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浮出水面
本刊記者 樊蘭
百度上市的那天,百度公司周圍的酒吧裡全都擠滿了狂歡的百度員工,而在阿里巴巴上市的那天,儘管媒體一片喧囂聲,但阿里巴巴公司內部竟是出人意料的平靜。
這是一個已有八年歷史的網際網路企業。
在以火箭速度衝擊資本市場的IT行業中,它的上市顯得姍姍來遲。正像阿里巴巴支付寶總裁陸兆禧告訴《網際網路周刊》的,阿里巴巴B2B上市是遲早的事情,大家很早就知道了,心裏面都有預期,現在只是一個結果。
馬雲早就說過:「我們不缺錢,上市一定不為錢。」這次上市就更像一個謀劃已久的事件,阿里巴巴的商業野心讓人難以捉摸。
人們沒有把B2B子公司的上市當作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會關注擁有B2B、淘寶、支付寶、中國雅虎、阿里軟體、阿里媽媽這六艘戰艦的超級航母會駛向何方?阿里巴巴正在繪製一個怎樣的商業版圖?而什麼樣的支點在支撐著阿里巴巴的未來?
11月的杭州,依然秋高氣爽。
阿里巴巴(1688.HK)集團有著非常古怪的格局, 各個子公司星羅棋布地散落在以華星路為中軸的幾棟樓裡,我們的採訪就是在這些樓之間穿行。
阿里巴巴B2B子公司,這個擁有5000名員工的上市公司卻在一座名為「創業大廈」的大樓裡。大樓門口,剛參加完培訓的阿里巴巴(www.alibaba.com.cn)新員工正嘰嘰喳喳地合影,在陽光下定格了一張張青春洋溢的面孔。
一個月前的上市似乎沒有在這個公司裡留下任何痕跡,走廊裡的員工行色匆匆。
馬雲不止一次地說,上市只是新的開始。阿里巴巴國際網站總經理戴珊告訴《網際網路周刊》:「上市後感覺壓力更大了。以前我們就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面做,上市後會上升到一個更大的平臺。」
電子商務生態鏈
今年9月15日的網商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及CEO馬雲語出驚人:「未來我們將投資100億打造電子商務生態鏈!」顯然,一個半月後B2B上市的意義也落在了「100億」和「電子商務生態鏈」這兩個關鍵詞上。B2B上市決不是單個子公司的事情,而是馬雲整個電子商務生態鏈戰略的一個步驟,上市帶來的一系列資本運作將會用於完善和拓展這個鏈條。
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是電子商務生態鏈最重要的三個環節。阿里巴巴、淘寶(www.taobao.com.cn)和支付寶分別解決了前兩個,物流成為缺失的一環。「黃金周節假日,我們的買家還想買東西,賣家還想發貨,但找不到物流,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支付寶總裁陸兆禧說。目前,在淘寶上是由中外運(www,sinoair.com.cn)、中鐵(www.cre.cn)、中郵(www.postfund.com.cn)等物流公司按照淘寶的要求提供物流服務,陸兆禧透露,「下一步我們需要專門的團隊去解決這個問題。」由此看來,阿里巴巴自己介入物流業務已成定局,但是否會通過收購實現,陸兆禧說:「社會上已經有很多物流公司都存在了,我們會投入資源跟他們合作,收購可能不大會,但要看情況。」
除了需要完成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這三大流的匯集,馬雲說,我們下一步的整體發展戰略是從「Meet at Alibaba」走向「Work at Alibaba」。而這一轉變的標誌就是2007年1月8日阿里軟體的成立,把企業的營銷等外部需求引向企業內部管理的需求。
對於中小企業來講,阿里軟體的誘惑力在於它的SaaS(軟體即服務)模式帶來的靈活付費。阿里軟體總裁王濤把這種模式形象地比作「自來水」,他告訴《網際網路周刊》,「我們提供的軟體服務就是給你一個帳號使用,打開就有,企業不需要安裝軟體或者購買其他的硬體產品。」比如,阿里軟體的淘寶網店版可以提供產品、庫存、客戶的管理,批量的寶貝修改、上架和下架管理,聊天記錄保存,客戶數據保留等服務,而一個帳號收費只需一天一元錢。
易觀國際(www.analysys.com.cn)的數據顯示,在中國SaaS市場2007年第3季度中,基於SaaS模式的管理軟體企業用戶數量達到266.8萬,誕生僅10個月的阿里軟體以63.7%的絕對優勢穩居行業第一。「對中小企業來講,有個80分的東西,又價廉物美,就先用起來了。」 王濤期待著,阿里軟體在3年之內發展200萬付費用戶,成為全球最大的在線軟體運營服務商。
今年8月,在馬雲最初創業的湖畔花園的一幢二層小樓裡,一個網站悄然上線了。這是阿里巴巴集團最新孵化的一個業務,它進入的是目前百度和谷歌廝戰正酣的領域—中小企業的廣告市場。這是在「Work at Alibaba」戰略中落下的最新一枚棋子—中小企業在淘寶、阿里巴巴上做生意,用阿里軟體進行企業管理,而當企業需要更大的推廣的時候,到阿里媽媽(www.alimama.com.cn)上來。
阿里媽媽採用的是類似「淘寶」那樣的C2C式的廣告交易方式,「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廣告市場。中小網站的流量佔整個網際網路七八成,但他們的廣告價值只佔中國網際網路廣告的20%,這中間的落差非常大,我們希望把這些流量聚合在我們的平臺,通過一定的分類、質量評級等手段,滿足不同廣告主的需要。」阿里媽媽負責人表示,目前阿里媽媽還遠遠沒有達到他們理想中的模式,就像商場正在招商一樣。
