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火星救援》裡的經典臺詞

2020-12-13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大家有沒有看最近熱映的科幻影片《火星救援》(The Martian)?看過的話,有沒有被馬特·呆萌,哦不,馬特·達蒙樂觀向上的表演感染呢?據說,因為影片效果挺搞笑,這部影片甚至要被列入金球獎的戲劇影片提名名單。小編看完之後,最突出的想法就是,崇拜所有掌握了物理和化學知識的理科生,在困境下,他們總能用科學的方法求救或自救。當然了,團隊之間的協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They say once you grow crops somewhere, you have officially colonized it. So, technically, I colonized Mars. In your face, Neil Armstrong!
他們說,你要是在一個地方種了莊稼,那裡就算是你的殖民地了。所以,從技術上來說,我把火星變成了我的殖民地。你牛什麼啊,阿姆斯特朗!

Every human being has a basic instinct: to help each other out. If a hiker gets lost in the mountains, people will coordinate a search. If a train crashes, people will line up to give blood. If an earthquake levels a cit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ill send emergency supplies. This is so fundamentally human that it's found in every culture without exception. Yes, there are assholes who just don't care, but they're massively outnumbered by the people who do.
人類都有本能,會互相幫助。有人爬山時迷路了,會有人組織搜救。火車出事故了,人們會排著隊去獻血。有城市被地震夷為平地,全世界的人都會輸送應急物資。這是基本的人性,全球各地無一例外,都是這樣。沒錯,是會有一些不顧他人死活的混蛋,但是,關心他人的人要比這些混蛋多得多。

It's space. It doesn't cooperate. I guarantee you that at some point, everything's going to go south on you. You're going to say, 'This is it. This is how I end.' Now you can either accept that, or you can get to work.
這裡是太空。太空不會主動配合你。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在某些時刻,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件事都會很糟糕。你可能會說:「就這樣了,我可能就這樣完蛋了。」現在,你要麼接受這個現實等死,要麼就開始動手想辦法。

No matter what happens, tell the world, tell my family that I never stopped fighting to make it home.
無論發生什麼,告訴全世界,告訴我的家人,我一直在努力想辦法回家。

If I want water, I'll have to make it from scratch. Fortunately, I know the recipe: Take hydrogen. Add oxygen. Burn.
如果我需要水,我就得自己造。幸好,我知道造水的配方:來點兒氫氣,加點兒氧氣,再把它們點燃。

It's a strange feeling. Everywhere I go, I'm the first. Step outside the rover? First guy ever to be there! Climb a hill? First guy to climb that hill! Kick a rock? That rock hadn't moved in a million years! I'm the first guy to drive long-distance on Mars. The first guy to spend more than thirty-one sols on Mars. The first guy to grow crops on Mars. First, first, first!
這感覺很奇特。無論我走到哪裡,我都是第一個。踏出火星車,第一個涉足此地的傢伙!爬上一座火星山?史上第一人!踢走一塊石頭?那塊石頭可能已經有100萬年沒有動過地方了!我是第一個在火星上開長途車的人。第一個在火星上待了超過31個太陽日的人。第一個在火星上種莊稼的人。什麼都是第一,第一,第一!

*Language Tips*

In your face: 字面意思是當著某人的面,在這裡其實就是跟第一個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說:「我都登上火星了,你登上月球算什麼啊!」有點挑戰的意思。

Go south: 如果說某件事go south,意思就是事情發展得不順利,出了岔子。比如,影片中的Mark想要自己用氫氣和氧氣造水,結果發生了爆炸。

Make something from scratch: 從無到有,自己製造某樣東西。From scratch是「從零開始」的意思,在描述一些人的創業歷程時,我們經常會說某人created the company from scratch,其實就是「白手起家」的意思。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Helen)

