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由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中國測繪宣傳中心、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西安地圖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不忘初心——國測一大隊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故事》一書,用豐富生動的事實、樸實無華的文字,再現了中國測繪人的優秀代表——國測一大隊隊員「不畏困苦、不怕犧牲,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著祖國的壯美山河」的奮鬥足跡,是一本樸實生動的黨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好教材。「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臺編輯部對該書內容進行了整理,並將陸續刊發。
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與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歷時十多年的建設,目前已建成覆蓋中國大陸的高精度、高時空解析度和自主研發數據處理系統的觀測網絡,與美國板塊邊界觀測計劃和日本地球觀測網系統相媲美。在這一造福人類的夢想工程背後,有著測繪人的艱辛與汗水。
測繪隊員在內蒙古執行陸態網絡項目任務。
國測一大隊自1998年開始參與實施我國「九五」首批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西部地區區域網坐標測定任務。此類觀測是為地震形變監測服務的,通過測定坐標觀察地殼的運動變化,形象地說就是為大地號脈。
國測一大隊的任務是站點標石選埋、基本網和區域網GPS觀測、相對重力聯測;測區是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雲南,作業區域分散,而且均處於特殊困難地區,時間緊、任務重、影響大。參加作業的全體同志,不畏艱險,奮力拼搏,克服了高原缺氧、嚴寒酷暑、洪水激流、山體滑坡、道路塌方等無法想像的困難,跨越了奔騰的金沙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翻越了終年積雪的橫斷山、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天山,橫穿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穿梭於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在紅軍長徵的路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在帕米爾的紅其拉甫哨所和孔繁森戰鬥過的藏北高原,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在新疆沙漠地區,隊員們選好點就開始挖坑。埋石的坑口不大,也就1.2米見方,深度視各點的地質情況定,一定要挖到地層斷裂帶的巖石上,這樣在測試的過程中才能獲得準確的數據。唐志明組挖的點不需太深,也就四米多一點,而且是沙漠地區,疏鬆的沙質根本不用硬挖。但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深度挖到兩米多的時候,坑口直徑就已經五六米了,要命的是越往下挖,坍塌得越厲害。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天了,唐志明他們沒有好的辦法,只有向當地有關單位求救。最後,一個工程隊過來用了幾天的時間幫助他們處理。誰能想到,這一個點他們前前後後幹了20天!
在滇西北高原,山風掠過,草木稀疏,四周寂無人煙。晨曦初露,國測一大隊隊員們已經在忙碌著準備觀測了。8點整,郭贊峰把GPS天線安裝到測標點上,通風乾溼溫度表和高原空盒氣壓表也開始工作,顯示出幹溫6.4攝氏度,溼溫3.8攝氏度,氣壓760.8百帕。8點15分,GPS接收機工作狀態正常,便攜機屏幕上顯示出三維的地心坐標,概略高程2364.2米,東經99°4′48″,北緯26°6′34″。一切工作正常!兩個小夥子蜷縮在帳篷裡觀測數據,非常認真。這個小組在這裡要連續觀測四天,白天兩小時一次,晚上四小時一次,保證觀測數據準確無誤。之後,他們還要根據指揮部安排,趕往四川恰叫,青海班瑪、玉樹、花土溝,西藏羊八井,新疆甜水海、民豐、新源執行觀測任務。8月初觀測結束,120天,他們行程2萬多公裡。
測繪隊員在西藏執行地殼運動觀測網絡工程任務。
在藏北無人區,為埋下高質量的基巖天線墩,在高寒缺氧、物資匱乏、交通通信極差、勞動力奇缺的情況下,國測一大隊隊員們要將成噸重的標石材料運到山上。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使不少隊員累得暈倒在地,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完成任務的決心,休息片刻,恢復後咬著牙再幹。參加聯測的小組,實際上是汽車與時間的較量,幾百公裡的路段必須當天跑個往返,爭分奪秒地和時間賽跑,作業隊員以汽車為家,有時吃、住都在車上。越野車空間狹小,座位上放了高精度的儀器,隊員們只好擠在後面和行李待在一起。遇到糟糕的路況,隊員們如物品一樣被拋來甩去,一坐就是數萬公裡。每天頂著朝霞出發,晚上披著月光回到駐地,趕緊整理計算數據,夜深了還要為發電機加油。在萬家團聚的中秋佳節,我們的測量隊員在莽莽高原堅持奮戰,他們凌晨6點就已經出工了,直到第二天的凌晨6點才返回駐地。起床時滿天星鬥,歸來時月光如水。9月下旬的高原風雪不止,溫度驟降,測量隊員的觀測儀器被風吹得無法立穩,隊員們只得解開鴨絨衣扣,用鴨絨衣遮擋住狂風。觀測完畢時,大家嘴唇發紫,渾身發抖,但都很滿足……