但沒人敢忽視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業務聚集的強大用戶基礎,上線僅百天,阿里媽媽網站就已匯集了超過14.9萬家中小網站和超過13.5萬的個人博客站點,超過38萬個廣告位,註冊會員超過100萬,覆蓋中小網站總流量每天超過10億瀏覽量。有人分析說,競爭激烈的Google AdSense和百度聯盟,一下子因為阿里媽媽的加入,變成了三國的遊戲。
但阿里巴巴的野心並沒有止於「Work at Alibaba」,馬雲說阿里巴巴未來的目標是「Live at Alibaba」。他宣稱這是三年之後要考慮的問題,但其實馬雲在一年前已經開始悄悄布局,2006年10月以3500萬元戰略投資了由阿里巴巴舊部李治國創辦的本地生活消費網站口碑網。
李治國拒絕向《網際網路周刊》公開股權比例,但他透露,作為阿里巴巴的第一筆戰略投資對象,口碑網除了單獨作為一個品牌發展外,最近也一直在跟阿里巴巴集團進行一些業務整合:口碑網的會員與淘寶已經實現互通,與阿里巴巴會員的互通也即將實現,而雅虎的本地搜索便是由口碑網來提供的。
不管是阿里巴巴、淘寶、雅虎(www.yahoo.cn)還是支付寶的用戶,都需要衣食住行,口碑網在阿里巴巴集團裡的定位正是把這些服務嫁接到整個阿里巴巴、淘寶和雅虎的社區裡。李治國說:「阿里巴巴不光強調它的交易平臺,他的社區的流量也非常大,說明商人也有交流的需求,我們的戰略就是讓這些商人在工作的同時,生活的也更好。」
這是一個流著與阿里巴巴相似血液的企業,李治國毫不掩飾地說,「我們的價值觀就是阿里巴巴的『六脈神劍』,我們的考核方式跟阿里巴巴也一樣,價值觀考核和業績考核各佔一半。」口碑網現在辦公的華星科技大廈也是當年阿里巴巴曾經待過地方,口碑網內部甚至延續了花名的傳統,李治國的名片上印著「姜子芽」,而「小龍蝦」之類的名字在這個公司裡比比皆是。不管外界關於收購的傳言是否屬實,也許三年以後,當阿里巴巴真正實施「Live at Alibaba」戰略的時候,這樣一個與阿里巴巴高度同質的企業融入阿里巴巴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
產業整合者和規則制訂者
馬雲在提出電子商務生態鏈的時候,在前面加了六個字:開放、協同、共榮,這六個字一下子將阿里巴巴置於如同Google在搜索領域裡那樣的產業領導者和整合者的地位。
戴珊很快注意到這個變化:「在做2008年產品規劃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問,這個產品和平臺是不是開放的,我們有沒有開放的埠,讓其他的人能通過我們的平臺獲得更好的收益,幫我們把這個事業越做越大。而不是單單阿里巴巴一家孤軍奮戰。」
阿里軟體正是這樣的一個開放生態鏈的突破口。阿里軟體成立之初的思路是所有應用由自己來開發,但後來發現,中小企業的需求是一個長尾,各行各業的應用非常個性化,光靠阿里巴巴自己做,根本沒有那麼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於是阿里軟體決定建立一個在線軟體服務平臺,讓很多軟體廠商和第三方的軟體提供商,在阿里軟體的平臺上為中小企業提供越來越豐富的服務。王濤說:「Work at Alibaba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開放,讓軟體開發商和服務供應商都到我們的平臺。最多一兩個稍微廣泛點的應用我們會自己做,自己做更多是做一個例子,相當於一個樓裡的樣板房,向我們的合作夥伴證明中小企業有這方面的需求,讓他們進來和我們一起開發更多的東西。」
一直垂涎於中小企業市場的跨國巨頭自然心動。今年4月,阿里巴巴與微軟籤署了戰略合作,一起進行電子商務、企業管理、辦公自動化和企業通訊等在線服務的研發和部署。11月1日,阿里巴巴又與思科在軟體服務平臺方面展開合作,由思科為阿里巴巴客戶提供依託於軟體在線服務平臺的Webex視頻服務。
戴珊舉了更多可以開放的例子:「我們總部在杭州,到了二三線城市其實我們的服務能力是跟不上的,比如客戶有掃描圖片這樣的需求,我們就在考慮是不是可以把當地這樣的企業引到我們的平臺上;比如客戶有商旅的需求,我們就考慮有沒有跟攜程合作的機會;比如跟銀行合作,幫助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滿足融資需求,怎樣把我們平臺上的客戶的需求一起去打通,一起分享財富。」
開放會對阿里巴巴的地位形成衝擊嗎?王濤顯然並不擔心,「開放,我們希望是有序的開放,而不是無序的開放,開放需要規則,規則制定好了後,有了嫁接的平臺,很多中小企業就到這個上面來做。」成為遊戲規則的制訂者,這才是開放的用意。
國際化
「阿里巴巴已經是一個非常全球化的公司了。」阿里巴巴企業間電子商務市場及業務發展部副總裁孫漢傑這樣對《網際網路周刊》說。面對阿里巴巴上市意在國際化的言論,衛哲糾正說,「上市後不是啟動,而是加快國際化策略。」
從2007年開始,海外市場就成為阿里巴巴布局的重點。阿里巴巴目前已經在17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辦公室,海外部門的員工數成長為3位數以上,在中國香港的銷售和服務中心由香港捷利中心的24層擴展到25層樓。阿里巴巴在過去已經在海外積累了一萬多家收費用戶,集中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印度等地。
