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蔡英文「兩岸文化交流」的算計與謬誤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評論:蔡英文「兩岸文化交流」的算計與謬誤

2017-03-20 09:09:32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2017年03月20日 09:09 來源:中國臺灣網

參與互動 

  日前,蔡當局權力觸手粗暴橫插文化界,巧取豪奪從藍營手中強取「中華文化總會(文總)」,使其在50年之際經歷中華文化被抽筋剝魂的過程。不過,民進黨卻稱蔡此舉是對大陸釋放「文化交流善意」。此種奇怪論調並非綠營思維混亂,而是蔡「洗綠文總」在顯見的「文化臺獨」意味之外,有環環相扣的謀算。

  「洗綠文總」的層層謀算

  筆者認為,蔡英文拿下「文總」是希望能接管其作為兩岸民間交流渠道的功能,以「中華文化」尋求兩岸破冰,再以「官方」身份坐收紅利,又將兩岸交流維持在低水平限度上。

  首先,蔡英文早已籌謀奪回兩岸文化交流渠道。其一,馬時期,「文總」積極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有「兩岸漢字藝術節」、《中華語文大辭典》以及「中華語文知識庫」等兩岸合作成績,蔡當局不能坐視藍營掌握此溝通渠道。其二,出任「文總秘書長」的林錦昌是蔡布下的暗子。作為蔡文宣大將與核心幕僚,與文化界相熟且思維靈活的林早被規劃參與經營兩岸事務而未擔任職務,還曾一度傳聞將任海基會副董事長。

  其次,蔡自認兼「文總會長」是「善意」。其一,綠營稱蔡不須借「文總」搞「文化臺獨」。任「文總會長」意味著要承擔政治責任,以蔡能量,藉此身份直白推行「文化臺獨」的風險大於收益。蔡慣於假黨內他人之手間接施為。其二,蔡做出謹慎、示好姿態。蔡在講話中針對「推動兩岸的文化交流合作」進行了額外演繹以突出其「善意」,林錦昌也特別表明「文總不改名」,並煞費心機挑選了幾位與「中華文化」有關而與綠無淵源的文人以點綴綠油油的「執諮委」名單。

  再者,蔡期望以文化交流「突破」兩岸僵局並坐收紅利。蔡英文冥頑不靈、正途不通,轉而用「文總」、「貿協」等做文章,說明蔡有多層「期望」:其一,幻想大陸仍會為她留「文化」一扇小窗,不會阻絕文化往來,把臺灣推離中華文化輻射圈;其二,欲降低兩岸交流層次但又掌控兩岸交流力度與走向;其三,最終在表面上借「領導人兼任會長」的身份維繫「兩岸有官方互動」和「現狀仍在」的假象,坐收「交流紅利」。正如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所建議的,新「文總」可選擇低意識形態的活動入手,例如去年9月依例舉辦的「兩岸漢字藝術節」。而去年來陸參訪的林錦昌、江春男等能否在冰冷氣氛下以新身份登陸,也是一個觀察指標。

  蔡「如意算盤」恐要落空

  蔡當局以「去中國化」建構「臺灣本位論述」的思維與「文總」宗旨南轅北轍,蔡「溝通兩岸文化」的空洞口號也與其理念政策多有扞格之處。沒有「中華夢」的蔡英文的「善意」和算計都只能是空彈琵琶。

  矛盾一:蔡對「文總」的定位非「兩岸交流」,實為強化「臺灣文化」。作為「理念型臺獨」,「臺灣優先」和「臺灣認同」已經成為蔡潛意識的邏輯起點和政治正確。從其致辭中可以看出,她迴避「中華文化」而以「臺灣文化」為論述核心,給新「文總」的首要任務就是「提升和深植臺灣的文化實力」。而「推動兩岸交流」只是沒有願景目標和積極行動的空話。這不但與馬時期「文總」以中華文化為根,尋求兩岸聯結背道而馳。基於「臺灣同心圓史觀」,蔡眼中的中華文化不過是與荷、日文化類似的臺灣多元海洋文化的「舶來源頭」之一。同時,蔡還提出用「文化外交」服務「新南向」,「把臺灣文化帶入國際視野」,可見其醉翁之意不在「中華文化」這杯酒。

