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製造是山東坊子的主導產業之一,產業特色鮮明,發展水平和規模效益均居行業冠軍級別。坊子區也因此成為全國首個以農機命名的國家級示範基地。圖為轄區龍頭企業雷沃重工車間一角。王延斌攝
在名不見經傳的坊子,搭建世界級水動力科學高地顯然經過深思熟慮。作為海洋大省,山東在海洋動力裝備領域蟄伏著一批行業冠軍級別的企業;而在相繼晉升國家級小微企業「雙創」示範基地、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之後,坊子在農業、工業領域迅速崛起的一批「隱形冠軍」也越來越多地引起院士專家們的關注。因為SDL科學實驗室(水動力重點實驗室)的落地,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以下簡稱坊子)最近又迎來了一批重量級拜訪者:中國工程院錢七虎院士,中國科學院宋振騏院士,還有李華軍院士、陳湘生院士、李術才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薛惠鋒院士……
在農業領域,「剛開始掉坑裡,卻在坑裡待舒服了」的創業者劉向東將基地變成新技術的試驗田,創造了一畝地產出108萬元效益的紀錄;在智能製造領域,專攻疑難雜症的李術才院士團隊是行業最強力量,專門在此設立平臺轉化成果;而「40年來只做了一件事」的富源增壓器公司剛剛拿下了打破國外壟斷的空氣懸浮高速離心壓縮機,它長期蟄伏,坐穩了渦輪增壓器細分領域的「頭把交椅」。
隱形冠軍是指那些低調含蓄、鮮為人知,卻在行業細分市場獨佔鰲頭,擁有產業鏈最尖端的核心技術,難以被超越的中小企業。7月14日,科技日報記者在該區採訪,尋求答案:他們棲身北方小城坊子,何以成為「隱形冠軍」?冠軍崛起與城市性格有著何種內在聯繫?
為扶貧大棚裝上「科技芯」
每天早晨,濰坊玉泉窪種植專業合作社創始人劉向東都要到自己基地走上一圈。對兩個新式鋼構陰陽大棚,他格外上心:裡面的菜不是種在地上,而是種在「床」上……
這種「床」長23米、寬1.8米,上面鋪了厚厚一層「黑色土壤」,床體內部,地源熱泵、種植基質、酵素髮酵、自動控制等技術融入其中。「這是我們擁有核心技術的『智能種植床』。」劉向東說,智能種植床分上下兩層,上層是黑色基質,床下的箱體中間是夾層,裡面有流動空氣,通過空調調節為作物提供18℃—25℃的恆溫生長環境。
劉向東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黑色基質是在密封條件下把德國泥炭土、玉米秸稈加生物菌種揉絲髮酵研製成的,可以使用20年。同時加入了物聯網設備,就能很好地控制作物生長時間和產量,實現精準生產。
他向記者算了一筆帳,「比如臺灣葉菜,在種植床上生長22天就可以收穫,1年就能收穫16茬。每床1茬蔬菜可收穫320公斤,按照每公斤26元計算,我們這個大棚年產值可達936萬元,平均畝產高達108萬元。這樣算下來,1畝地相當於過去100畝。」
為上述扶貧大棚裡裝上「科技芯」,這是劉向東的主意。
搞有機種植,劉向東不是專業出身。這位前建材商人深知在入行初期要吃苦。但坊子人的樂觀讓他調侃,「剛開始掉坑裡,卻在坑裡待舒服了,並堅持了10年。」從溫室大棚起步,到建設沼氣池和有機肥廠,再到引進紐西蘭奶牛搞生態養殖,每一步都堅持走「有機」路子。
在有機種植過程中,劉向東發現從管理到生產再到認證,最少需要2—3年的轉換期,並且產量低,種植條件要求高,種出的有機菜成本高、價格也就高。如何通過技術創新,縮短時間,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劉向東一直在摸索。
他告訴記者,創業者如何走出有機農業的迷茫期?唯有科技才能提供答案。而對於玉泉窪的智能種植床模式,青島農業大學教授王振興評價道:「它突破了種植上的地域、空間限制,是種植模式的變革性改變,使種植出來的蔬菜當年達到有機蔬菜標準,為行業探索出了新路子。」