孫漢傑透露,2008年開拓海外市場更是重點的重點。阿里巴巴希望不僅是中國商人,全球的商人都能通過阿里巴巴的平臺交流和溝通;不單單是把中國的貨品拿出去,也要把國外的貨品拿進來。
在9月的網商大會上,衛哲公布了阿里巴巴由中國香港而中國臺灣進而日本的國際化路線圖。馬雲在上市前一天還帶著兩個副總裁秘密赴臺灣,開拓臺灣市場。作為阿里巴巴八大基礎投資者之一,郭臺銘名下的鴻海集團以後的採購將會通過阿里巴巴的平臺來進行。衛哲在杭州出席網商大會時強調:「日本是中國第二大外貿國,但來自日本的客戶較少,調研後得悉日本買家喜歡使用日文(界面),所以未來會推出日文版本,同時在日本成立客戶服務中心及平臺。阿里巴巴也正在與軟銀公司總裁孫正義進行談判,計劃明年成立一家日本合資公司,共同拓展日本市場。11月,阿里巴巴還派出第一個調研組赴印度進行市場調研,即將啟動印度戰略。
國際化當然要涉及到更為複雜的支付問題,支付寶也已然著手解決這個問題。今年8月,支付寶與中國建設銀行(www.ccb.cn)和中國銀行(www.boc.cn)合作,中國用戶省去了自己兌換外幣的麻煩,可以直接用人民幣在國外網站購物。亞洲最大的化妝品連鎖店莎莎下屬的莎莎網、香港護膚品、化妝品網上折扣店草莓網(www.strawberrynet.com.cn)以及日本負責海外郵購網站jshoppers.com成為支付寶首批合作的境外網站。陸兆禧對《網際網路周刊》說,支付寶跟海外的合作剛剛開始,明年我們會花更多的力量開拓這個市場,讓中國的支付走出去。目的地主要是中國香港、東南亞、中國臺灣、新加坡、歐美等發達地區,就是那些中國人樂於去購物但來去成本比較高的地區。
海外市場的拓展也給支付寶帶來了豐厚的收益,陸兆禧說,「我們會向商家收取一定的費用,就像信用卡購物一樣。」他預計到今年底,籤約的境外購物網站數量將超過100家,經營範圍涵蓋化妝品、服裝、箱包、珠寶以及原裝數碼產品等行業,月交易額將突破億元。
成為大公司
當IPO、國際化、收購、生態鏈這些令人振奮的詞語包圍著阿里巴巴時,人們發現不知不覺中,這個喜歡強調自己草根身份的公司已經成為一家七千多人的大公司了。阿里巴巴能夠避免大公司病嗎?在大公司的面孔下,它能否保持它的創業激情?而上市正是第一道考驗。
本刊記者 樊蘭
跟著公司打拼了七八年之後,將近1000名員工將成為擁有超過100萬港元身家的富翁。如 何迎接這樣一群人?阿里巴巴人力資源資深副總裁鄧康明說,「在即將IPO的時候,這個問題已經當作一個項目在研究,上市對很多人在物質上精神上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B2B公司人員的組合上,50%是工作一年以內的新人,哪怕工作了五年八年的人也不過30歲多一點。馬雲在管理會上也強調優勝劣汰,「想鬆口氣,貪圖安逸的,我也理解你們,但是你們要離開,」鄧康明認為,這種壓力和自我要求也會驅動他們還要往上走。也不排除少數人會出去自己創業,但不是規模性的。
戴珊說,「如何找到員工成就感的驅動點。這是對管理的挑戰。我們也會跟員工分層級溝通,三年以上的,五年以上,一線員工,都得溝通,也會考慮到沒有股票的人的心態和有股票的,會出現哪些狀況,不斷發現問題去解決。」
外來者們
儘管阿里巴巴非常相信自我培養,願意從土生土長的「老人」中提拔管理層,但隨著業務的擴張,對高級人才的需求迫使阿里巴巴不斷從外界吸納人才。2004年從微軟來到阿里巴巴的鄧康明是阿里巴巴最早的一批從外面找來的高層,他笑稱自己現在已經是介於「新人」和「老人」之間的「中人」。到了2005年、2006,年則出現了跨國公司高管大規模進入阿里巴巴的現象,知名的有百事可樂(www.pepsi.com.cn)中國財務負責人吳偉倫、百安居(www.bnq.com.cn)(中國區)總裁衛哲、長江商學院企業戰略管理教授曾鳴,美國沃爾瑪百貨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全球採辦總裁崔仁輔等人。
吸引如此多的跨國人才加盟,自然是源於阿里巴巴的魅力。鄧康明開玩笑說,呆在杭州,就跟呆在微軟總部所在的西雅圖一樣。「在阿里巴巴這個平臺上你被賦予的空間遠遠大於一個跨國公司的中國機構。在跨國公司的亞太區或中國區,你不能參加到比較重大的決策中;在阿里巴巴,則對原創性的要求就更高一些。」但新的問題是,這些高管以前在跨國公司訓練的強大經驗,怎麼保證能原創出適合這個土壤的東西?這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於是,阿里巴巴儘量選擇與自己相似的人,他們用一個特殊的詞彙—「藥性」來形容他們看中的特質,看員工在價值觀上是否與阿里巴巴的「六脈神劍」相符。鄧康明說,「這麼多年我看過很多很高級的人,有的做到跨國公司的總經理。但如果軟性部分讓我們擔心的話,即使硬體再強,我們還是會放棄。」
不管這些高管如何具有「藥性」,剛進入到阿里巴巴,仍然有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的感覺。比如,一些高管在跨國公司已經習慣了擁有專車和司機、旅行時坐頭等艙或商務艙,而阿里巴巴這樣一個還在打拼階段的創業公司是不主張這樣的行為的;再比如,在阿里巴巴吃飯都是AA制,即使跟馬雲吃飯也是如此,而在跨國公司都是職位最高的人付錢,他們認為如果讓下屬付錢會滋生腐敗。