  矛盾二:蔡當局近期「文化臺獨」和「綠色恐怖」大幅升級,必反作用於兩岸交流。近期,民進黨當局治下,「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的「借轉型正義之名的獵巫歪風」已走火入魔,文化領域已成為重災區:孔子展移除「萬世師表」,臺中拆除百年孔廟改成日本神社,「限制退將、官員赴陸」,「一中承諾書事件」,「保防法」和多起「共諜案」都加劇了兩岸的緊張氛圍。如此倒行逆施讓臺灣有如穿越回兩岸封閉對抗的歲月,在大舉銷毀蔣介石銅像時,倒像是要重新拾回「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蔣式標語。兩岸既無「互信」,談何「交流」?而蔡為酬庸深綠向「文總」塞進去的親綠政治龍套,未來必然稀釋「文總」的「中華」色彩,使其逐漸變質並繼而綁架蔡的意志。

  儘管蔡暫未仿效扁時期「更名」,但已有學者預言,「文總」未來恐將再次「被轉型」,成為「綠色政治、文化精英結合的新平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劉匡宇)

相關焦點

  • 蔡英文「兩岸文化交流」的算計與謬誤
    「洗綠文總」的層層謀算  筆者認為,蔡英文拿下「文總」是希望能接管其作為兩岸民間交流渠道的功能,以「中華文化」尋求兩岸破冰,再以「官方」身份坐收紅利,又將兩岸交流維持在低水平限度上。  首先,蔡英文早已籌謀奪回兩岸文化交流渠道。其一,馬時期,「文總」積極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有「兩岸漢字藝術節」、《中華語文大辭典》以及「中華語文知識庫」等兩岸合作成績,蔡當局不能坐視藍營掌握此溝通渠道。 其二,出任「文總秘書長」的林錦昌是蔡布下的暗子。
  • 楊昆福:變本加厲操作兩岸對抗 蔡英文有何政治算計?
    媒體人楊昆福在《臺海》雜誌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顯然,蔡英文當局如此操作,受害的還是臺灣民眾,那麼他們緣何會打出這種「自傷牌」呢?個中到底有什麼政治考量與盤算呢?又會引發何種後續政治效應呢?其次,民進黨內部派系角力檯面化,蔡英文試圖爭奪綠營話語主導權。當下,蔡英文民望萎靡不振,民進黨內山頭勢力不斷進逼,加之「獨派」大佬不斷放話,蔡英文承受巨大壓力。為了緩解山頭勢力的「逼宮」,兩岸關係一方面成為其引導宣洩壓力的「排洪渠」;另一方面,兩岸政策是臺灣地區領導人權責範圍,透過製造兩岸對立,蔡英文試圖彰顯其決策權威,從而主導綠營話語權。
  • 蔡英文提「一國兩制」反制方案,李振廣:政治算計不得人心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蔡英文此舉目的在於抗拒統一,充斥著選舉考量和政治算計,進而為兩岸和平統一進程製造障礙。再提「維持現狀」毫無說服力蔡英文在講話中宣稱,臺當局目前的兩岸政策主張是維持現狀,並闡述其「臺獨」立場。
  • 蔡英文或將關閉兩岸交流的大門?
    原標題:蔡英文或將關閉兩岸交流的大門?蔡英文上臺不足三個月,因其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由之前的「熱絡」變成了「冷颼颼」。另一方面,在處理兩岸問題上,蔡英文在美日的撐腰下,不承認「九二共識」,切斷與大陸的官方溝通渠道,同時,蔡當局還要從民間下手,阻止兩岸民間的正常交流。蔡英文當局阻止兩岸民間交流的目的何在?其一,要徹底阻斷兩岸的往來,包括民間的往來,更多的意味是在向大陸示威「不交流就不交流」。
  • 蔡英文將出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偏見性動員恐衝擊兩岸交流
    馬英九與時任「文總會長」劉兆玄出席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大辭典發表會(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2月16日報導,延宕許久「中華文化總會」(簡稱「文總」)人事爭議落幕,文總15日召開第6屆執行委員會,通過包括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等共258名新會員入會
