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燕紅
每年的10月-次年2月,都是流感高發期。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在世界範圍內,每年可導致5%-10%成人和20%-30%兒童發病,每年有約10億病例,其中多達500萬是重症病例、大量住院病例和多達65萬例死亡病例。
中國平均每年有8.8萬例流感相關呼吸系統疾病超額死亡,佔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8.2%。
如何區分流感、普通感冒以及新冠肺炎?怎樣在第一時間就醫用藥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為此,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採訪了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陳榮昌教授。
陳榮昌教授反覆提醒流行性感冒不等於感冒
流行性感冒≠感冒,學會辨別是第一步
大眾通常認為,流感只不過是感冒流行而已。陳榮昌教授強調,其實,流感並不是感冒。它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主要累及上呼吸道的全身性疾病,若未及時接受治療,患者可能發生感染性肺炎、支氣管炎、鼻竇感染,嚴重者甚至會死亡。
「今年流感遇上新冠疫情,更是增加了辨別流感的難度。」陳榮昌說,「因此,防治流感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辨別流感。」
流行性感冒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徵,通常發生在11月份左右,容易出現大範圍的傳播流行。在感染流感病毒之後,大部分患者主要以發熱、頭痛、肌痛和全身不適起病,體溫可達39~40℃,可有畏寒、寒戰,多伴全身肌肉關節酸痛、乏力、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常有咽喉痛、乾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後不適,顏面潮紅,眼結膜充血等。
部分患者症狀輕微或無症狀。兒童的發熱程度通常高於成人,患乙型流感時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也較成人多見。新生兒,可僅表現為嗜睡、拒奶、呼吸暫停等。
而普通感冒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冠狀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全年都有發病的可能。普遍春季多發,發病症狀較輕。患者一般不會出現嚴重的發熱症狀,主要症狀有咳嗽、咽痛、流鼻涕、鼻塞、打噴嚏等。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流感與新冠肺炎的發燒、咳嗽、乏力等初始症狀極為相似,有以上症狀的患者並且有過接觸疑似新冠感染者就一定要及時去當地醫院的發熱門診就醫。
陳榮昌提醒,所有人群對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孕婦、嬰幼兒、老年人以及患除單純高血壓外的基礎疾病及免疫低下者是感染流感的高危人群。
飛沫和唾液有可能傳染,做好家庭防護和隔離
「飛沫和唾液都可能傳染流感病毒,只要患者和家人做好隔離,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染機率可大幅下降。」陳榮昌強調,「相關數據表示,在接觸感染流感的家庭成員後,使用創新抗病毒治療藥物進行預防,可使患上流感的風險顯著降低86%。」
確診流感後,切記避免家庭人員交差傳染,家庭防護不可少。非住院患者居家隔離,保持房間通風,佩戴口罩。充分休息,多飲水,飲食應當易於消化和富有營養。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尤其是兒童和老年患者。
除此之外,在隔離期間,患者及家屬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保持良好衛生和健康習慣,不隨地吐痰,家庭成員不共用毛巾、牙膏;保持家具、餐具清潔,勤曬衣被;做好個人及家庭成員的健康監測,自覺發熱時要主動測量體溫,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額頭,如有發熱要及時為其測量體溫;準備常用物資,家庭常備體溫計,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75%酒精、消毒液等。
悶頭捂汗、自行服藥都是錯誤的做法
流感的治療過程中,不少人存在用藥誤區。臨床上有人自行服用阿莫西林、阿奇黴素等抗生素,其實抗生素只能治療細菌感染,對引發流感的病毒並不起作用。還有些人甚至喝醋、煮生薑紅糖茶、蒸桑拿、悶頭捂汗等方式去緩減症狀或治療。
「這些方法不僅不能起到任何的治療效果、反而使得病情加重,甚至會錯失規範治療時間,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陳榮昌說。
目前,治療流感常見的能直接抑制病毒增長的藥物就是抗病毒藥物,例如奧司他韋、帕拉米韋、扎那米韋等。還有其他抗病毒藥,近兩年來被批准的針對流感的聚合酶類的藥物,例如瑪巴洛沙韋這一類藥物的研發成功,為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武器」,縮短流感症狀緩解時間。
《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20年版)》指出,發病48小時內進行抗病毒治療可減少併發症、降低病死率、縮短住院時間;發病時間超過48小時的重症患者依然可從抗病毒治療中獲益。為避免流感的治療誤區,陳榮昌提醒,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流感樣病例,應當儘早給予經驗性抗流感病毒治療。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樊美玲
審籤 | 樊美玲
實習生 | 關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