每一個進入阿里巴巴的職員,從底層到高管,都必須經過「百年阿里」這一關,用三天到一個禮拜的培訓,學習阿里巴巴的價值觀。針對高管,還有「中央黨校」制度,馬雲經常會把這些高層召集在一個茶館裡,輕鬆地聊天,說一說不滿和痛苦。孫漢傑是臺灣人,今年7月剛到阿里巴巴就任B2B市場及業務發展部副總裁,之前曾在北京電通、Agenda北京擔任要職。四個月裡他就經歷兩次馬雲親自主持的這樣的溝通,他很詫異,「我想像中很多大公司的老闆在文章、大的活動中才看得到,講一些雲裡霧裡的話,但來了阿里巴巴發現,馬雲總是在落實,真的在這麼做。」
十字路口
孫漢傑剛來阿里巴巴時,經常有最基層的員工直接跑到他的辦公室,向他講自己在市場部遇到的各種問題。最開始他還有點不適應,「在其他公司,秘書早就把他們給擋掉了。」但馬上他就發現這正是阿里巴巴非同尋常的地方,這個不斷走向規模化和規範化的公司卻沒有大公司的官僚氣息,「阿里巴巴員工的想法是為了達到我的目標,完成我的工作,不管你是什麼位置的人,都敢衝進去來理論。而大公司的官僚一形成,你就不敢說話了。」
鄧康明說,在阿里巴巴,你可以跟馬雲拍桌子,他也可以罵你,但這是一種跟老婆孩子吵架的感覺。我們會繼續延續這種家庭的氛圍,但是在決策的過程上會更加體系化標準化,靠一個委員會來做這些重要的決定,過去完全是馬雲的直覺和他對行業的認識。
現在阿里巴巴正處在這個轉變的十字路口,但慶幸的是,阿里巴巴清楚地知道由哪些人來完成這個轉變。
光環背後
阿里巴巴的基因和文化傳承將成為決定其未來的重要支點。
本刊記者 孫梅
11月6日,對於有著天堂美譽的杭州來說,也才剛剛進入初秋的季節。屠錚覺得今年西湖的秋天格外美麗,自己在這個秋天對於收穫有了更深的體驗。
晚飯的時候,屠錚一家話題顯然比平時多了起來,談到了屠錚所在的阿里巴巴上市,父母高興的跟她說:「以前都是想著讓你帶著我們在國內旅遊,要不明年什麼時候你也帶我們到國外玩玩?」
第二天,是屠錚外甥的生日,屠錚打算贈送幾股阿里巴巴的股票給他,並在一張生日賀卡上這樣寫道:「以後你就是阿里巴巴的股東了,希望阿里巴巴將來象微軟和Google一樣,說不定這些股票將來能成為你的第一桶金呢。」上小學的外甥似懂非懂的接過了卡片。
5年前,屠錚來到阿里巴巴。那個時候,鄰居問父母,她在什麼公司工作時,聽到阿里巴巴的名字,鄰居搖搖頭說沒聽過,父母介紹說是網絡公司,於是就有了幾個月後鄰居抱著家裡的筆記本來找她維修的一幕。屠錚回憶說:「那個時候跟別人提起公司來,甚至還有人以為阿里巴巴是個網吧。現在,上市後,公司的知名度高了,隔壁鄰居再碰到她的父母時說,你女兒不錯,在一個大公司上班。」
當朋友們都羨慕她成為小富婆要她儘快套現自己的期權時,她卻說:「與其買一個別的公司的不能掌握的股票,與其討論公司的股票多少錢一股,還不如今天兢兢業業工作。只有努力工作,公司的股價才會上升。」
隨著阿里巴巴的上市,象屠錚一樣的阿里人成了很多人羨慕的對象。甚至還有人不無擔心的說,杭州的房價又要漲了,一下子冒出這麼多富翁。
11月6日,是阿里巴巴上市的日子。作為內地最大的B2B電子商務企業,阿里巴巴正式在香港掛牌,市值超過200億美元,一躍成為市值最大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
這一天改寫了中國網際網路的IPO記錄,也改變了象屠錚一樣的阿里人的生活。然而,這一時刻的到來卻是阿里巴巴「八年抗戰」的結果。
過冬
如果你問在阿里巴巴工作超過4年半以上的人,這裡給他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件事是什麼,90%以上的人會跟你提到非典。
2003年,對於成立了近四年的阿里巴巴來說,剛剛看到了一點希望。在這之前,2000年,他們遭遇了網絡經濟的泡沫,在創立之初就趕上了網際網路從狂熱的盛夏到冬日的嚴寒;接下來的一年,阿里巴巴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做「最後一個站著的人」; 直到2002年,阿里巴巴在整個網際網路都不賺錢的前提下,才完成了賺一塊錢的目標。正當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看到了希望剛要準備轟轟烈烈大幹一番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又將他剛剛提出的一天100萬元的目標推向了遠處。
阿里巴巴因為有一個疑似非典的員工,全公司的人都被隔離。政府決定這個消息之前,阿里巴巴已經自發地先實行了應急機制,所有人主動疏散回到各自家中。所有人在半天之內把辦公室的東西搬光了,所有的服務熱線轉到家裡。以至於最後杭州除了阿里巴巴裡的人知道這個消息,其他的人都不知道,因為客戶打電話還是有人接,阿里巴巴每天信息都在更新,一切都在正常進行。唯一不平常的是以前客戶打電話都是很甜蜜的小姑娘的聲音說:「您好,阿里巴巴。」那兩天打電話偶爾會聽到很蒼老的聲音說:「您好,阿里巴巴。」因為阿里巴巴的客服熱線轉到家裡,當客服人員忙不過來的時候,可能會是他爸爸接的電話。「我們的同事很緊張,跟他家裡的人說電話不要隨便接。如果接了第一句話一定要說「您好,阿里巴巴」。」
「那個時候沒有人監督,大家都很自覺。早上8點多到了上班時間,大家就都上線,開始工作了。那個時候,每天會收到很多同事的問候郵件,還有馬總的郵件,大家互相鼓勵。閒暇的時間,我們會在網上聊天,晚上的時候我們經常飈歌,還有很多人把自己做的菜秀在空間裡。在一個本應該充滿了恐慌的日子裡,我們卻感覺特別的快樂和溫暖。」這是屠錚的記憶。