  • 蔡英文要徹底阻絕兩岸交流之路
    所以在戰略上,蔡英文走了一條漸進「臺獨」之路。在戰術上,投美日抗大陸,抓住美國加大遏制中國的時機,利用地處第一島鏈戰略節點的地緣特點,投身美國「印太戰略」,獲取美國保護。在文化上,以打造「臺獨」教科書為重點,進一步「去中國化」,割斷兩岸的歷史文化連結,培養「天然獨」。在經濟上,重拾李登輝、陳水扁時代的「新南向戰略」,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
  • 「罪與罰」:蔡英文上臺三年兩岸文教交流聲聲冷
    從上述四點內容來看,蔡英文當局已從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單獨約談,到全面要求臺灣所有高校與教師自查與大陸交往情況,不允兩岸校際交流協議中出現「九二共識」「兩岸融合」,重點在於進一步限制兩岸文教交流,這是蔡英文當局對大陸提出的兩岸進一步經濟社會融合與文化交流的反制。
  • 蔡英文的兩岸題,答錯了!
    &nbsp&nbsp&nbsp&nbsp元月一日,蔡英文一改上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以來,都不發表元旦講話的做法,首次發表講話。人們以為,剛遭到「九合一」選舉慘敗的蔡英文會順應民意,調整各項政策,特別是阻礙兩岸交流的兩岸政策。
  • 劉國深:民進黨充滿了政治算計
    香港中評社6月25日報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日前在牛津大學舉行的「21世紀的兩岸關係」學術座談會上表示,民進黨政治人物明知「臺獨論述」對民進黨的發展有極大的限制,卻又擺脫不了黨內「基本教義派」的掣肘,民進黨迴避「臺獨論述」是不得已的,而強化「階級論述」則充滿政治上的算計
  • 蔡英文任內兩岸事務或一事無成
    香港中評社3日發表評論分析指出,田弘茂的這一任命充分表明,在深綠壓力、藍綠困局、民意逆轉、中美及國際大框架等因素影響下,蔡當局兩岸團隊根本沒有能力駕馭兩岸關係的複雜局面,左右支絀,進退維谷。其任內的兩岸事務或一事無成,臺灣也將在全球經濟大變革的時代潮流中虛度光陰。
  •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成蔡英文當局燙手山芋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監督條例」生效的「最大意義」就是讓兩岸服貿協議進入實質審查。但當年民進黨在野時無所不用其極地阻撓生效,如今又用什麼態度對待服貿?評論直言,民進黨對待「監督條例」和服貿充滿了政治算計和意識形態,並非從臺灣經濟、民眾福祉的角度來考慮,以致造成今日的施政困境,對於民進黨而言,「監督條例」已變成燙手山芋。
  • 蔡英文或任"文總會長"國民黨憂對兩岸交流影響負面
    蔡英文。(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2月16日訊 據臺灣《旺報》報導,臺灣「中華文化總會」人事爭議落幕,「文總」15日召開第6屆執行委員會,通過包括蔡英文等共258名新會員入會。由於蔡辦曾說「文總」慣例是由歷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擔任會長,意謂蔡英文最快在15天後的會員大會,由新的執委、諮委推選並出任新會長。國民黨「國發院院長」林忠山認為,在蔡當局「去中國化」下,「文總」未來恐進行偏差性動員,人事也可能大幅更動,對兩岸交流活動將造成負面衝擊。據報導,臺灣「文化總會」會長改選延宕許久,演變成前會長劉兆玄與蔡當局間的政治僵局,但在劉去年11月底辭職後,鬥爭告一段落。
  • 兩岸評論│深受「獨害」的臺灣新世代
    因為自九月新學年起,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南一版和龍騰版中,竟然出現所謂的「臺灣主權未定論」,這作為「臺獨政客」奉為尋求「臺獨合法性」的神主牌,大搖大擺的出現在教育下一代的歷史課本中,這無疑就是公開的教育臺灣青少年錯誤的謬誤史觀。
