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上海市第二批30個「創新醫療服務品牌」公布,第二批品牌更關注新醫改形式下的百姓就醫需求,注重技術、理念和模式的創新。
上海市衛健委透露,「創新醫療服務品牌」推選活動是上海市衛生健康系統文明辦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要求,全力打響「上海服務」品牌,貫徹國家衛健委《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推進落實上海市第二輪《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三年行動計劃》的重要舉措,總體規劃在2018-2020年推出100個左右創新醫療服務品牌項目。
第二批「創新醫療服務品牌」推選自2019年4月啟動以來,共收到來自三、二、一級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機構,社會醫療機構等申報的42個項目。經過現場匯報、專家賦分、綜合評議等環節,最終產生了30個品牌。
創新服務流程,提升就醫體驗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從優化流程便捷度、麻醉舒適度、營養支持度和精神愉悅度四個方面入手,多部門協作加強手術患者的全程管理,緩解住院時間長、待床時間長、次均費用高三大痛點。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從降低操作性疼痛和環節、鎮痛泵疼痛管理、非藥物幹預方法等方面入手,多科室合作,有效降低患兒恐懼心理及疼痛不適,打造「無哭聲醫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整合多科室組建消化醫學部,通過開設獨立收費窗口、內鏡專科便民門診、獨立診室等措施,完善消化疾病中西醫結合「一站式」內鏡診治流程,免去患者奔波之苦。
上海市東方醫院通過指導社區構建「中心-社區」一點多線的「扇面」卒中篩查網絡、打造腦卒中院前急救電子病歷和預警系統、建立院內行動與院外轉運同步啟動機制、優化多學科合作流程等舉措,把腦卒中急救的啟動從院內延伸至院外急救系統,從而建立了「社區——急救車——院內——社區」的閉環服務。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以「腹透專職護士」為中堅力量,通過對患者進行全階段培訓、出院護理評估指導、電話隨訪、家庭訪視,開設「醫護一體化」腹透特色門診和24小時「腹透熱線」等一系列舉措,提供連續、全程、全方位、全周期的創新護理服務模式。
楊浦區市東醫院依託「新華-市東兒科醫聯體」,打造以網絡隨訪、規範治療、綠色轉診為創新點的兒童慢咳「1+1+1」防治體系,使患兒遠離「慢咳」困擾。
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細化急救服務業務,創新實施「分類救護」措施,急救熱線和康復熱線並行,合理調配資源,有效突破「要車難、等車長」的困境。
虹口區衛生健康委員會首創「365家庭醫生籤約工作法」,把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納入街道民生保障服務體系,精確區分五類人群,形成「社區聯動、服務引導、精準籤約、有效激勵」創新模式,全面推進「1+1+1」籤約工作。
創新診療技術,提高醫療質量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率先在國內開展對小早產兒的母乳餵養,通過開展健康宣教、口腔運動幹預、初乳口腔免疫治療、建立人乳庫、母乳閉環管理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實現幾乎覆蓋100%小早產兒的母乳餵養,成功提升了小早產兒的生存率,降低了併發症的發生率,系列舉措成為小早產兒住院期間母乳餵養全國示範模板。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由消化內科牽頭,聯合相關學科,打造高質量消化病創新醫療服務體系,率先提出「內鏡體檢」新理念,自主研發一批以磁控膠囊胃鏡為代表的新型內鏡設備,引領消化內鏡「中國智造」新時代,全面帶動我國消化疾病領域的整體發展。
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立足提升生殖遺傳檢測的內涵和水平,運用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PGT)開展遺傳學檢測,從源頭上阻斷家庭病的遺傳通道,讓更多健康寶寶降臨人間。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盧灣分院運用物聯網技術打造全閉環輸液管理系統,通過輸液終端監控、信號實時傳遞、護士及時反饋三個環節實現對每個病床輸液狀態的實時監測和隨時應對,有效降低護士巡視與患者打鈴頻次,提升了整體住院醫療環境。
奉賢區精神衛生中心基於患者「自我實現的需要」,利用自有土地打造「陽光農坊」,組織精神障礙患者通過參加農坊小組活動融入自然放鬆身心,感受心靈的溫暖和收穫的喜悅,輔助患者緩解症狀、融入社會。
創新宣教模式,促進健康科普