「我是最後撤離的,就在那天,有一個慈谿的客戶跟青島的客戶籤了一個300萬元的單子,這是我記得的最高興的一個單子,這樣的事情很鼓舞人。對我們來說,隔離並沒有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困擾,大家非常的團結,500多個人的團隊,大家很多人都不認識,很多人都說非典讓人感到現在的人情很冷,很淡薄,但是在這裡完全沒有感到。這讓我非常的感動,我每每出去講課的時候都會跟大家講這段經歷。」談起這段往事,孔非依然沉浸在那種感動中。
阿里巴巴將災難變成了機遇。那個時候,對於一個處於發展階段或者成熟階段的公司而言,還有抵禦這種危機事件的實力,而對於很多的中小企業或者初創企業,隔離足以讓他們恐慌,甚至可能就是滅頂之災。在這樣的氛圍下,在隔離期間,阿里巴巴的各方面的指標非但沒有下降,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於隔離將傳統的銷售渠道封閉了,反而讓一些人的目光轉移到了網際網路上,開始嘗試電子商務。而且新的個人交易平臺淘寶的上線也給了他們很大的鼓舞。
顯然,阿里巴巴的領導團隊平時在公司內部一直被給予高度關注的企業文化的培養,在背後起了作用。
在公司成立之初,」客戶第一、團隊合作、敬業」這些字眼一直被通過各種途徑滲透到每一個員工的大腦裡,而且也一直都被各個級別的人身體例行。當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他們還依然能把這些當成習慣。事後當很多客戶知道了這段往事的時候,對於這個公司的表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信任。而阿里的員工自身也被這個集體和自己感動。這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看到了這些字眼不只是一個口號,這些在其他公司也會經常被提及的字眼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不一樣的效果。
在這個角度上,阿里巴巴的那套價值觀體系得到凸顯,從而也讓這些精神隨著這段記憶更深刻的嵌入了阿里巴巴人的腦海裡,成為了他們的DNA。
所以,了解阿里巴巴歷史的人,對它能夠成為市值最大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便不會感到意外。光環背後,除了八年面對寒冬的堅持,還有屠錚深信中國可以在電子商務上面做出自己的模式,想在電子商務上面做全中國偉大的公司的一種信念,而能夠讓這種信念一直撐到陽光來臨的秘密,就是這些DNA。
基因制勝
如果說,阿里巴巴的成功是源於他們那種基因,那麼看一看是什麼讓這個團隊從18個人變成了現在的6000人,是什麼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阿里巴巴,或許是從側面探究這些基因的一種方式。
財富似乎一直都不是阿里巴巴能夠吸引人的地方。馬雲創業初期,正是網際網路最熱的時候,雅虎、TOM、新浪等公司利用手中大把的錢高薪網羅拔尖人才。但阿里巴巴並沒有像這些網站一樣,相反,幾乎所有進入阿里巴巴的員工與管理者,他們的收入都會比原公司收入減少一大半,從8000元、9000元降到3000元是常事。
儘管如此,阿里巴巴依然吸引了很多優秀人才。雅虎搜尋引擎發明人和馬雲本來就是相識的朋友,但他到了阿里巴巴不僅工資降了一半,還失去了每年7位數的雅虎股權收入;公司現任CFO臺灣人蔡崇信是耶魯大學經濟與法學博士,是全球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Invest AB的亞洲代表,當年在一次業務訪問後,放著瑞典AB公司的副總裁不做,決定加盟阿里巴巴,並成了阿里巴巴的CFO。在GE工作達15年,並先後在財富500強企業BTR Plc及Ivensys Plc擔任中國區總裁的官關明生也有著同樣的經歷。本可以退休回家什麼都不做就拿著高額退休金的他,卻來到了這個一名不文的小公司擔任起了COO。當時,一個高盛的投資人來跟他說條件時,他甚至說不用說條件了,不管怎麼樣我都籤字。馬雲說關明生是帶錢來打工的,當時阿里巴巴很窮,來回與在國外的家人團聚的機票都是他自己付。然後跟著阿里人一起坐地鐵,住一晚上一百塊錢的招商賓館。這些在阿里都傳為美談。
即使到現在,阿里巴巴的薪水在網際網路公司裡依然屬於國內同行業中下水平的工資,然而,這些人卻有著職場人士對職責少見的忠誠、幸福感和向心力。
「阿里巴巴奮鬥了8 年,當初的18個羅漢一個都沒有離開,而且很多老的員工一直在堅持,在很多人眼裡並不只是為了一種財富,很多人都是為了這種夢想才堅持下來,這個夢想就是:「持續發展102年,要做世界十大網站之一,只要是商人都用阿里巴巴。」曾經做過阿里巴巴人力資源的孔非這樣解釋說:「現在,想找一家偉大的公司其實並不容易。」
正像中歐國際工商學院(www.ceibs.ellu.cn)教授楊國安總結的那樣:「阿里巴巴的獨特價值主張是共同創業的夢想,一起改變歷史的夢想,一起創造財富的夢想,一起分享財富的夢想。這就要求阿里巴巴在招聘的實踐中,尋找很多相同價值觀的人。這也是阿里巴巴為什麼員工流動率很低的原因。
阿里巴巴吸引人的地方,除了上面所說的要做中國電子商務老大的夢想,還有一個,那就是它給予員工非常多的鍛鍊的機會,去嘗試不同類型的工作,這往往是個體的成長更為看重的一個方面。