在解決「疑難雜症」中鍛造出核心競爭力
走進坊子區正泰路1369號,山東大學地熱開發研究院的牌子隱掩在一片蔥綠之中。
記者了解到,僅僅一年多時間,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曾「三顧」坊子。
在沙灘上「掏洞」,怎麼挖不會引起塌陷?在水簾洞旁「挖孔」,如何不驚擾山體中穩定了數千年的「暗水和碎石」?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術才說,「擅長解決這樣的『疑難雜症』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無論是從深挖地下建地鐵,還是平鑽山體修隧道,人類面臨的工程難題包括塌方、湧水、突泥等,李術才團隊的方案是:通過給山體巖石做「CT」,準確預判到隧道施工中即將到來的災害,消除「病灶」;再對正在發生的災害開出「藥方」「藥到病除」……
走進山東大學地熱開發研究院,透水耐磨材料、快硬高強防護材料、快速修復材料等新材料展示區的成果讓人目不暇接。錢七虎、顧金才等3位院士組成的「豪華顧問團」,李術才院士領銜,擁有2名長江學者、8名教授、10名高工、21名博士的超強團隊確保了其攻堅克難的實力。實際上,該團隊的成果已經遍及全國21個省市,在226個工程中立了功。
中國地熱資源豐富,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的地熱能利用方案,下一個10年,中國地熱利用年產值將達到5萬億,約佔全國GDP的8%,這是龐大的市場,也促使李術才團隊加緊了成果轉化的步伐。
不過,作為行業頂尖力量,李術才團隊選擇平臺落地點有講究。
「行業老兵」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四勘探隊地處坊子區,積累了近半個世紀的鑽探技術和施工優勢,其與李術才團隊的合作,使得雙方各取所需。而山東大學地熱開發研究院的落地,正是雙方成果轉化和開拓新領域的結果。
這是國內首創,也是未來的增長點
堅持不上市、40年來心無旁騖只幹一件事、要做百年企業等一系列做法,讓富源增壓器公司在業內有了「老乾媽」的標籤。最近,其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科院熱物理所等院校合作,研發出國內最先進的空氣懸浮高速離心壓縮機,一舉打破國外壟斷。
作為國內增壓器行業第一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企業,富源之所以在細分領域能做到中國第一,源於三點:個性化訂單式,要創新要效益,布局全產業鏈。
在該公司五軸數控加工中心,一把「手術刀」正在一塊毛坯鋼上飛舞,不多時,一件明晃晃的葉輪被精密切削出來。作為渦輪增壓器的核心部件,葉輪將被安裝到船用發動機上。
「拿這個葉輪來說,我們的葉輪採用流道設計,葉形更符合空氣動力學構造,可以讓增壓器空氣流量從每秒輸入6公斤提升到7公斤,這就相當於人的肺活量增大。相同的發動機排量,船舶速度和載重量可以提高近20%。」富源公司總裁助理張為海告訴記者。
掌握這項葉輪加工技術,張為海提起了首席技術顧問鄭新前教授。鄭新前是清華大學教授,主攻方向就是機械動力學和機械設計。當前,「中國造」增壓器被裝入近海漁船和貨船上,但遠洋增壓器一直被國外壟斷。讓鄭新前教授「人盡其才」,是年產300臺大型遠洋船舶用渦輪增壓器項目成功的關鍵。
富源是產學研的受益者,心無旁騖,更讓其個性化訂單件有了「可靠」的名聲。空氣懸浮離心風機與傳統風機相比節能約30%—35%,剛剛入選了工信部科技成果庫。
「這是我們的國內首創,也是未來的增長點。」張為海顯得信心十足。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劉華強 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