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韓雪主演音樂劇《白夜行》的劇組「道歉」上了熱搜,原因是在韓雪演出時放了錄音。
道歉聲明裡面解釋韓雪突發失聲,但她在表演開始前向觀眾說明了情況,會播放錄音,同時開放退票通道
音樂劇放錄音這種史詩級騷操作最初居然獲得了現場觀眾的諒解(???),韓雪也被自己的敬業感動到了,她很興奮地稱這次騷操作為「最特別」的一場。
這種毫無藝術敬畏心的表演,何止是「最特別」,簡直是最惡臭。
感冒了就歇著,假唱是幾個意思
早在演出之前,韓雪就發了幾次微博表示自己「又感冒了」。
在放錄音前的一場演出後,她直接在微博上說「唱完已經沒聲了」。
面對著自己的失聲問題,韓雪沒有採用音樂劇行業通用的解決方式:B角替補或者取消演出退票,而是大膽地開創了一種新方式——播放錄音。
在所有觀眾都落座,演出正式開始前,韓雪扯著沙啞的聲音,向觀眾解釋自己嗓子出了問題,演出中會播放錄音,而觀眾們可以選擇退票。
唱完以後,韓雪被自己「帶病工作的敬業」感動哭了。
不過有網友發現,韓雪在進行《白夜行》巡演時,其他的行程也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網友不禁疑惑:她真的有時間排練嗎?
演出結束後,某網友在微博上吐槽「880塊錢(黃牛溢價先不提)看女主角配合網易雲演雙簧(跌坐在地) 」。
因為是大老遠來看的,這位網友選擇了沒有退票,但不代表她接受放錄音
也正是這位網友的聲討,引起了熱議,主辦方才在第二天中午給出了解釋。
網友最大的質疑是,主辦方為何不給韓雪安排B角,讓韓雪在單A的狀態下光明正大假唱?
其實一開始,《白夜行》是有B角的。
有位叫徐夢迪的演員,在本次《白夜行》的音樂劇中擔任A組的「藤村都子」和B組的「唐澤雪穗」。
但是到了今年3月26日,《白夜行》音樂劇的卡司進行了調整,徐夢迪的角色被換成了另一位演員王趙沫妍。徐夢迪也離開了《白夜行》音樂劇的巡演陣容,B卡雪穗似乎沒了蹤影。
這在音樂劇表演領域真是聞所未聞。
國內並不是沒有A卡」因病失聲「的先例,主辦方的解決方式基本是提前通知退票取消演出,事後還進行了不少補償。
另外,早在2009年9月,文化部修訂發布的《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三十一條就規定:營業性演出不得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騙觀眾。
而韓雪這次在音樂劇表演現場公然假唱,事後還賣力營造敬業人設……這種世界首例史詩級丟臉行為,對剛剛走進觀眾視線的中國音樂劇絕對是一記重擊。
要知道在音樂劇行業,別說假唱,連假伴奏都會受到鄙視,進不了主流市場。美國百老匯和倫敦西區這兩大劇場聚集地,都會保證現場是真唱真伴奏。
音樂劇舞臺上也沒有「特權階級」,(一般來說)觀眾只為欣賞表演而不為追星。
音樂劇專業出身的藝人婁藝瀟,為了參演韋伯團隊(《歌劇魅影》和《貓》都為韋伯改編)的《周日戀曲》,做了很多準備,也經過層層面試和多次嚴苛的考核。
當然,我也完全明白韓雪的「自我感動」源自何處:
這兩年主流輿論對「小鮮肉」喊打喊殺,卻將一堆半紅不黑的「老藝術家」高高捧起,這些綜合素質也就只能秒殺個摳圖小鮮肉的老司機們鹹魚翻身之後,馬上在自我感覺良好的邊緣瘋狂試探,用盡各種手段為自己貼金,打造出各種完美到不真實的人設,比如學霸,比如科技宅……
最終都毫無例外地翻車了。
都是老司機了,能不酒駕嗎?