如果不是5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孔非可能還在畫著漫畫,教著學生,過著悠閒的生活。那時的她,已經做了8年的老師,一個偶然的機會,她來到了阿里巴巴。在這裡,她一路從一個普通的客服,到成為一個走出去培訓客戶的培訓講師,再到阿里巴巴的公關經理,現在她已經成為支付寶的市場公關宣傳活動負責人。支付寶是阿里巴巴旗下被寄予厚望、下一個最有可能上市的公司。
孔非對《網際網路周刊》說:「我很感激這個公司,我在阿里巴巴的每個崗位都是從頭開始,公司給了我很多機會,讓我去發現了自己很多的潛力,每個上司也給了我非常大的信任。公司能夠上市並且市值超過200億美元,正是因為公司給了員工很多的機會,才能使員工迸發出更多創新的激情。這5年走下來,對我是個非常大的鍛鍊。」
象孔非這樣的經歷在阿里巴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在阿里工作了幾年的老員工,很多人都會有一年換一個工作崗位的經歷。
這些並不是基於領導或者個人的意願,而是阿里巴巴有一套崗位輪換的機制。只要你在團隊裡做到足夠的優秀,能夠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就有很多的嘗試新工作的機會。這種機制,給了阿里巴巴的員工很大的鍛鍊、創新和提升自身能力的空間。在談到對未來職業的構想時,很多的阿里員工都對《網際網路周刊》記者表示,希望以後能夠有機會多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得到全面的鍛鍊。也因此,每一個在阿里巴巴工作的人都樂於接受變化。
阿里巴巴的為員工提供的廣闊的職業鍛鍊發展空間,同樣的吸引了很多外國人士的加盟。丹尼斯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帥氣小夥子,來阿里巴巴之前它在波音公司工作,在非典的時候他來到了阿里巴巴,被這裡吸引,一呆就是四年。按他的話:「阿里巴巴很有意思,在這裡改變東西非常快,今天你可以在這個部門工作,明天你也可以在其他的部門工作,在這裡,你可以戴不同的帽子(嘗試不同的工作)。」
丹尼斯告訴本刊記者,他喜歡這裡還有一個原因:「這裡的文化也很有意思,都是年輕人,很開放,員工跟老闆之間很平等,你可以跟你的老闆討價還價。這裡沒有溝通的障礙,也不會有很官僚的狀況,在這裡工作非常開心。」
以前的同事都說屠錚是跳槽王,工作幹不到一年覺得不合適就換,可是她在阿里巴巴一呆就是5年,用她的話來說:「我喜歡這裡的簡單,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在一個非常良性的環境裡,不會有勾心鬥角,這才是自己想要的氛圍。」也正是因為有了從心裡對於公司的歸屬感,屠錚對於公司的活動都抱有很高的熱情。當領導讓她做公司的年會的總導演時,她也把這個有6000多人觀看的「春晚」辦的有聲有色。
丹尼斯和屠錚喜歡阿里巴巴的原因,也成了眾多阿里員工留戀這裡的一個因素。融洽的團隊關係,和諧的溝通環境、愉快的工作氛圍,是阿里巴巴一直著力打造的一塊,也為此煞費苦心。並且把這一條寫進了價值觀裡,成為績效考核重要的一個方面。
傳承
隨著阿里巴巴的上市,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創業容易守業難,在經歷了火爆的市值,財富的衝擊,媒體的追捧,急速的擴張之後,這些曾經讓這家公司賴以制勝的基因,是否還能保留下來?能否引領阿里巴巴創造下一個輝煌?
「記得以前有一個科學調查,是說有人做過一個科學試驗,就是一些大學生畢業了以後,採訪他們自己是否有目標,如果有, 就把它們寫下來。結果若干年後有,有目標並且寫下來的人處在社會的上流社會。而且有目標的人也比較好,沒有目標的人就不怎麼樣了。我們最早的COO當時就講了這個故事給我們新入職的同事。」阿里巴巴B2B國際網站部的經理陳立軍清楚的記得他剛入職時聽到的這個故事。在阿里巴巴,每一個新入職的員工都會參加「百年阿里」的培訓,這裡核心的就是在講阿里巴巴的價值觀。
其實,入職培訓已經不是阿里在傳承他的價值觀的第一步了。在招聘員工的時候,阿里會更傾向於選擇那些與自己的價值觀一致的人,或者是有改變空間的人。這是他們保證自己的隊伍純潔性的第一步。接下來才是入職培訓。據說,百年大計、百年阿里等培訓,馬雲和阿里巴巴高層,無論多忙都會親自講價值觀。
而價值觀真正的要運轉起來,關靠言傳還是不夠的,身教更為關鍵。阿里巴巴價值觀推出以後,有一個百萬的銷售人員用不誠信的辦法提高業績,讓他的老闆發現了,老闆覺得這樣會影響整個公司的文化,會影響團隊,於是作為阿里巴巴文化提及的「野狗」堅決的被清除出了隊伍。這在當時還並不強大的阿里巴巴,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確實也起到了以儆效尤的作用。
其實,保證這種價值觀讓每個員工隨時能夠感受到的,最重要的一條,是阿里巴巴從成立之初就將價值觀的考核列入了績效考核,並且佔到了50%的比例,這幾乎是在任何一個公司都是沒有過的。這樣的結果就是每一個員工都會時刻記得這個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提醒,直到這些形成習慣,成為本能。