上海市兒童醫院將患兒健康之家、家長委員會、兒童健康科普、醫療救助等整合為兒童健康俱樂部,以「健康服務前移」為建設方針,通過健康講座、病友會等形式引導孩子家長把共性問題解決在就診前,提高就診效率,增進醫患溝通。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將傳統科普和新媒體技術完全融合,建立五官科普探索空間,首次將全息影像技術及虛擬感應及VR技術用於醫療科普教育互動和展示,增強參與者的互動體驗和感受,提升科普效果。
靜安區婦幼保健所以專業婦幼保健團隊志願服務為主體,通過公眾號、微信群、周末課堂等方式,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健康服務,《家有萌寶》育兒片、「好孕檔案」「萌寶檔案」小程序極具特色,深受好評。
上海泰坤堂中醫醫院打造「小橘燈」海派中醫愛心送診活動,通過媒體-醫院-社區結合,線上線下結合,義診講座結合等方式,數百位海派中醫專家橘井傳燈,善行海上,為申城百姓和國內外患者打開一扇體驗海派中醫的窗口。
創新服務內容,完善細節舉措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率先將規範化患者心理疏導模式應用於綜合性醫院,打造責任護士、住院醫生-專職心理護理師-心理科醫生三層聯動的住院患者心理疏導模式,建立心理評估-疏導-會診的一體化服務鏈,在治療患者軀體疾病的同時,改善患者負性情緒。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通過醫院藥師下沉、建立藥學監護檔案等措施,構建藥師主導的老年慢病全程化藥學監護體系,進一步將監護延續到社區、學校和家庭,為患者提供全程化、零距離的慢病藥學監護,促進合理用藥。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北院由醫生、護士和醫務社工定期上門為老年腹透患者提供專項體檢評估、護理指導、心理疏導等服務,提高老年腹透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改善醫患關係。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崇明分院打造溫馨、舒適、安全的「5H」護理服務目標,通過護患溝通個性化(HOSPITAL)、禮儀服務賓館化(HOTEL)、溫馨服務家庭化(HOME),為血透患者(HEM0DIALYSIS)提供主動、人文、精細的優質服務,用白衣天使的關愛之心給予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生的希望(HOPE)。
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積極打造「快速、溫暖」的「中風1-2-0急救頭等艙」服務項目,通過便於記憶的「中風120」院前快速識別策略、聯網提前預警、隨車檢查宣教、院內無縫對接、多科室並聯運行等措施「提速」救治流程,同時對醫護人員進行人文醫學知識培訓,使得急救流程中的溝通更有「溫度」,提升病患就醫體驗。
嘉定區安亭醫院圍繞「延伸信息、延伸關係、延伸服務」理念,打通醫院-社區-家庭之間的護理服務鴻溝,構建以護士為主導、多學科協作的延伸護理服務模式,為患者提供從醫院回歸家庭過渡期護理服務和健康指導。
華東療養院創新開展「3+3」導診服務,即「陪護制+預約制+錯峰制」結合「全流程智能導檢系統+移動智能導診系統+微信實時定位導診系統」,構建多維度、全方位的精細化導診服務,規範了診療流程,提高了診療效率。
上海市瑞金康復醫院探索適合康復醫院患者安全的管理模式,打造「可移動的安全標識+防跌倒規範+人文關懷流程」防跌倒管理體系,為康復患者築起全方位安全屏障。設計帶有患者安全的標識病服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創新信息融合,便捷醫療服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在醫聯體內推行 「1+1+1」專享網絡預約通道服務,通過預留號源、共享信息,打造會診、轉診「直通車」,引導居民基層首診,促進分級診療秩序形成。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將檔案查詢、風險評估、專家諮詢、就診預約、科普資訊及互動社區等服務功能集成到「明眸APP」中,直接解決服務對象防治、就醫、諮詢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家長身邊的「視力管家」。
松江區中心醫院開發「慢阻肺移動網際網路分級診療管理信息平臺」,建立區內「醫院-社區-家庭」三級慢阻肺防治模式,實現「早防早治、分期診治、雙向轉診、全程監管、同質服務」的全程管理,助力分級診療。
長寧區天山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引領探索「網際網路+護理」模式,打造「天山美小護」社區居家照護網際網路服務平臺,疏通居家護理需求與護理服務能力提供之間的渠道,形成「線上接單、線下服務、平臺管理」的閉環護理服務供應鏈。
徐匯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基於區內中山、六院兩個醫聯體的衛生資源優勢,打造全專雲平臺,專線網絡覆蓋全區,實現家庭醫生、專科醫生在線聯合診療,健康檔案、診療信息無縫對接,構建一體化的醫療協同和全程健康管理。
資料來源:文匯報
(圖:上海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