老藝術家貼金的大風氣徹底打開,要拜前幾年開始的諸如《聲臨其境》、《我就是演員》等藝人比拼業務能力的節目所賜。
由於如今貴圈的新人業務能力越來越低下,於是當年一波有點業務能力的老司機跟螞蟻競走的歐陽娜娜一同臺,就收穫了無數粉絲的欣賞和讚美。
這種老房子著火的感覺,就像喝花雕一樣上頭。
上了年紀的藝人不都是老藝術家,正如不是每個40歲的男人都能叫大叔,有的只能叫師傅
這些節目的確讓我們認識了很多才華出眾的藝術家(比如大姐劉敏濤),趙立新也算是其中頗有功底的人,但更多上了年紀的藝人明明本身也就是個二半吊子,卻非要仗著年齡優勢充業務大佬。
他們很可能顏值拼不過鮮肉,業務能力又沒到拿獎的水平,又怕沒個定位很尷尬,於是硬凹一個「我徵服你不是靠顏值,而是魅力」的人設。
比如,邊江和鄭愷同上《聲臨其境》,大家本來都以為邊江穩贏。
結果鄭愷拿了第一,這還不算完,之後還在微博和節目組開嗆,說沒有把自己最好的剪出來。
這完全就是得了便宜還要賣乖了。
張丹峰自己當個自己心中的鮮肉就蠻好的,非要去上《跟著貝爾去旅行》,當個野外生存達人。
然後上了節目,又開始搬出「我是一個需要呵護的,需要關注顏值的美男子」。
又想在別的領域蹭熱度,又不想努力,到底是幾個意思呢?
不過說起想混充跨界大咖,被打臉最慘的,當屬翟天臨。
其實翟天臨在演員行當裡算是業務能力突出的,即使他不去當學術大拿,也絕對是混得不錯的。
可他總沉迷於在知識分子圈裡當bbking,還發明了復古風的中英混雜句式,最終被真正的知識分子扒得底褲都不剩。
同樣的還有靳老師,在自己的領域當老師還不夠,總想著在其他方面也給別人當老師,結果被真學霸李健吊打。
最新的例子就是翻車堪比核爆現場的趙立新老師了,為了標新立異質疑抗戰歷史,連微博號都被強制註銷。
不過,這些老司機之所以會陷入種種迷惑行為,除了一夜暴富之後被捧得太高以致自我認知出現偏差,還有一層原因,就是他們趕上了粉絲如犯賤的好時代。
比如韓雪這次之所以被群嘲,不僅是因為她什麼方面都想蹭個熱度。
而且還因為她的粉絲,對音樂劇假唱這種跌破行業底線的事毫無是非觀,打call大過天,小姐姐假唱的姿勢也是世界最美的。
不止是韓雪,在這些被綜藝節目熱捧起來的「老藝術家」微博底下,無論是他們鬧出了多大的烏龍,你都能看到「哥哥是最棒的」的迷妹式打call。好比鄭愷和身臨其境節目組的撕x,馬上就有粉絲為哥哥辯護說,是因為節目亂剪。
即使是如今包月熱搜的勝利,也有一群粉絲不離不棄守候著他。
而且,由於粉絲的包容性比親媽還大,幾乎每個用得上明星效應的行業下限都在調低。
以前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演電視劇,連胡歌的李逍遙都被批演技辣眼;後來85花演技下限一次次被調低,到現在只要不是豆瓣2分劇,粉絲都能在屎裡發現可以咽下去的飯粒兒。
以前必須能唱錄音棚又能唱Live才能做歌手,林憶蓮為了唱好Live就拜了杜麗莎、曾路得等多名Diva為師。如果Live唱得不行,基本就會被歌迷蓋章「水貨」。
可到了後來,貴圈出現了一波唱得不行但臉好看能跳舞的;到現在,只要臉好看,口水歌也假唱,跳舞靠站樁,人跟個廢物一樣,站在舞臺上就行。
我寧可聽告白鉛球