相關焦點

  • 《火星救援》9句經典臺詞,每一句都很勵志
    電影《火星救援》,豆瓣評分8.4分,9句經典臺詞,每一句都很勵志,馬特達蒙主演塵土飛揚的紅沙地裡留下了我最後一個腳印,今天我就要離開火星,要麼死,要麼生你只要開始,進行計算,解決一個問題,解決下一個問題,解決下下個問題,等解決了足夠的問題,你就能回家了6.每個人類成員都有一種本能:幫助彼此走出困境7.我想叫什麼就叫什麼,我是火星之王,耶!
  • 你需要一本原著,讀懂《火星救援》電影沒拍的牛梗
    別說火星了,哪怕是地球孤獨的角落,作為手無縛雞之力並且不會種地的文藝青年,我只能保證,自己死前,可以寫一篇比較小清新的遺書給地球!在這種深深的惆悵感下,文科生掏出Kindle載了《火星救援》的小說。意外是,小說非常好看,而且比電影更豐富而流暢!!!電影中許多因為趕進度忽略的操作細節和科學原理,在小說中都有鋪墊。
  • 看《緊急救援》,品經典臺詞
    上周末,終於有時間了,決定去看場最近上映的電影,我選擇的影片是《緊急救援》,其實《緊急救援》2020年12月18就上映了,一直沒時間看。我選擇看這部影片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男主(彭于晏飾演的高謙)帥,二是喜歡看災難片。
  • 拯救電影慌,強烈推薦海上求生版「火星救援」
    該部影片可以說是海上求生版「火星救援」,影片的一開始就只有一條船一個剛剛甦醒的人,撞壞的船隻漂流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絕望與求生的渴望讓整部影片看上去並不顯得枯燥。剛開始看這部劇的時候你會為它的劇情所吸引,看到一半才發現全程幾乎沒有臺詞,整部劇最多的臺詞可能就是「help」該部影片更詳細地描述了獨自一人在大海上是如何求生的,饑渴、寒冷,風浪、孤獨充斥的整部影片,沒有人會給予你幫助,只有靠自己。依靠自己的知識製作可以喝的水,怎麼分配僅有的食物,如何利用船上的工具繪製地圖,改變方向從而得到活下去的希望。
  • 《火星救援》:如何戰勝一個你無法逾越的困難
    他躲進駐火星的航天基地療傷。下一次火星任務要等到四年後,而基地內的補給僅夠他維持31天。對技術宅來說,這部電影的觀影體驗真是相當好。就只說敘事手法,它也是讓我相當喜歡的——平鋪直敘不煽情,如果說《地心引力》是感情澎湃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散文,《火星救援》就像看技術報告,沒什麼文採,卻絕對不無聊。
  • 《火星救援》主創揭秘幕後故事
    時光網訊 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主演的科幻片《火星救援》不久前在多倫多電影節上亮相收穫好評,最近在北美開畫首周輕鬆蟬聯兩周冠軍,目前全球累計票房已突破2億美元。日前在影片的首映記者會上,電影主創們一一回答了記者的提問,為影迷們揭秘了關於《火星救援》的臺前幕後故事。
  • 電影火星救援評價如何?
    《火星救援》的評價挺好,太空人馬克獨自被困火星,驚險刺激、有趣,是好科幻片。火星上發生強風暴,美國宇航隊伍匆忙撤離,馬克被誤認為喪生。大難不死的馬克艱難求生。自我療傷,拔出風暴中插進身體的天線,縫合傷口;食物不多,創造條件種土豆;找到多年前的火星探測車,從而和地球取得聯繫。
  • 大學生熱評《火星救援》 高校颳起「火星風暴」
    面對12月電影成堆上映的市場環境,《火星救援》的排片從冠軍位置一下跌落到4~5位,但這並不影響觀眾對這部電影的熱情,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裡,周六《火星救援》僅靠著單日約10%的排片,以票房約3900萬的好成績,拿到了單日票房冠軍,創造了新的紀錄。周日依然發力,再度獲得票房冠軍寶座。  逆襲歸功於這部影片紮實的好口碑!
  • 《火星救援》:火星救援怎能少得了中國
    《火星救援》絲毫不矯情絲毫不叛逆的宇宙大片,雖有好萊塢科幻大片眾多珠玉在前,但這部片子仍顯示出自己的魅力。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的戲份,真的是萌爆了,意外的驚喜是,影片還加入了中國航天局的戲份,可能是老外為了迎合大陸市場吧,不過中國也長臉了這次,種得出土豆,遍地任我行。
  • 免費宣傳全力吆喝 《火星救援》就是NASA的火星移民計劃?
    《火星救援》就發生在火星的這裡?10月9號,NASA公開了一組由火星偵察軌道器上高解析度成像科學實驗相機「HiRISE」拍攝的照片,並且宣稱電影裡的主角,由馬特·達蒙扮演的沃特尼就是在這裡被困住的。《火星救援》中描述的火星場景與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非常相似甚至為了儘可能還原,NASA還和《火星救援》原作小說的作者Andy Weir進行了合作,以便提供所謂的「Ares 3」地點最精確的位置。那麼這部影片裡真正的拍攝地在哪呢?主要的拍攝地點在布達佩斯,而「火星表面」的外景地則是約旦的瓦迪拉姆沙漠。
  • 電影《火星救援》教會我的這些職場道理