除了這種考核上的規範,阿里巴巴還很注意日常的溝通。阿里巴巴人都說,這裡的談話特別多。比如,在屠崢所在的商機管理部,一個普通的員工至少就會有三種談話:首先是,季度的考核,這個考核基本上就是一個多小時的聊天,團隊的負責人會邀請HR人員一起參與,了解員工的感受,看看是否需要幫助。如果員工不滿意自己的考核結果,可以越級提出申請,也可以找人力資源部門專門負責與員工點對點溝通的人員反映。接下來,還會有部門月結,這個是由員工的直接主管與員工的溝通,對員工的心態狀態等作一些了解,幫助員工解決一些實際遇到的問題。最後,大多數的新人進入公司都會有一個導師,導師會隨時的跟所帶新人保持一種溝通。通過這種多渠道的溝通模式,阿里巴巴旨在將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隨時解決,防微杜漸。並且通過這種一點一滴的方式,將這種基因傳承下去。
阿里巴巴採取了很多的措施來保證這種基因的傳承。所以有人說,在阿里巴巴,不論是阿里巴巴剛剛上市的B2B公司,還是支付寶、淘寶,無論是在公司呆了幾年的老員工還是看著面孔尚很稚嫩的新員工,包括前臺的值班的保安,你都能發現一種氣場,這種氣場在其他公司沒有看到過。而這種氣場從第一代阿里人的身上一直傳承了下來。現在,從阿里巴巴普通的員工身上,多少都能看到一些馬雲的影子。華為的任正非曾說,一個公司的資源可以枯竭,只有企業文化生生不息,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阿里巴巴的這種DNA,不僅是在公司內部的員工身上得以傳承,甚至還延伸到了他的客戶那裡。
杭州包黑炭竹炭科技公司(www.baoheitan.cn)是一家典型的小企業,成立不到5年的它在國內市場雖然已經做到了前三甲之列,但由於尚屬新興行業,目前的營業額也只有600多萬元。 抱著一種試試看的態度,包黑炭開始了在阿里上的電子商務歷程。
「雖然有一段時間因為覺得阿里帶來的客戶比較小而遠離了阿里,但是我們的第一個德國、新加坡、加拿大的客戶都是通過阿里巴巴找到的。雖然經歷了很多的波折和坎坷,但是我們的資金鍊一直沒有斷,能夠保證日常運作的資金,這些都是靠阿里的小客戶來支撐的。」 包黑炭營銷部經理劉牛對本刊記者說。
讓劉牛感到感激的,不只是阿里巴巴給他們帶來了客戶,而是阿里巴巴對於誠信的維護。「在加入阿里巴巴兩個月後,我們接到一個特大的詢單,總金額高達500多萬元。興奮之餘,出於安全考慮,我上網搜索這個公司,沒想到第一個連結竟然是阿里巴巴的誠信論壇,才發現這個公司是個騙子。從那一刻起,我深刻地體會到『要銷售的不僅僅是產品,還有服務』這句話的內涵。」劉牛提起那次網上第一次遇到的陷阱,至今記憶猶新。
劉牛告訴本刊記者:「阿里巴巴確實是一個很誠信的商業平臺。它不僅提供一個平臺,而且還會告訴客戶說,我們這裡是有騙子的,發布這種防騙技巧和一些騙子的信息,儘可能的減少用戶的損失。我現在都在教我的客戶如何在阿里註冊會員,註冊支付寶,如何利用支付寶打款。作為阿里巴巴誠信通的會員,對阿里巴巴是信任的,我們都會盡力的維護自己的信譽,這樣彼此之間就容易答成信任,誠信了,生意就好做了。」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阿里巴巴巴的上市,也讓他們的價值觀受到了挑戰。阿里巴巴表示,到今年年底,集團人數將達到8000人。隨著公司規模的急劇擴大,價值觀的稀釋成為阿里巴巴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也確實有阿里巴巴的員工對此表示擔憂,公司近兩年隨著人數的急劇增長,現在的員工80後的居多,他們的認識已經不象原來那樣深刻。阿里巴巴如何繼續的保持這種基因的傳承,這是管理層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馬雲在上市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我擔心員工不富有。員工富有,公司才富有。我擔心他們失去使命感、價值觀。這些我們為這次上市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這次上市,就是為了員工充滿激情,榮辱與共。我們的文化相信比其他公司更能抗得住這種大起大落。」
阿里巴巴的「蝴蝶效應」
與阿里巴巴內部員工沉靜的態度不同,阿里巴巴的上市令處於電子商務、管理軟體以及供應鏈管理等行業的商業實體集體振奮。
本刊記者 唐宏梅
街裡魚貫穿梭的汽車、人行道上裹著黑色長衣與白色頭巾的中東女子、市場裡隨口能說上一兩句簡單英文的個體商戶,如果沒有到過義烏,你很難想像這個位於浙江省中部的縣級市竟會如此包容。每天有800個裝滿各類小商品的貨櫃從這裡運往杭州,部分轉至上海通過水路運及海外,部分經由寧波港口分運至全國各地。義烏被稱為全球小商品批發市場也是近幾年的事,浙江省科技廳廳長蔣泰維告訴《網際網路周刊》,義烏的經濟模式不僅在浙江還在全國推廣,蔣泰維表示,「在義烏誕生一個阿里巴巴,而且能比杭州的阿里巴巴更好」。
正式基於這樣的商業判斷,博客網CEO方興東在阿里巴巴上市兩周後正式推出網際網路實驗室的又一個孵化產品「義烏全球網」。方興東坦言,選擇這樣的時機發布義烏全球網也希望借阿里巴巴上市的勢。
不僅有義烏全球網這樣的跟進者,從傳統管理軟體向全程電子商務轉型的金算盤,以及專注於企業間供應鏈管理的美國寰通公司等也在借阿里巴巴的勢。中國網際網路啟蒙人之一,現任中央電視臺(www.cctv.cn)《贏在中國》總編輯胡泳分析,阿里巴巴僅僅將其「最不值錢」的業務上市了,馬云為電子商務開了一個路,但真正意義上的電子商務還沒形成,這給整個產業帶來新的機會。
從自由市場到規範市場