說實話,要求每一個藝人都特長專精恐怕是不現實的事兒,有的人一輩子就是只能在半瓶水狀態。
可作為觀眾,我寧願看藝人在自己相對擅長的領域營業。如果你決心要跨界,請拿出跨界的決心和能力,而不是單純地想給自己貼個金,否則總有一天會貼到屎的。
於毅跨界戲曲是真的很厲害
更不是像韓雪這樣,用走捷徑、耍小聰明的方式,利用粉絲的包容和熱愛,行使流量傾軋的特權。
過去多好
其實這個圈子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假,這麼爛。
時光倒流80年,民國時期不少大角兒成名前都有在茶社駐唱的經歷,那時茶社老闆為了賺錢,實行掛牌點戲,觀眾點什麼,演員就唱什麼,大家憑真本事吃飯,並不存在假唱一說。
到了「無歌不成片」的50、60年代,開始有了「幕後代唱」的概念。
早年的于素秋,黃梅調時代的林黛,還有後來的鄭佩佩、凌波……幾乎每一位當紅女星朱唇輕啟、引吭高歌時,都有一位「靚聲」在幕後代唱。
林黛的《不了情》,是顧媚代唱
我們熟悉的「六嬸」方逸華,還有顧嘉輝的姐姐顧媚,都曾有為她人代唱的經歷,她們的好聲音賦予了許多歌舞電影傳世的價值。
幕後代唱被認為是一種表演藝術,和欺詐無關,跟我們看《甄嬛傳》時看到國語流利的蔡少芬差不多,並不等同於我們今天說的這種商業演出上的「假唱」。
娘娘的港普發音我們都見識過
到了演唱會、舞臺表演逐漸流行的80年代,假唱就開始作為一種彆扭的現象出現了。
1984年香港小姐比賽,張曼玉和陳百強作為嘉賓負責歌舞部分的演出,唱功不佳的張曼玉就是由鄺美雲代唱的。
那時鄺美雲還是nobody
倒是鄺美雲因此被「寶麗金」發掘,還因此出道了。
雖然有好聲音,可出道之後的鄺美雲不知是缺乏自信,還是氣量不夠,她很少唱現場,外間更將她批評為「咪嘴王」,有人嘲說「聽她唱現場等同中了彩票」。
鄺美雲沒有選擇努力糾正不足,反而減少了現場演出,因此出道僅四年,她的大碟銷量就開始下滑,在流行女歌手圈子中逐漸被邊緣化。
過去歌迷們的要求還是挺嚴格的
而那些堅持在表演上下功夫的歌手,無一不是天王天后級選手,在樂壇長青不老、屹立不倒,比如梅豔芳、張國榮、張學友、陳奕迅。
Eason的破音合集了解一下
曾經有傳媒就樂壇假唱現象採訪陳奕迅,他說「假唱是高難度技術活,對口型比真唱更累」。
他還曾經剛到去質疑濱崎步假唱,最後被「步迷」公開討伐,要求他公開道歉,還發起了罷買Eason唱片行動。
這種對待舞臺和觀眾認真、較真的精神,來源於他的偶像兼前輩張國榮。
張國榮不僅演唱會上堅持真唱,對待電影也是一絲不苟。當年拍《霸王別姬》,他一開始就拒絕了劇組準備下的京劇替身,獨自北上,從基本功開始,苦練做手,學習唱腔。
最後出來的虞姬,造型驚豔,性情剛烈,舉手投足活生生就是一個專業京劇演員。
臺上表演部分由專業京劇藝術家聲替,臺下和袁四爺舞劍的部分也是自己唱
這些堅持真唱的明星,有時也會唱到聲音啞了,破音了,忘詞了……但真實的缺陷,好過虛假的完美,前者會有更飽滿的情緒和現場感,後者只會令人膈應。
哪怕是因為流感中途腰斬演唱會的劉德華,都能得到歌迷和輿論的理解
千禧年之前,內地商業活動假唱成風,那時年輕的龔琳娜老師並不覺不妥。
