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9月10日,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長期以來,龍江46萬人民教師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為黨的教育事業和龍江振興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教師節前夕,本報記者深入基層,尋找鄉村教師、支教教師、技工教師、音體美教師、高校教師進行採訪。記者發現,如今的龍江教師,正在慢慢改變,不再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是正在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他們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適切的方式、培養學習的樂趣,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他們培養成為挺直腰杆、大寫的中國人;他們學會傾聽,少了說教、多了身教,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彼此悅納、共同成長。
好老師是鋪路石和引路人,在教師節,讓我們致敬廣大龍江教師,聆聽他們的故事和心願。
鄉村音樂教師楊丹:守望麥田想讓更多孩子考上大學再回來
楊丹是個「鄉三代」——鄉村教師第三代,她的爺爺和媽媽相繼紮根鄉村教育,五十餘載風雨兼程。大學畢業後,楊丹沒有留在城裡,而是義無反顧回到家鄉,理由很簡單,她覺得這裡需要她。
「我的小學和初中都是在橫頭山讀的,那時候四五十個學生擠在一間教室,坐著長條凳,課桌裂著縫,稍不留神,就會在作業本上戳個洞。」楊丹說,從村裡走出來,才知道知識是多麼重要。
作為樺川縣橫頭山鎮中心學校第一名專業音樂老師,楊丹始終堅持音樂教學方面的積極探索和創新,疫情期間不斷創新線上課堂,讓孩子們居家也能快樂學習。「我要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讓農村孩子也能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楊丹說,近年來,學校藝術節、聯歡會和市體操比賽等活動都由她策劃編導,每年縣裡舉辦歌唱比賽,她都利用課餘時間幫助學生們編排,比賽當天起早到村屯逐個護送學生去縣裡比賽,節目年年拿獎。
比起自己的爺爺和媽媽,楊丹覺得趕上了更好的時代。「國家越來越重視鄉村教育」,她說,一位鄉村音樂教師的心願,正在一點點被實現:
——曾經,我的心願是學校環境越來越好,後來,學校修建了教學大樓,修建了教師公寓,還配備了現代化的教學設施。
——後來,我的心願是重視鄉村學校的音體美課程,希望音樂教室有更多的樂器讓鄉村孩子去學習,提高他們全方面的素養。結果,去年撥給音樂室的器材有電鋼琴、琵琶、二胡等幾十種,上百件。
——之後,我的心願是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更重視音體美教育。如今,學校條件不輸城裡學校,教師的待遇提高了,音體美教育很受重視,我每年都有機會到哈爾濱培訓。
說這些心願達成的過程,楊丹笑得很幸福。
現在,學校裡小學五個年級的音樂課都由楊丹來教,每天8節課排得滿滿的。雖然是音樂教師,但楊丹還堅持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家訪,多年來她走進了200多名孩子的家,皮膚黑了,人更瘦了,楊丹卻說這一切都值得,因為她還有心願。
在楊丹看來,鄉村教師是推動扶志扶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最前線實踐者。2018年,班上轉來一名二年級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父母離異,孩子的性格有些孤僻。為了讓他儘快融入集體,楊丹想方設法關心他、鼓勵他,默默為他訂校服,成績進步時會送他小禮物,孩子逐漸開朗起來。「在孩子們小時候種下一顆種子,去滋養它,時間久一點,它就能發芽開花。」楊丹說。
