推動農民發展紅棗產業。十多年來,以質取勝的若羌紅棗產業,讓全縣農民步入小康生活,富起來的若羌人民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精神文明為農村送上了精神「食糧」,更為農民送去了發展「智囊」,棗農文明素質的不斷提升,更加堅定誠信種棗、種有機棗的決心。在產業發展中,各民族團結互助、交往交流交融,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引領致富、帶動創業的「傳感器」作用。2016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30076元,連續八年穩居西部十二省市區首位,形成良好的趕超勢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富民創建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項目帶動富民。創建文明城市既是打造城市品牌的需要,更是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實力的內在需求,區位優勢日趨突顯,城鄉面貌不斷改善,發展環境日益向好,優異的發展環境也吸引了更多大項目、好項目落地若羌。該縣圍繞滿足縣域鐵路、高速、機場、物流等大建設市場需求,動員群眾投資運營物流運輸、後勤保障供應,為各族群眾增收拓寬新的投資渠道。同時,組織縣域勞動力進行崗前技能培訓,並推薦轉移就業,做到「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實現多一人就業、多一份穩定的力量。
「網際網路+」富民。緊抓若羌紅棗榮獲中國馳名商標、若羌樓蘭機場即將建成通航、自治區確定若羌為物流業發展二級節點城市等機遇,以「網際網路+」為引領,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平臺,建成若羌(頤高)兵地電子商務產業園和15個村級電商物流店,實現棗農不出家門向終端消費者銷售紅棗,全縣上半年電商營業額近1億元,並逐步形成與若羌黃玉、文化旅遊、物流業相結合的電商新業態。
圍繞文化抓創建,做到「樂民」
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村規民約管理人,若羌縣堅持把提高群眾文明素質作為關鍵,培養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文明意識。
鄉村民俗文化「活」起來。本著既鼓「口袋」又富「腦袋」,建齊配全各鄉鎮、村(社區)文化活動場所和農家書屋,設立「樓蘭文藝獎」補助民間藝人、文化領頭人,堅持開展鄉村百日文體競賽、周末鄉村大舞臺等活動,連續11年獲得「自治區百日廣場文化先進縣」稱號,舒適便利、健康向上的活動,提振了百姓的精氣神,成為凝心聚力、惠及百姓的實踐。
優秀民族文化「傳」起來。著眼解決富裕後文明素質不相適應的問題,在村、社區建立以教育教化、村史展覽為主題的村民教育中心,以歷史沿革、民俗風情、鄉賢名人、特色成就等為重點,運用文字、圖片、實物、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現,使各族幹部群眾在參觀學習中進一步增強愛祖國、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行動自覺,教育引導系住「鄉愁」、記住歷史、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實現鄉村美、村民富、村風好,推進城鄉文明協調發展。
現代文明禮儀「樹」起來。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以「做文明有禮的若羌人」為主線,廣泛開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主題教育,深入推進國旗下的《村規民約》,開設「道德大講堂」和「文明隨手拍」等欄目,實施「衣家人」「好家庭、好婆媳」「軍民一家親」「志願服務隊」等特色創建活動,不斷拓寬群眾參與面,全力提升文明素質,湧現出宋禮、帕塔木汗等自治區、自治州道德模範和文明家庭,讓全民文明素質提升,緊跟時代發展步伐。
文明創建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逗號,沒有句號;只有更好,沒有最好。若羌縣將繼續堅持「為群眾解難、讓群眾受益、使群眾幸福」的創建原則,使創建成為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走進群眾心裡、融入市民生活,進一步夯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總目標根基,把若羌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