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夢夢伴你看歷史】獨家原創發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喜歡的請點擊關注,防止迷路哦。
為什麼說在李蓮英身邊,離得不遠不近的人,最容易發財?
慈禧太后御膳房熬粥的師傅(不是太監)也是經李蓮英保薦去的,是大城縣西陳莊子村人,姓陳,後來很得慈禧太后歡心。因為慈禧太后每頓飯後都必須喝半碗粥。在她吃飯的時候,要提前擺好二三十碗,等慈禧太后吃完飯,擺膳太監要一碗一碗地摸,哪一碗溫度合適,就趕緊奉獻上去。熱了不行,涼了也不行,這一著很難伺候,為此常常有人挨慈禧的責罵或痛打。後來這陳師傅弄到很多銀子,在家鄉又蓋房子又買地,成了大財主,人們稱他是二財主,意思是僅次於李蓮英。
慈禧太后茶房的太監,是大城縣薛故獻村人,白白幹了二生,雖然也受李蓮英的垂青,但只是得點小恩小惠,晚年病死在家鄉。至於光緒宮的太監,據說有兩個人是李蓮英的同鄉,親信,所以光緒皇帝的一舉一動李蓮英都可以掌握。直到光緒皇帝被囚後,慈禧太后命李蓮英監督,其實李蓮英也不天天守著光緒,只是派自己的親信太監值班看守。
大城一帶由於連年災荒,民不聊生,有的書上說大城縣出老公(太監),其實這些人也並不全是為了升官發財,而多數是出於無奈,才投奔李蓮英入宮當太監的。真正能爬上去的也沒有幾個,大多數是幹普通的差使,每月只能支取很少的俸銀,仍顧不了家小生活。清王朝滅亡以後,大部分人出宮回鄉。由於在帝王家久了,吃慣了靠人養活的飯,也染上了一些不良嗜好,這些人既不會種田,又不會做買賣,更沒有手藝,很難謀求生路。
如大城縣崔張街村有一個叫孫昂的太監,他在宮中幹了一輩子粗活,到頭來還是兩手空空,白白摧殘了身體,落了個半陰半陽的人,在貧困中死去。大城縣南關一個徐姓太監死的更慘:清亡後回到家鄉,因無依靠,最後貧困不堪,死在一間看場的棚子裡。李蓮英的親戚,朋友,侄男等人,屬於李蓮英的嫡系親信,更是倍加網羅,重用。在當時的六部九卿十三科內,幾乎都安插了這些人進去。其中權勢最大的是李蓮英的嗣長子李成武,官至二品花翎頂戴,副將銜,人稱李護衛,做了崇衛軍的總頭目。無論是在宮廷大內,還是在頤和園裡,乃至庚子隨逃,他都做為慈禧太后的一個忠實奴僕,隨侍左右。
李府的全部傭人,也幾乎都是同鄉,或沾親帶故的。但真正沾光發財的也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管家鄧樹堂,他是大城縣北王祥村人,一個是管帳先生王耀增,他是大城縣安慶屯村人。這兩個人都在家裡置買了土地二百多畝,成了當地的財主。當時李蓮英的家鄉曾有這樣的說法:永德堂是個大火爐子,離得近的烤焦了,離得遠的烤不熱,只有不遠不近的人最得實惠。據一些老人解釋說:所謂烤焦了,就是在李府學得吃、喝、嫖、賭一身惡習,最後什麼也沒剩下。所謂烤不熱的,即是沒有沾上光的。
據當時李賈村曾在李府趕過轎車子的林丙臣回憶:他在李府二十多年,天天就是拉銀子,他也不知道共拉過多少銀兩,到頭來他是一無所得,回家後還是得靠兩隻手去過日子。當時的北京李府,號稱「四大家族」(指李蓮英弟兄四人),所有傭人差不多都是同鄉親戚和朋友由此可見李蓮英在用人方面是頗費心機的。在李蓮英的傭人中,只有給他趕轎車子的把式是河北束鹿縣人,此人姓李,個子很大,很得李蓮英信任。凡李蓮英由家裡去宮內或散班回家都由他接送,李蓮英生前給過他很多錢財,李蓮英死後他才離開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