讓鄉村學生「發芽開花」,挖掘他們的潛能,帶上大舞臺,開闊他們的視野,是楊丹現在最大的心願,她希望更多的孩子走出鄉間讀大學,也希望鄉村孩子在各方面能力都不輸城裡娃。
這個心願也正在實現,潘莉波是楊丹的一名學生,在楊老師的精心培養下,「小莉波」不僅是校園裡的「小百靈」,還經常在縣裡舉辦的歌詠比賽中拿獎。
但楊丹也不是沒有擔憂,鄉村教育的延續需要不斷有新鮮血液補充,在她看來,只有鄉村教師隊伍越來越強,鄉村教育水平越來越好,才能讓鄉村更美麗,更有活力。
「我願意一直守望麥田,但我也希望,這裡的孩子上完大學後,願意回到家鄉教知識,薪火相傳,點亮不一樣的明天。」楊丹說,這也是她希望達成的心願。
讓楊丹感到欣慰的是,孩子們已經有了返回家鄉貢獻力量的決心。「小莉波」告訴她,將來一定考上大學,像老師一樣回家鄉教書,培育更多鄉村孩子。
(記者:趙一諾)
技工教師趙躍松的小目標和大心願
趙躍松是個跨界人才,職業生涯的前半段,他是一個優秀的企業職工,而這16年,他成為了技工學校教師。在他看來,把「手藝」傳承下去,是他的責任,也是他的心願。
趙躍松是大慶技師學院機電工程系鉗工教學中心主任,從教16年來,以賽促學是他授技術的一個重要方法,他數次帶領學生徵戰技能大賽省賽和國賽,取得不少優異成績,更培養了不少專業技術人才。然而今年8月的全國扶貧職業技能大賽,讓他心裡沒了底。
原來,接到可以代表我省參賽的通知,距離大賽開幕只有三個多星期的時間。大賽技術文件還沒公布,鉗工項目比什麼,怎麼比,具體考核哪項操作,這些事項都沒明確。更重要的是,他們鉗工項目的培訓沒有相應設備。此時因為疫情,學生遠離學校近半年時間,如何讓學生克服手生?
一時間所有問題湧上腦海,這位身經百戰的老教師,上火了。
但自從成為教師的那天起,趙躍松就從不會把壓力向學生傳遞。趙躍松帶領學生做的,就是建立信心,按部就班做好訓練。「我不是一個喜歡正面鼓勵學生的老師,更多的時候,我都是在暗示他們。教會他們擁有衝擊第一名的勇氣。」他說。
趙躍松對學生要求一向很嚴,這也是學生最認可他的地方。「沒有嚴格的訓練,就難有過硬的技術。」學生覺得趙躍松的嚴格,正是在「鍛造」他們的未來。
這次帶領兩名學生參加全國扶貧職業技能大賽,時間緊任務重,趙躍松對學生更是上了「魔鬼訓練」。就是這樣,兩名學生仍不肯休息,用午休時間加點練習,胡軍甚至有一天練到了凌晨兩點。
看到學生這樣刻苦訓練,趙躍松直言有些自責和愧疚。但一切努力換來的是優異的成績,學生胡軍在全國49名選手中脫穎而出,勇奪鉗工項目銅牌。
看著胡軍站在領獎臺上,趙躍松既為他高興,自己心裡也有了信心——「胡軍本身素質非常優秀,聽話、勤奮,賽前培訓我對他要求十分嚴格,但是他都堅持下來了,獲得獎牌是對他的一份鼓勵。作為教練,這枚獎牌也帶給我更多信心,繼續做好實訓,帶領更多學生站在全國舞臺上。」
「訓練中我倆都沒想最終會取得什麼樣的成績,我們相信趙老師,就想著只要跟住老師,就一定會有收穫有成長,學好鉗工技術,首先就業就不用犯愁。」經過大賽的鍛鍊,大慶技師學院的兩位選手都對未來有了更為清晰的規劃。
趙躍松覺得,除了獲獎,這也是參加比賽巨大的收穫。「技術是學生立足社會的看家本領,知道自己還要朝著哪個方向努力,才是學生取得長遠發展,成才的關鍵。」
在技能大賽現場,趙躍松是工業機械裝調項目的教練,也是裁判;回歸校園,他管理機電工程系三個大賽班5個工種的教學工作,同時還承擔大慶油田相關職工的技能培訓工作,提高職工職業素質,開展職業資格晉級培訓。雖然每天都很忙,但是他依然覺得時間太少。
54歲的趙躍松告訴記者,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幾年了,有時想想就覺得遺憾。不過近年來,技工教育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關注,讓培養大國「工匠」和龍江「工匠」不再是一句空口號,這讓他想把職業生涯的最後幾年,都付出給學生。
「行行出狀元,技能天地大有可為。」趙躍松說,他現在的小目標,是備戰好將在12月召開的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取得優異成績。