1987年的義烏還是一個小鎮,生於義烏的方興東那時還在義烏中學念書,義烏小商品市場就在離義烏中學不遠的地方,早上習慣晨跑的方興東每天都會經過那裡。令方興東驚喜的是,經過20年的發展,義烏已經成為享譽全球的小商品批發中心。「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裡看到全國乃至全球最低價的商品」,據方興東介紹,「我們將價值鏈縮短,市場信息進一步透明化,這樣就可顯著提升交易效率和商品性價比。」「去年市場裡一個攤位賣80萬元一個,今年的價格已飛漲到200萬元一個」,當地一位個體商戶這樣向記者介紹。一位從事珠寶生意的個體商戶告訴記者,坐鎮北京的他每個月都會有10天在外洽談業務,了解市場信息,並穿梭於義烏、杭州、廣州以及香港等城市。
義烏的快速發展逐漸引起浙江省科技廳以及浙江省信息產業廳的高度關注,4年前全國非典肆掠的時候,義烏的小商品貿易經營慘澹,當時就有人提出能不能通過非面對面的接觸進行商品貿易,那時阿里巴巴還在虧損。蔣泰維當時認為,現在已經是考慮義烏小商品市場下一步發展的時候了。
另一方面,在今年4月份時,方興東得知消息說阿里巴巴將在今年上市,此前就一直在考慮以義烏實體市場為基礎建立電子商務網站,這時他覺得該是正式啟動的時候了。當這個想法提出來時,立即有風險投資商對此表示出極大興趣,從而為義烏全球網的誕生籌到了第一筆資金積累。
如今,義烏全球網將總部設在義烏市,並在義烏最大的小商品市場旁邊的財富大廈租了半層樓。每天義烏全球網負責市場的人都在各大市場轉悠,了解價格、品種以及渠道等信息。
方興東表示,如果把阿里巴巴電子商務部分看作一個自由市場的話,那麼義烏全球網所要做的是一個規範的電子商務平臺。這種規範的電子商務平臺所要做的無非就是搭建一個網絡中的沃爾瑪,建立誠信與可靠的品牌,為加入進來的商戶服務並由此獲取佣金的交易模式。
有業界評論家分析,阿里巴巴上市催生了網際網路地域經濟的新生,網際網路的發展版圖也從最初以北京為中心拓展至上海、杭州,義烏全球網能否成就義烏網際網路經濟的整體邁進,胡泳表示,這並不能直接預見。但阿里巴巴留出來的空間足以容納更多的電子商務公司,也足夠發展更多新形態的網際網路經濟。
從業務管理到全程電子商務
曾經有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個體商戶告訴記者,阿里巴巴所提供的服務是有限的,但是因為它的名氣,這位商戶願意去註冊。大概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阿里巴巴開始從一個簡單的貿易信息平臺往企業後臺的業務管理延伸。
2007年年初,阿里巴巴開始推出阿里軟體,試圖通過增加為網商提供的服務實現對網商的粘合效應。今年五一前夕,阿里軟體又在北京高調宣布與微軟(中國)在軟體領域展開戰略合作,微軟所有面向中小企業的軟體產品,將以按需付費的形式,通過阿里巴巴旗下子公司——阿里軟體的在線平臺向中國2000萬中小企業客戶銷售。
原SAP(www.sap.cn)中小企業專家劉古權就此分析,中小企業的內部管理並不規範,其複雜程度並不亞於大型企業集團,阿里軟體目前的應用並不能完全滿足中小企業內部的管理需求。這也為傳統管理軟體廠商向全程電子商務轉型提供了機會。
2005年,就在全國管理軟體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金算盤(www.eabax.com.cn)宣布全面向全程電子商務轉型。金算盤副總裁張志鵬曾去廣州進行市場考察,當時有位做日用品國際貿易的公司老總向他倒苦水。該公司主要向非洲出售日用品,之前在應用管理軟體的基礎上,貿易公司內部的流程梳理清楚了,但公司與上遊供貨商之間的信息互通則讓這位老總十分頭疼。比如在交易量旺盛的時期,上遊供貨商每周要向該公司發貨5次,這樣頻繁的發貨使得在對帳單時總是紕漏重重。供貨商的帳單顯示發了三批貨,該公司的帳單也同樣顯示三批貨,然而,供貨商的三批貨是指A、B、C,該公司的帳單上卻是B、C、D。這位老總向張志鵬提出,能不能讓上遊供貨商的部分信息與公司的信息做一個打通。
不僅如此,在廣州做PC分銷的經銷商還存在企業內部管理系統與外網訂單系統不能適時反映價格變化的問題。這一圈走訪下來,張志鵬意識到,與大型企業集團注重內部流程梳理的信息化不同,中小企業的信息化需求更注重如何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特徵。企業上下遊供應鏈的部分信息互通已經成為其快速響應市場的決定因素。在這樣的背景下,金算盤提出了向全程電子商務轉型。其目標群體便是中小企業。
張志鵬也表示,目前國內各大公司中,阿里巴巴在電子商務這一塊業務的定位與金算盤最為貼近,在得知阿里巴巴上市的消息時,張志鵬覺得是一件值得興奮的事,「這對整個行業來說是很好的事情」。張志鵬認為,中小企業信息化有一個大的發展,在美國有寰通、NetSuit這樣的公司關注企業之間的供應鏈管理,阿里巴巴已經找到一個很好的適應中國市場的模式。
張志鵬介紹,金算盤靠管理軟體起家,下一步的發展便是將網際網路結合起來,進行企業間的全程電子商務的管理,將前端的信息平臺與企業的業務管理結合起來。阿里巴巴也在試圖通過網際網路的應用與軟體的結合來打通企業間的供應鏈。雖然起點不同,但金算盤與阿里巴巴均在通過網際網路與管理軟體為中小企業建造網際網路時代對企業信息化管理。
阿里巴巴為網商提供信息發布與尋找商業機會平臺,前不久新發布的中華生意網同樣在對外宣傳上借勢阿里巴巴。或者阿里巴巴自己也沒想到,一時間電子商務再度成為網際網路新寵,並形成各種形態不斷延伸。就像大家眾口一詞的說,阿里巴巴上市的確是件很好的事。
(責任編輯: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