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賈楊 賈茗萱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 收錄於話題#證章小天地4個
今天要介紹的,是民國時期上海的一所著名醫院,以及這所醫院的著名院長。
按照常規,先看徽章:圓形,合金琺瑯質地,直徑3釐米,正面是我喜歡的寶藍、正紅、本白三色,文字都是金色勾畫——「上海四明醫院」,「SHANGHAI SZE-MING HOSPITAL 1949」(圖1);反面很簡單,只有「239」的編號(圖2)。徽章保存極好,而且是1949年上海解放那一年的,年份也是徽章收藏界比較喜歡追捧的。整體設計極具美感,就像女兒說的:「中文字有中國的味道,英文字有西方的味道,而數字,也那麼有數字的味道。」在我看來,女兒所說的味道,或許就是一種這座城市獨有的海派味道,如同上海四明醫院中西合璧的風格一樣。
那麼,上海四明醫院在哪裡?它又是怎樣一所醫院呢?
四明善舉,規模漸盛
這個淵源要從清嘉慶二年(1797年)說起。當年旅滬寧波人錢隨、費元圭、潘鳳古、王秉剛等發起「鄉人日捐一文」的募金倡議,在現在的黃浦區人民路一帶集資購地建置廠屋20多間以寄柩,並將多餘的30畝地闢為義冢。嘉慶八年(1803年)建立正殿,祭祀關帝,規模始具,俗稱「寧波會館」。因舊寧波府管轄的會稽山文脈連亙,其主峰上有四個穴,像窗戶一樣透著光線,被稱為「四明山」,因此「四明」便成了寧波的別稱。「寧波會館」也雅稱為「四明公所」,是上海地區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公所。
1905 年,上海四明公所在大殿兩旁設施醫局,為同鄉延醫施診,貧病者還可以免去藥費。根據《上海四明醫院碑記》《四明醫院十五周紀念冊》等文獻記載:1906 年,改造原西廠的房屋,設為病院。凡貧病同鄉,都可以保送病院醫治。不過當時的病房很簡陋,只有病床30餘張,住院者須由同鄉擔保,且只收男性病人 ,每日用藥和膳食則一律免費。同時於公所純陽殿設施診所,每日上午分單雙日施診,有內、外、針、幼等科。其病房診療由施診所醫生輪流擔負,藥品則向有合作關係的藥鋪臨時購配。
隨著上海近代化醫院的設立日益增多,施診所簡陋的環境已經不能滿足寧波同鄉的就診要求, 因此四明公所的朱褒三、葛虞臣和方式如等董事便發起募捐,募銀十萬餘兩,在原址籌設四明醫院,原有的施診所也歸併該院。1922年10月30日的《申報》記載:「四明醫院系由四明公所募集同鄉捐款十餘萬,就原有愛來格路(今普安路)舊址,建造洋樓數層,氣象矞皇,規模整飭,計可住患病者二百餘人,昨日開幕。」
聲譽俱隆,成中醫院翹楚
20 世紀30年代上海公私醫院幾乎觸目皆是,具有數十年以上資歷的醫院,也不在少數。外國人主辦的有公濟、宏恩、仁濟、寶隆、廣慈、聖心、同仁等;中國人主辦的有紅十字會、市立滬南、普慈、中山、上海市立等。但延請中醫使用中藥來治病,致力於保存國粹的中醫院,除神州廣益以外,非常少見。仁濟堂、位中堂、聯義會、聯益會、廣仁堂、集仁等中醫院都只開門診,大多沒有住院設備,有的雖然設置了簡陋的病床,也不過3到10張而已。因此1922 年已成立的四明醫院作為一所中醫院,已成為中醫消沉之時的中流砥柱。截至 1937 年,該院男病院設病房45間、病床 180張;女病院設病房24間、病床 70張。這在當時的中醫院中, 可為翹楚。
民國《選載月刊談話稿》1937年6月10日第三十三期刊文——「十五周紀念後之希望」,總結四明醫院成立十五周年以來的業績:「首事當局,同時鑑於社會上西醫院業已林立,而完善之中醫院,尚付闕如,默查需要,乃仿近世西醫院之設備制度,而聘中醫內外婦幼各科宿儒,常駐負診治之任。另請西醫一人,以備諮詢參診。同鄉因以稱便,實開中醫科學化之先河。」
