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傳來一則消息,中國臺灣北部的新竹頭前溪飲用水源受到汙染。該消息稱,竹東鎮的殯葬業者被爆出將未處理的洗屍水,直接就排入頭前溪,臺灣70萬同胞的飲用水恐要喝洗屍水。由此引申,小編扒一扒大陸殯儀館的環保管理。
我國殯葬行業的管理
在我國大陸,有一種居民服務業叫「殯葬服務」,是指與殯葬有關的各類服務。根據現行的環評管理法規,「殯儀館、陵園、公墓」行業,如果建設項目周邊沒有環境敏感點,則只需要做環評登記備案手續即可;而如果「殯儀館、陵園、公墓」周邊有「環境敏感區」則需要做環評報告表報生態環境局審批。
那麼,什麼叫「環境敏感區」?
這裡只針對現行的法規,以及法規對上述行業有具體要求,提出「環境敏感區」所包含的內容,即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海洋特別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還有以居住、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辦公等為主要功能的區域,以及文物保護單位。
東莞的殯儀館有什麼環保治理措施?
以東城街道牛山上山門的東莞市殯儀館為例,先看看該殯儀館的歷史——1966年,東莞縣府在黃旗二嶺興建東莞縣火葬場。火葬場於1988年更名為東莞市殯儀館。20世紀90年代初,鑑於隨著東莞市殯葬改革工作力度的加大,市殯儀館舊址由於場所狹小等原因已經無法滿足群眾辦喪的需要,市委市府考慮建設市殯儀館新館。新館歷經多次選址,最後選定在東城區牛山管理區上山門村山地。1994年,市委市府將市殯儀館新館建設確定為市屬重點工程項目,於同年正式動工興建。其間,由於資金問題一度停工數年。為切實加快市殯儀館新館的建設,1998年市府將其列為市重點加急民生建設工程項目,2000年6月正式完工並投入使用。此項目按照國家一級殯儀館標準設計,充分利用現有自然地貌特點,體現了人生後花園的「人文關懷」,項目內環境清新,視野開闊,布局合理,按區域功能劃分為綜合辦公區、悼念告別區、火化區、骨灰寄存區及員工生活區,是集遺體接運、整容化妝、遺體火化、骨灰寄存為一體的殯儀服務單位。
業務流程如下(以往是使用柴油,如今火化使用天然氣):
2014年前的火化廢氣處理措施:
根據該行業人士透露,人們對此汙染物有較大的恐懼心理,其實汙染成分主要是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HCl、Hg、二噁英等。目前火化廢氣處理設備,已經升級改成了「火化機煙氣→雙流體高效脫硫降溫反應器→初除塵器→脈衝式布袋除塵器→低溫催化還原器→排氣筒高空排放」,和「火化機煙氣→雙流體高效脫硫降溫反應器→初除塵器→脈衝式布袋除塵器→活性炭吸附器→排氣筒高空排放」這兩種工藝。提到「低溫催化還原器」,其實就是二噁英和貴金屬催化劑產生化學反應,最終變成碳酸氣和水,好神奇。
下面說一下重點,洗屍水!據悉,殯儀館清洗廢水經消毒池預處理達到廣東省《水汙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三級標準後排入市政汙水管網。看吧,雨汙分流工作是多麼的重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