直到一次她在大白天舉行了一個商演,當她對著口型和觀眾互動時,她看清了臺下觀眾的臉,她形容「他們的眼神就像一把寶劍刺向我的心」,龔琳娜第一次因此感到羞愧。
她還在自傳《走自己的路》中寫到:出場費很好,接待很好,賓館很好,但我是假的……我不喜歡假唱,這讓我很不快樂
從此,龔琳娜堅持每一個活動都真唱,而千禧之初推廣真唱運動的還有搖滾大師崔健。
真唱運動還掀起過崔健和那英的一次罵戰,當時崔健直接點名,說那英一直假唱所以始終沒進步。
對於崔健的批評,那英反而高舉「假唱有理」的大旗,說崔健拿大帽子壓人,是對整個流行音樂的傷害,是在貶低、不尊重流行樂壇,「他從來沒有看得起流行音樂」。
那英繼續我行我素,終於在2016年演唱會上徹底翻車了。
當時有歌迷趁跟那英握手的時候擄走了她的戒指,她立刻對著話筒大喊:把戒指還給我!還給我!而喊的時候,歌聲還在繼續,假唱被當面揭穿,場面非常尷尬。
可以說,行業一直在前進,優秀的音樂人都在致力於給觀眾一場完美而真實的表演。
正因如此,當我們看到有人在音樂劇這樣的表演類目中,以錄音代替原聲(也就是人們清晰定義的「假唱」),並表現得毫無羞愧感,甚至將此形容為一場「特別的表演」時,我們才會覺得尤其失望和憤怒。
不論是「主角失聲」、「提前告知」還是「允許退票」,都無法改變這個最基本的邏輯。
E姐結語
在我看到韓雪「放錄音」的新聞的時候,心裡想到的話題是四個字——流量傾軋。
在如今的貴圈,「流量」已經不是小鮮肉和愛豆的專利,凡是通過某些綜藝節目收割熱搜和粉絲紅利的,都自帶流量功能。
對於音樂劇這個小池塘來說,韓雪所代表的話題性和自帶的流量,算得上是頂流了。這個劇無所謂B角,因為韓雪是不可替代的。國內比她水平高的女演員一定有,但她們帶不來《白夜行》的商業成功和話題性。
為什麼許多人對這次錄音事件充滿憤怒,也是基於類似的思考——本質上說,這是流行明星所代表的娛樂圈的上位者在欺負音樂劇。
小眾門類的高雅和內涵不能當飯吃的,國內的現實是沒有流行明星和經紀團隊的包裝,小眾藝術得慘澹經營,甚至就要做死了。因此以救主形象出現的明星和團隊,可以不尊重任何既有規則,踩著紅線操作並以此牟利。
我承認市場是硬道理,但我仍然憤怒這種流量傾軋小眾門類的行為。
因為這些所謂「冷門」的藝術之所以令人尊敬,不止是因為演員十年如一日的苦工,更因為劇場這種人類最原始的表演形式中,包含著人類藝術最古老和真實的形式之美。
這也是為什麼數字信息再方便,每逢文物珍品出展,文博愛好者仍然為之興奮狂喜——那種直接「觸及」的真實感是無可替代的。
觀眾在小劇場所需求的東西裡,包括某種心靈的溫度,是與藝術本質相勾連的感觸。正如再優秀的聲優也否定不了默片的美,那是人們從過去的時光中帶出的琉璃瓦,吉光片羽珍同璧。
韓雪們所打著的旗號,無不是尊重和喜愛。但如此「敬業」的堅持演出,表現出的是對既有規則和音樂劇本身極度的不尊重。如果以市場衡量一切,以成熟的商業操作為「先進」,以小劇場「行規」為落後,那是不是音樂劇直接可以被流行電影完全取代呢?
我想真正喜歡音樂劇的朋友,恰恰是因為它的特別和不可取代才沉迷其魅力。
原本就充滿不容易的行業,經不起流量的傾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