四明醫院的最高權力機關為董事會,歷屆董事大多由同鄉中有聲望的人擔任,包括周金箴、朱葆三、葛虞臣、周湘雲、嚴子均、方式如、方樵苓、嚴漁三、虞洽卿、洪賢鍅、樂振葆、方椒伯、秦潤卿、項松茂、盛竹書、袁履登、孫蘅甫、劉鴻生等。在這些董事中,我們特別要介紹一下項松茂先生(1880年—1932年1月31日)。
項松茂是中國新藥業先驅。1911年他任上海五洲藥房總經理。九·一八事變後,項松茂積極投入抗日救國運動,任上海抗日救國委員會委員,並組織職工成立義勇軍第一營,自任營長。
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十九路軍奮力抗擊日軍。項松茂接受生產軍用藥品任務,親自督促日夜加班趕製。1932年1月28日傍晚,有日軍軍車行至位於北四川路老靶子路(今武進路)口的五洲大藥房第二支店附近,遭我愛國志士狙擊。次日上午,日軍闖入該店搜查,發現義勇軍制服和抗日宣傳品,即將店員11人全部捕去。項松茂聞訊後,義憤填膺,親往敵營營救。面對日酋威逼,他慷慨道:「死則死,中國人愛中國,份也!」1月31日,項松茂和11位職工慘遭殺害,英勇犧牲。在我們的老銀藏品中,有一個五洲大藥房的鍍銀首飾盒,正是那一段歷史的見證。不久前,我在奉賢區中醫院的「四史」教育活動中還專門介紹了項松茂先生的感人事跡。
我們回來繼續說四明醫院。到上世紀40年代初,醫院的發展遇到瓶頸,其中既有外部環境的改變,也有內部管理的問題。此時,一個人的到來,扭轉了局面。他,就是吳涵秋先生(圖3)。
圖3 吳涵秋先生照(來源於曙光醫院微信官方號)
1900年 6月, 吳涵秋出生於浙江上虞一個官宦之家。1915年, 因為父親與浙東名醫范文虎的舊交, 而投師於範氏門下學醫。1925年秋,出師後的吳涵秋於寧波應家弄獨立開業。起初診業清淡, 但他對待病人誠懇, 肯於負責, 審證精思, 診治有方, 屢起沉痾, 因而診業有所好轉。吳涵秋並不以此為滿足, 他對現代醫學也極有興趣, 與寧波教會辦的慈善機構華美醫院院長訂交, 執弟子之禮, 向他請教西醫知識。每當出診之便和休息之時, 吳涵秋均見縫插針地前往觀摩和學習。中西醫相互印證使他學識見解大有提高, 也為他以後興辦學校和主管醫院打下了基礎。吳先生有志于振興中醫事業, 認為中醫要生存,就一定要加強中醫自身的建設, 要實現中醫現代化,中醫隊伍必須後繼有人, 不斷培育新生力量 。所以在 1936年, 他創辦了寧波國醫專門學校, 並擔任校長 。為了籌集資金, 他不辭勞苦, 四處奔波, 雖傾其家財產業而無所顧惜 。
1937年《明日醫藥》雜誌第三卷第一期,刊載《吳涵秋先生先生訪問記》,彼時吳涵秋正在積極籌辦寧波國醫專門學校。該文採用問答形式,充分反映了吳涵秋的中醫理念與治學思想。我們看看兩個回覆:
1. 問:「吳先生對於中醫學術的感覺是怎樣?」
答:「中醫究竟有沒有價值的呢?如果沒有價值的話,阿拉今天馬上不再看病。因為將人家的性命來弄一點錢,這是絕對不興!但中醫確有特長的地方,所以我們非把他發揚光大不可!非儘量把他發揚光大不可!」
2. 問:「吳先生對於西醫學術的感覺怎樣?」
答:「西醫自有他勝過中醫的地方,覺得我們有儘量利用科學,採人之長、補己之短的必要。」
1937年抗戰爆發, 寧波國醫專門學校停辦。1940年,吳涵秋舉家遷到上海, 並在茂名路昇平街開設診所。1942年,在寧波同鄉會的推薦下, 他擔任了四明醫院院長。為了表示誠意和廉潔,吳涵秋向醫院董事們表態, 擔任院長同時,仍繼續私人開業,以維持自己的正常收入,但不取院長的薪金。積累下來的月薪,到了年終,一部分用於宴請慰勞醫院各科室主任,另一部分則退還給醫院,留作發展基金。
吳涵秋貫徹中西醫並重的方針,除中西醫臨床各科外,還開設了化驗室、手術室、X光室等。他聘請來自華美醫院的西醫外科醫生黃景霞任副院長兼外科主任,以示中西醫秋色平分,同舟共濟。聘任的人員中,中醫名流有陳存仁、孫劍庵,還有他的門人陳百平;西醫名流有馬永江、董承琅、張秀彬、商文彝、俞松文、唐惠民、徐新賢等。此外,為了培養醫院護理人員,還開設了四明護理學校,聘請著名護士路美麗任護理主任。經過整頓後,醫院面貌煥然一新, 專業人才濟濟,醫療服務比原先大有起色,就診人數大增。
