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16: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來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悅·跡」心流
為引導同學們關注內在積極品質、發現自我潛能,加強面向大多數同學的積極心理普及,促進同學們身心健康和積極自我成長,中央美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舉辦了2020「悅·跡「心流主題繪畫作品大賽。大賽結合美院同學的繪畫專業和心理發展特點,引導同學們用繪畫的形式觀察和記錄自己在創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心流沉浸體驗,收穫掌控感、力量感和幸福感等自我積極體驗。
本次大賽獲得了同學們的廣泛關注和熱情參與,收到了來自多個院系年級的30餘份作品參賽。由學生工作部、院系專業教師和心理中心專職教師組成評審小組,評委們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評選原則,根據同學們線上和線下提交材料評選出本次大賽獲獎作品。
1
獲獎名單
獎項
姓名
院系
作品名稱
一等獎
林佩璇
造型學院
壁畫系
《心鏡》 系列
二等獎
黃偉紅
造型學院
壁畫系
《向日葵》
二等獎
馬瀟瀟
城市設計學院
《溺亂》
三等獎
江海洋
中國畫學院
《暖》
三等獎
張藝帆
人文學院
《水系列》
三等獎
劉佳琪
造型學院
油畫系
《褪色系列—囍》
更多優秀獎獲獎名單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提取碼:ar25)
2
獲獎作品展示
#
一等獎
林佩璇《心鏡》系列
這一系列作品是2019-2020年間,我在無目的的狀態下所做的創作。創作過程中放空的精神世界讓正面的、負面的感受或情緒反而得到釋放。很多時候,我內心深處的喜悅、迷茫、猶豫、矛盾等感受總是先於我的自我意識而隨著畫筆鋪陳開來。這些無目的的創作就像一面面映照內在的鏡子,我通過它們去更好地了解自己。我將這系列作品命名為《心鏡》。
#
二等獎
黃偉紅《向日葵》
2020年暑假,在景德鎮兩個月的的不斷實踐嘗試中,我漸漸感受到了——燒陶瓷其實是一場土與火的藝術。整個創作過程中,我將自己的情感與作品融合,就像是一次自由的遊戲,愉悅輕鬆。如清代畫家孔衍栻所說:「餘不論大小幅,以情造景,傾刻可成。」
#
二等獎
馬瀟瀟《溺亂》
作品一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藍色與白色的碰撞,以流體畫的形式表現。這一階段模擬的是最初我們擁有創作靈感時,想法、表達方式與素材應用都如行雲流水揮灑自如,所有的東西都得心應手,會覺得自己就像那些顏料一樣融合進了畫面裡,並在畫布上留下思維的印記。這個階段是最快樂的階段,所有創作的美好都融入到這一刻,會覺得自己幾乎無所不能,無論是腦海裡的世界還是筆下的畫面都充斥著自信與果斷。所以在這個階段我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藍色,用來象徵像碧海藍天一樣廣闊而豐富的靈感,並用白色來象徵此時此刻大腦全神貫注、已經容不下其他內容的狀態。
第二階段是各種顏色的結合與更改階段。這一階段模擬的是作品初稿完成後,我們進行下一步更深層次的創作時的感受。到了這一步,自己完全置身於創作之中,只是不斷地尋找著表達方式,所有美學的知識都已經變成一個慣性。這個階段是注意力最集中、大腦最活躍的階段,也是對畫作更改最頻繁的階段。方案一遍遍被自我否定,畫作一次次被撕掉重來,甚至已經忘記自己在做什麼、在哪裡、身處何況,已經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自己只是在不斷地尋覓。
第三階段是最後的細節表達階段。在自我意識恢復以後,情緒逐漸平穩下來,這時候我們才意識到剛剛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幅作品的誕生,才終於可以冷靜下來去觀察這幅畫面,開始審視它、理性地思考它並施加修改。這時候是平靜而快樂的,情緒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並不僅僅是來源於對畫作的滿意,很多時候其實都是不夠滿意的——更多的是剛剛的從現實世界的抽離,那種思維流跡帶來的上癮般的快樂。
#
三等獎
江海洋《暖》
系列中的一、二、三,分別用白色的花朵模擬了碎冰、霜花、雪花的形態,而以金箔貼出太陽。每當遭遇困境、挫折和痛苦的時候,身邊的朋友親人愛人所給的一切都如冬天裡的暖陽。溫暖的色調是我在創作這系列作品時內心的主基調,想起他們所給予的愛和暖,是很幸福的事。
#
三等獎
張藝帆《水系列》
沉浸式的創作會讓人進入到一個全新的境地,我喜歡將這樣的境地比作瀰漫無盡的水面,也就是這系列圖像名字的由來。繪畫的過程是探索的過程,空白的畫面可以生發出無數的可能,就像水面上升起各色各樣斑斕絢麗的氣泡,戳破任意一個,就會移步換景、展開一個全新的世界。
我站在中央——其實沒有中央,我只是站在那裡,感受著筆觸與色彩。沒有時間的流逝、沒有緊迫感、沒有對與錯。我已經意識不到我。我在極其精微細小之處,我也在浩瀚無比的蒼穹,我在晨曦穿過樹葉縫隙的光束間,我也在夜裡靜謐無聲的蘆葦旁,我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跳躍,我也在碎裂的銀白月光中舞蹈。創作中的生命擺脫了一切的束縛,只剩下自由與圓滿。
#
三等獎
劉佳琪《褪色系列—囍》
我選用父母的結婚時段的照片、我與男朋友的合照和乾花等作為創作素材。照片、合影和某些物件是一段感情的見證物。對於兩個相愛的人來說,這些「記錄者」是珍貴的物件和紀念品,隨著時間的流逝,愛人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最初的美好可能會增長或消耗。
「褪色」不僅僅說明物質本色隨時間發生了改變,也暗示著人物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質」。
主編丨吳瓊
編輯丨何逸凡
原標題:《悅·跡丨中央美院心流主題繪畫大賽獲獎作品解讀》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