    周末在家,木辛君又重新刷了一遍電影《火星救援》。這部在爛番茄評分93%的佳作,不僅製作上大手筆(據說投資過億美元打造),而且劇情上卻也頗為引人深思。 《火星救援》是根據美國作家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隊米國太空人在前往火星執行任務時突遇風暴,馬特·達蒙飾演的男主角在與團隊失聯後自救的故事。 電影雖然講述的是太空人自救的故事,但劇中的多個細節,卻能夠成為職場人借鑑的經驗,下面我們來分享一下。
  • 《火星救援》的啟示:中國火星實驗第一人分享火星生活指南
    「主人公沃特尼實在太全才了,他是太空人裡最會種土豆的農民,農民裡最會拆解飛船的修理工,修理工裡數理化最好的學霸,學霸裡最懂得求生技能的驢友,驢友中跑得最遠的太空人。」有網友這樣調侃。讓黃志澄感慨的是,影片雖為《火星救援》,但著重表現的並不是救援過程中的無助緊張,而是主人公沃特尼在身處絕境時仍能保持理智和冷靜的科學和堅強。
  • 你不能錯過那些經典電影裡的經典臺詞
    經典的電影很多,在這些經典的電影裡創作出來的經典臺詞也是數不勝數。在人生彷徨之時,有人說:做人沒有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在你還在為世俗眼光煩惱,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有個不服輸的聲音在說:我命由我不由天!
  • 電影《火星救援》評價如此之高?其中有幾點需要耐人深思
    上期我們曾說,《星際穿越》是一部自問世六年以來未被超越的巨製,但其實,近年來的《火星救援》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電影,相比《星際穿越》而言,《火星救援》的科技感和人文情懷也毫不遜色。甚至還有諸多亮點,下面,讓我們一一分析。
  • 史興慶:《火星救援》,中國元素成全美國主旋律
    原標題:史興慶:《火星救援》,中國元素成全美國主旋律  這次中國元素沒打醬油。《火星救援》中,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救援馬克·瓦特尼(馬特·達蒙飾)的努力失敗、一籌莫展之際,中國航天局無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得飛船得以成功補給,返回火星救回「呆萌」,「中國元素」起了關鍵作用。
  • 《火星救援》再曝中文特輯
    時光網訊 今日《火星救援》再度發布了一支中文特輯,特輯中,播客節目《Star Talk》的Neil DeGrasse Tyson給大家詳細講述了片中的火星探索計劃,Neil DeGrasse Tyson是一位以從事科學傳播聞名的美國天文學家,由他來介紹這一計劃是最合適的。
  • 《火星救援》:中國商業大片都該拜師,宇宙的壯觀與恐懼竟是如此
    如果非要說《火星救援》有什麼表達的話,那也不過是電影開篇,馬克削十字架的木頭來生火,這看上去更像是對上帝的一種不信任。(當然,也可以往相反的方向來理解,恰恰是上帝的象徵物生了火,救了馬克。因此,至少在一開始,上帝還是很重要的。「要有火,就火。」)
  • 這是一篇地表最強《火星救援》科普文
    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新片,馬特·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滿足的就是這樣一種想像。▲小說作者安迪·威爾《火星救援》原著作者安迪·威爾是誰?《火星救援》改編自同名小說,原著作者安迪·威爾不是職業作家,而是一名給魔獸爭霸2代寫過代碼的程式設計師。
  • 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國元素亮了 - 上遊新聞
    25日,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塞巴斯蒂安·斯坦等聯袂出演的科幻片《火星救援》將在中國內地上映。20日,《火星救援》中國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上遊新聞作為重慶唯一受邀媒體參加,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以及好萊塢著名演員馬特·達蒙、塞巴斯蒂安·斯坦、中國女演員陳數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 《火星救援》是怎樣煉成的:80高齡雷德利·斯科特不滅的科幻夢
    沒有導演能像英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一樣,在二十多部片子裡涉及了幾乎所有的電影類型。科幻片《銀翼殺手》、恐怖片《異形》、公路片《末路狂花》、史詩片《角鬥士》、奇幻片《黑魔王》、災難片《巨浪》、黑幫片《美國黑幫》等等,幾乎每個片子都創造一個類型片經典。今天我們要說的,是《火星救援》的創作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