這其中,有一個吳涵秋先生「大人不記小人之過」的故事見諸報端:「吳氏明知該院積弊甚深,非有大無畏精神,不足以言整頓。故接任之初,即從事斥革該院之茶房頭目方姓。方姓者,茶房其名,老頭子其實,平日養尊處優、坐收漁利,在院內竟作非法行為者有年。凡屬同鄉,無不切齒痛恨。但其人來頭甚大,而且勢力又厚,雖迭經同鄉一再反對,卒處之泰然,甚至反對者被其人唆使黨徒,加以暗算。吳氏既查有該方姓之劣跡確據,乃下令斥革。詎其人於離院之日,竟揚言:『看我顏色……』吳氏聞言,一笑置之。不料未及三月,該院新任總務走肖先生,在途中,竟遭人醍醐灌頂之惡劇。吳氏大怒,乃懸賞五百金,稽查作惡之徒。該方姓始有所畏懼,乃央人懇情,願點香燭放鞭炮道歉,並保證以後決不再有同樣事件發生。吳氏秉『大人不記小人之過』之旨,因允其請,一幕趣劇遂遍傳於黃河路上。」文中所說的「醍醐灌頂之惡劇」,就是當年轟動一時的「吳涵秋糞包遇襲」事件。
事件起因是吳涵秋的人事改革損傷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有人聯絡社會黑勢力,伺機報復。一天, 吳先生的汽車從四明醫院的桃源路門口出來,從普安路轉到恩派亞電影院 (今嵩山電影院 )門前時,突然遭到流氓伏擊。流氓以為坐在汽車裡的是吳涵秋,就用糞包投擲,糞包在汽車上飛濺開來,臭氣四溢。事有湊巧,那天坐在車內不是吳涵秋,而是四明醫院的總務主任,正借用吳先生的汽車外出, 卻當了「替罪羊」。吳涵秋明知這是對改革之舉的警告和阻撓, 但仍矢志不渝,追查到底,最終迫使主謀道歉認錯。
現存上海檔案館 1947 年編撰的《四明醫院五年來大事述要》,在引言部分寫道:「目前醫務情形,與五年前顯著差別,約有下列幾點: 一、由一中醫院而蛻變為中西醫鹹備之現代化醫院。二、由單純的中醫內外科,而增為內科、外科、婦產科、肺癆科、兒科、眼科、耳鼻喉科、齒科等,各科鹹備。三、門診人數由每日一百號增至每日四百號之記錄。」這裡給大家看一張我們收藏的上海四明醫院捐贈收據(圖4),上面記著:「今收到,王太太樂助中醫部施診給藥捐法幣三百萬元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九月一日。」經手人是名中醫孫劍庵,他在新中國成立後任職楊浦區中醫醫院,也是一位中醫內科專家。1948年9月的法幣三百萬元相當於北京大學一名講師的月薪,絕對值雖然不高,但也是這位不知名的王太太對發展中醫的善行,值得褒揚。
圖4 上海四明醫院捐贈收據
吳涵秋擅長內科,對仲景學說研究頗深,可將《傷寒論 》《醫林改錯》等全文背誦。他慣用經方, 每方味寡量少, 常用「四逆散一二三 」 (生地黃一兩、荊芥二錢、細辛三分 )治療情志病 (情緒鬱結 ) 、腸道病 (腹瀉 )和皮膚病 (風疹 )等。當年寧波地勢低洼, 氣候潮溼,多生蚊蠅,瘧疾肆虐。吳涵秋向寧波教會的教士學得了抗虐良藥奎寧的用法,又根據中醫理論進行革新, 研製了紅、綠兩種藥丸。臨診根據中醫辨證,分別採用紅丸或綠丸。其實紅丸和綠丸都含有奎寧,又含有不同的中藥成分,也算是一種早期的中西醫結合製劑。施治時往往輔以湯劑,因此療效成倍提高,既優於單純的西藥,又優於純粹的中藥,而且還擴大了適應症的範圍,因而深受病家歡迎。