他還有一個大心願——「藉由大賽的機會將學生送出去,讓越來越多的技工學子充實到祖國的大江南北,為國家工業、裝備製造業貢獻一份力量。」
當然,對於技工教育,趙躍松也有更高的期冀,他希望有更多人轉變求學和就業觀念,更多用人單位能為技工學子提供同等發展空間和平臺。
(記者:徐佳倩)
哈工大支教團朱鎔寬:走進大山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在20出頭的年紀,收到從大山裡傳來的『節日快樂』,第一次感受到為人師表的榮光,那聲聲迴響,也是對前路艱辛最好的獎賞。」哈工大第十七屆研究生支教團廣西服務隊隊長朱鎔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2019年,朱鎔寬與哈工大的一批年輕人志願奔赴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支教。走進大山的一年時間裡,他們克服當地冬天潮溼陰冷、蟲子較多蟑螂很大、飲食不太習慣和語言聽不太懂等困難,演繹出許多默默奉獻、青春無悔的動人故事。
機器人越障、機器人跳舞……在大瑤山深處金秀民族高中的課堂,朱鎔寬和隊友們帶著學生們「玩」起了機器人,動感的節奏瞬間燃翻了寂靜的大山。
「看著孩子們充滿好奇的目光,我和隊員決定每周六下午都為學生們上機器人課程,吸納有興趣的學生都參與進來,讓山裡的孩子也能感受科技的神奇魅力。」 朱鎔寬說,山川雖美,卻也阻斷了孩子們遠眺的視線,我的心願是為他們搭建起知識與夢想的橋梁,讓孩子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慢慢地,孩子們學會了如何操控,如何編程,怎樣將電腦裡的模塊化程序轉化成現實中機器人的各種複雜動作。在大家的努力下,機器人社團成立了,孩子們在當地的國慶晚會上獨立完成了機器人舞蹈表演。
去年秋天,面對學生基礎薄弱、學校課時緊缺的情況,支教隊員決定在晚自習下課之後,利用學生回寢前的四十分鐘為大家查缺補漏、答疑解惑。之前,朱鎔寬對學生們說好,是否參加,大家自願。然而,當他晚上十點半走進課堂時發現,學生們幾乎都留下來聽課,孩子們對求學的那份珍惜深深觸動了他。
打那以後,當整個小城安靜下來的時候,教室的燈依然亮著……深秋將至,天氣轉涼,師生們的心裡卻是溫暖的。「我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引導,讓他們學會學習、重拾信心。我的願望是讓他們走出大山,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我相信這一切並不遙遠。」朱鎔寬堅定地說。
寒假到了,臨上火車的前一天下午,朱鎔寬第36次走在家訪的路上,夜深了,電筒地微光照著崎嶇的路,他說他當時的心願就是要用一生的努力去做一個趨光的人。「我以為我為他們做了很多,實際上,那片土地更深刻地在改變著我,只有真正走進他們你才能體會到,最質樸的情感和紮根於中國大地的力量。」 朱鎔寬動情地說。
「星光不負趕路人,大瑤山裡孩子們的進步就是我們最好的禮物。」作為支教團團長,朱鎔寬帶領隊員們首次把教學管理經驗整理彙編成冊,供後人參考交流,他希望支教路上的學弟學妹們將哈工大規格、哈工大功夫帶上講臺,為山裡的孩子講好每一課。
一年支教即將結束,很多學生給支教隊員們寫了信。大大小小的信封、紙條,讓朱鎔寬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老師,你教給我知識和學習方法,教會了我永遠不要放棄,讓我有了信念要走出大山看看,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不要忘記我。」
「我們有機會走進大瑤山,為那裡的孩子們帶來一部分信念和希望,也是我們一生的榮幸。」朱鎔寬說,如今,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更多的人加入到支教的隊伍,走進大山,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記者:趙一諾)
編輯:李航
責編:楊曄
審核:李國玉
統籌:陳長辛
監製:劉榮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