  • 蔡英文被質問:你這麼厲害,敢中斷兩岸交流嗎?
    來源:中國臺灣網蔡英文(臺媒)「大華網絡報」4月20日發表評論指出,臺灣島內執政的民進黨正在進行一場自我毀滅的領導人初選,根本無心於施政。挑戰者賴清德挾「獨」派力挺之姿,寧願打破自己多次「支持蔡英文」的承諾;而尋求連任的蔡英文也不甘示弱,近日接連以「辣臺妹」姿態拉抬聲勢,希望能力保過關。在如此激烈的初選過程中,兩人不約而同地打兩岸牌來吸引綠營基本盤。可悲的是,節節升高的對抗氛圍使得兩人的用語越來越偏頗。長期處於民調後段班的蔡英文,只能訴諸於兩岸緊張對峙。
  • 阻撓兩岸交流 蔡英文比陳水扁手段更狠
    作者 富權  在昨天的國臺辦新聞發布會上,有多家媒體關注蔡當局阻撓兩岸交流的問題。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指出,近期確有一些大陸團組和人員赴臺交流受阻。馬曉光又進一步指出,從去年「五二零」以來,民進黨當局一再以種種手段限制打壓海外臺胞參加兩岸交流合作,這是他們阻撓兩岸交流、改變兩岸現狀的又一鐵證。他們的做法只會進一步失去僑心。馬曉光說,今年是兩岸開啟交流三十周年。三十年的歷程充分說明,要交流、要合作、要融合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打開的大門是關不上的,任何倒行逆施只會激民憤、失民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蔡英文「過境」美國:外銷「臺獨」,破壞兩岸關係
    華廣網7月18日發表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周忠菲的評論文章指出,近日,蔡英文「出訪」臺灣在加勒比的所謂「邦交國」,並從美國獲得「來回過境」四天的待遇。島內一些媒體和智庫就此發表評論,認為蔡英文此行目的是為了顯示民進黨將繼續「拼外交」。
  • 島內學者戳破蔡英文三大算計
    蔡英文在25日的「選舉」政見(辯論)會上,再次督促儘快通過「反滲透法」。臺當局如此急迫要趕在選舉前通過「反滲透法」,激起了島內許多黨派、組織以及民眾的強烈反對。島內普遍質疑,「反滲透法」條文中所謂「境外敵對組織」「滲透來源」等內容模糊,條文範圍廣泛,以現在兩岸交流之頻繁,島內將人人自危。
  • 媒體批蔡英文「反中仇共」:何不乾脆中斷兩岸交流?
    原標題:臺當局何不乾脆宣告中斷兩岸交流!?「大華網絡報」4月20日發表評論指出,臺灣島內執政的民進黨正在進行一場自我毀滅的領導人初選,根本無心於施政。挑戰者賴清德挾「獨」派力挺之姿,寧願打破自己多次「支持蔡英文」的承諾;而尋求連任的蔡英文也不甘示弱,近日接連以「辣臺妹」姿態拉抬聲勢,希望能力保過關。在如此激烈的初選過程中,兩人不約而同地打兩岸牌來吸引綠營基本盤。可悲的是,節節升高的對抗氛圍使得兩人的用語越來越偏頗。長期處於民調後段班的蔡英文,只能訴諸於兩岸緊張對峙。。
  • 蔡英文喊修「中共代理人」,島內擔心兩岸交流全關閉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綠色恐怖」時代來臨,蔡英文當局已經走火入魔,民進黨重回「戒嚴」時期,兩岸交流將被全面關閉……蔡英文5日通過社交媒體宣布,臺灣「立法院」將在下個會期完成所謂「中共代理人」的修法,在島內掀起恐慌和不滿的軒然大波。
  • 日媒鼓吹兩岸「無條件對話」的算計,日臺同流合汙對抗大陸
    除了今年5月臺灣對日窗口「亞東關係協會」更名為「臺灣日本關係協會」外,今年1月1日,日本將對臺窗口「日本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更名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島內有輿論更是大呼「『斷交』後最大突破」。日本總是只能弄些「偷雞摸狗」小伎倆,登不了大雅之堂!!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中國」是兩岸交流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