2009年3月20日,國測一大隊四個小組從西安出發,分赴藏南和藏北地區,僅用37天,順利完成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與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西藏測區GPS觀測任務,完成了西藏測區改則、幫日、隆格爾等縣鄉4個地殼點、11個陸態網點的觀測工作。此次網絡觀測點,最低海拔4500米,最高5300米,夜間最低溫度近零下20攝氏度。為保證網絡觀測安全、順利開展,中隊領導帶隊前往美馬錯湖無人區,克服高原缺氧、晝夜溫差大、燃油衣食緊缺、風沙冰雪封路等困難,圓滿完成了各點觀測工作,安全行車4萬餘公裡。
在日喀則地區仲巴縣的帕龍錯觀測點,由於道路冰雪封凍,第一觀測組的車輛無法進入,被迫退回。隊領導果斷決定,由臨近點隆格爾鄉第四觀測組的車輛一同上點。觀測組車輛跨過冰河,拉斷鋼繩,在埋沒車輪的冰雪中困難前進,如期上點,完成觀測任務。
在阿里地區東汝鄉無人區的觀測任務中,第一、四小組趕在氣溫升高、冰雪消融、河灘無法通過前,迅速開入沼澤密布的無人區。拖車、繞行,想盡一切辦法,最終順利上點,如期返回日土縣,完成了西藏測區兩個困難點的觀測任務。
李保峰初上青藏高原,測區多在海拔4500米以上,有時候頭疼得徹夜睡不著覺,碰見颳風下雪的時候,反應更強烈。每個點都要進行四天四夜的觀測,面對著溫度極低、野獸可能來襲的惡劣環境,他和隊友要時刻保持警惕,確保儀器24小時不間斷工作。在這裡,吃飯難,扒兩口飯就得喘兩口氣;睡覺難,有時半夜會因為缺氧而憋醒;最難的是無邊的孤獨,難以排遣。在四天四夜的觀測時間裡,沒有手機信號,聽著耳邊呼嘯的寒風,看著遠處一望無邊寂靜可怕的荒原,只有和司機相對而坐,裹著鴨絨衣、蓋著厚被,背靠著帳篷杆,無所不談,直到無話可說。
2011年3月底,國測一大隊10個GPS觀測組前往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寧夏和甘肅執行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項目GPS B級網觀測任務,8月中旬收測。這次任務歷時100 多天,每個GPS觀測組平均觀測點都在20個以上,每個組的作業車單車平均行程都在8000公裡以上,最多的行程9000多公裡,跨度都涉及三個省份以上。國測一大隊GPS中隊副隊長周喜峰帶領作業人員在青藏高原、新疆沙漠和內蒙古草原等地轉戰。他們翻高山、渡冰川、過雪地,臥冰飲雪,戰天鬥地,沒日沒夜地守護著不同環境下的GPS觀測站,確保採集到精準的數據。
在羅布泊,國測一大隊高峰小組領略了沙漠高溫的厲害。沙塵暴讓人無奈,更加讓人心生畏懼的是毒辣辣的太陽。在羅布泊的戈壁裡,陽光照耀讓人無處可藏,坐在小小的帳篷內,如同蒸桑拿,汗水好似從身體的每個毛孔裡滲出。四天四夜的堅守,熱得人沒有胃口,高峰和隊友靠著水、幹透的饢、幾袋榨菜和16個西瓜,度過了參加工作以來最難熬的四天。觀測兩天後,他們實在忍受不了高溫,就把帳篷底朝天翻了個撐著,這樣四面都通風了,一陣熱乎乎的風襲來,雖是熱的,但是已經舒服了很多。熱熱的風裹著細細的沙塵,附在滿是汗水的身上,一天下來,大家如同出土的兵馬俑。這裡凌晨6點天就亮了,一直到晚上10點左右太陽才會落下。每天都是十幾個小時高溫的煎熬,只有在日落後,才有愜意的涼爽。
穿越羅布泊,那是一種奇幻的經歷。汽車一路拖著濃濃的塵土,荒無人煙的戈壁一眼望不到邊,地面似乎向上散發著熱浪,遠處的沙丘在熱浪中虛幻縹緲,如同海市蜃樓。在孤獨中前行,綠洲、飛禽、走獸只是記憶、只是夢想。終於,汽車的一個輪胎由於摩擦產生的高溫發生了爆胎,萬幸的是在後輪方向。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插曲,面對炎熱的夏季,測量隊員做了萬全準備,比如全車輪胎更換為氮氣輪胎,走一走,停一停,防止高溫造成預料之中的事。但爆胎還是未能倖免,慶幸的是,大家安全穿越了羅布泊北岸南線,順利到達了國道。
2013年,國測一大隊12個觀測組,歷時四個月完成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區域網觀測任務。
國測一大隊劉名洋小組的測區基本都在青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區域。在大雪封山的情形下,劉名洋和隊友帶著沉重的儀器,仰望著高高的山峰,鼓足了勇氣開始攀登。可是每次沒走幾步,就覺得喘不上來氣,特別難受,常常會有坐下去再也不想站起來的感覺。想著想著,他覺得此刻自己的經歷正和隊友高北戰的一次經歷十分相似。在2005年珠峰測量時,大雪覆蓋,天寒地凍,車子只能開到距點位13公裡的地方,那時沒有什麼辦法,只有扛著儀器,一步一步地向點位靠近,就這樣扛著儀器,在海拔6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硬是走了13公裡。想到這裡,劉名洋似乎變得強大了許多,儘可能地讓自己深呼吸,腦海中還不時浮現隊友們在冰雪中翻山越嶺的場景。這時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必須徵服這座山峰,必須保證準時開機!就這樣,沿著那條所謂的山路,劉名洋緩慢地向上挪動著,幾乎每走兩分鐘就不得不停歇一會兒,走走停停,將近兩個小時後,終於到達了點位。劉名洋感覺胸腔還在隱隱作痛,但已經顧不了太多,趕緊將儀器架好、設置妥當。這時,他再也沒有多餘的力氣了,躺在積雪覆蓋的山頂上,大口大口喘著粗氣。在山頂,抬頭看著這片空曠而寂寥的天空,看著矗立著的覘標,想起測繪前輩的裝備之簡陋,不禁思緒萬千,對他們的精神高山仰止!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