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三個美國研究人員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搜集了八月份整個英國的幾乎所有電話通訊記錄,英國政府有全國每個小區的經濟狀況數據,你可以查到哪裡是富人區哪裡是窮人區。這樣,他們把電話通訊記錄跟其所在的3萬多個小區居民的經濟排名對比。
結果非常明顯,越是富裕的小區,其交往的「多樣性」越明顯。這個研究發現,小區的經濟排名與其社交網絡的「社會多樣性」和「地區多樣性」的相關係數分別是0.73和0.58。這意味著越是富人越容易跟不同階層和不同地區的人聯絡,而打電話時間長短,跟經濟排名的相關係數是-0.33,也就是說富人雖然愛跟各種人聯繫,但真正通話時間比窮人短。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富人的時間觀念很強,很注重交際的時效性。
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上,史丹福大學教授Mark Granovetter提出了著名的強弱關係理論。指出:每個人接觸最頻繁的是自己的親人、同學、朋友、同事……這是一種十分穩定的,然而傳播範圍有限的社會認知,是一種「強聯繫」的表現;同時,還存在另外一類相對於前一種社會關係更為廣泛的,然而卻是膚淺的社會認知,通常所說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就是一種「弱聯繫」的表現。
「強關係」讓你舒服,「弱關係」讓你變富
「強關係」雖然穩固,但是「弱聯繫」能把不同社交圈子連接起來,從圈外為他們提供有用的信息。
窮人總喜歡呆在交際的舒適區裡,即「強關係」系統內;而富人們的聰明之處在於會把大多數的時間花在與「弱關係」打交道上,就是所謂的拓展人脈。
一個人在社會上獲得機會的多少,與他的社交網絡結構很有關係。在我們國家,很多企業家事業有成後,選擇去念EMBA,一方面是為了學習新知識,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找一個和他們現有的社會地位和身份相吻合的成功人士的圈子。這是每一個富人都樂於混的圈子,裡面既有成功企業家,也有政府官員、文藝界名流等,有人甚至能從中重新找到「真愛」。
而在美國,做慈善、熱衷公益活動是富人們混入成功人士圈子的主要方式。富豪們每年都要捐款幾萬美元甚至幾十萬美元,動輒還要來個上億美元的捐贈,給學校造一座教學樓。富豪做慈善,既是反饋社會、散財的一種途徑,也是為了混個小圈子。
富人們所在的這個圈子裡,大部分人具有高超的生存智慧和獲取財富的本領。他們在一起交流生意,探索致富之道,相互激勵,相互幫助,共同分享信息、資源,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可以說,生活在這個圈子裡,想不富都難。
認真觀察,你會發現:親朋好友之間的交談內容通常會局限於一個很小的範圍內,你對這個圈子的動態、信息流動基本了如指掌。儘管親朋好友很願意跟你交流,但是話說多了也就沒有了新意。
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許是像富人們之間的互通有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社會關係的寬度和廣度,決定了「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你總愛和熟悉的人聊,煲電話粥,微信互動;不愛和陌生人,尤其是比自己強的陌生人打交道。這樣的日常交際習慣很舒服,但卻不會讓你成功。這也是你窮病長期不愈的病根,得改!
快「脫離你的組織」,和你熟悉的朋友圈拉開距離
「和走得近經常一塊混的熟人拉開點距離」,這絕對是治窮病的良藥。早幾年北漂住地下室的時候我認識個叫波波的女孩,我叫她波姐。
波姐很虛榮,掙得少花得多,35歲那年還一窮二白,她能窮到大過年的因為交不起房租被房東趕出來。那時候她總是主動打電話給我們,或借錢或拉著逛街或者求找男友。大家都很忙,沒多少時間陪她。後來她可能太無聊了,就去中央民族大學報了個班,然後就從我們的圈子裡完全蒸發了,我們再也收不到她的「騷擾電話」了。您別說,她這一和我們絕交,還絕出個富婆來,果真發達了:從房租交不起到北五環買房,中間只用了一年的時間!
還有,我在青島有一幫大學同學,他們都做律師,前幾年整天黏在一起喝啤酒,周末會帶著老婆孩子一起出遊,浩浩蕩蕩20多號人,簡直就是個大家庭。大家都水平相當,住著80平米以下的房子,領著五六千的月薪,一過就是好多年。
後來,有一個哥們或許是意識到了什麼,他開始脫離組織,沒有重要活動不再參加同學聚會,而是拿出大把的時間和陌生人、尤其是對他事業有幫助的陌生人交往。半年的時間,就收到了神效,收入上把其他幾個同學甩出好幾條街!
見他發了財,原先諷刺他的同學們也都效仿。現在,大家共同發家致富了!
從今天開始,迫使自己和你熟悉的朋友圈拉開點距離,我有信心你會繼續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