吳涵秋素懷濟世扶危之心, 解放前經常免費送診施藥, 解放後仍對病家、同事備至關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上海市中醫學會的籌辦工作遇到了經費困難的問題,在向銀行貸款無果的情況下,吳涵秋與朱小南、石筱山、石幼山、陳大年、顧伯華、董廷瑤等老一輩中醫大家一起,借款支持學會成立(我們收藏了大部分借據,回頭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介紹)。其中吳涵秋先生與朱小南就是個人出藉資金最多的二位,分別達到100萬元,按照建國後人民幣改革的兌換率,即新幣制的100元。折算1951年的100萬元可以在上海買167斤豬肉,以當下豬肉25元/斤計算,當時的100萬元差不多價值現在人民幣4175元,在1951年絕對是一大筆錢了。為什麼算這個比率,就是想告訴大家,吳涵秋等前輩對新中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拳拳之心。下面這張照片就是吳涵秋先生借款給上海市中醫學會籌備委員會的借據原件(圖5)。我們可以看到籌委會的主任委員是陸淵雷;財經組組長是朱小南,副組長是陳大年與顧伯華,上面有紅色的三張稅票,以及蓋了「上海市中醫學會籌備委員會圖記」大章,彌足珍貴。
圖5 吳涵秋先生借款給上海市中醫藥學會籌備委員會的借據
新中國成立後,四明公所停頓,四明醫院院董渙散、經費困難,以致開支無著,職工欠薪後發或分期發給,但是醫院的業務量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現存上海市檔案館的《1953 年四明醫院了解情況資料》顯示:「醫院性質:綜合醫院,分科:內、外、婦產、肺、X 光、小兒、五官、中醫,床位 282 (另有 20隻嬰兒床) ,門診(日平均) 364。」「現只有1953年一、二月份的統計來看,共計門診數為19576人。內科3053,外科 2774,小兒科 6465,肺科 2936,婦產科1368,五官科 1639,中醫內科 1341。一月份床數273張,住院日數5747天,使用率70.27%;二月份床數273 只,住院日數 4964 天,使用率64.93% 。」
1953 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衛生局接管四明醫院。1954年,改四明醫院為上海市立第十人民醫院,吳涵秋仍任院長。1954年,成立第十一人民醫院, 他兼任該院副院長。1960年,第十、十一兩院合併, 新組建一所以中醫為特色的「曙光醫院」,並成為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吳涵秋先生又擔任了曙光醫院首任院長,直至1979年去世。
自1906年,四明公所設病院開始,曙光醫院已經走過了整整114年。正是有吳涵秋先生這樣一批博學、仁愛、正直的前輩,帶領一代代「曙光人」,疾行在中醫復興之路上,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學術財富與精神財富。
本文主要參考了樓紹來老師發表在《醫古文知識》2005年01期的《革故鼎新裕後人———記名醫吳涵秋》一文;劉惠新老師發表在《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的《近代上海會館公所慈善醫療事業的發展———以四明醫院為例》一文,王姿英等老師發表在《中醫文獻雜誌》2017年第4期的《四明公所創辦四明醫院考證研究》一文;周仲海老師發表在《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的《建國前後上海工人工薪與生活狀況之考察》一文,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與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著的《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彙編1921年-1957年》一書等文獻,在此一併致謝!
作者:賈楊 賈茗萱
原標題:《【證章小天地,中醫大世界】(十七)——四明醫院與吳涵秋先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