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向小孩提供的零花錢也在水漲船高。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小的時候,過的是窮苦的日子,不能讓孩子再受窮,於是無限度地溺愛孩子,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對孩子百依百順。
孩子小的時候,還沒有建立起勞動和金錢的關係,自制力和計劃性又比較差,時間一長就不把錢當回事了,於是開始大手大腳的花錢。
孩子從小花錢沒有節制,慢慢地就會習慣於花錢之後的滿足感。
其實在孩子的概念中,錢不過就是可以兌換物品的東西,孩子並不了解錢的真正意義和勞動的辛酸,也不容易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也有一些孩子虛榮心強,喜歡跟別人攀比,追求一些物質上的東西,花錢大手大腳,用這種方式來為自己掙面子,讓同學羨慕自己。
給孩子訂立零用錢標準,每月或每周給孩子適當的零用錢,數目不要太大,且相對固定。
教會孩子合理地支配,使零用錢花的更有意義,慢慢地讓孩子養成習慣。
當規定的零用錢花完之後,如果還需要零用錢,只能允許在下一次的零用錢中扣除,而且,不能連續兩周超出規定的標準。
告訴他這些零用錢該花在什麼方面,怎麼花。如果孩子把當月的零用錢提前花完,又來向你伸手,你不妨先問明情由,再決定給不給、給多少。
這並非要爸爸媽媽小裡小氣、小題大做,而是要培養孩子節制自己的習慣。自然,孩子真正需要的額外開支,做爸爸媽媽的理應儘量予以滿足。
美國有一本暢銷書叫做《錢不是長在樹上的》,這本書的作者戈弗雷在談到儲蓄原則時指出:孩子們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錢放在3個罐子裡。
第一個罐子裡的錢用於日常開銷,購買在超級市場和商店裡看到的「必需品」;
第二個罐子裡的錢用於短期儲蓄,為購買「芭比娃娃」等較貴重物品積攢資金;
第三個罐子裡的錢則長期存在銀行裡。
為了鼓勵孩子存錢,可以陪孩子一起去銀行存錢,並以孩子的名義開一個戶頭。
當孩子在鉛印的存單或存摺上見到自己的名字時,他們會感到自己長大了,變得重要了。
在通常情況下,孩子到六歲的時候,就應當能夠懂得,銀行並不是「要拿走」他們的錢,而是把他們的錢安全地保管起來,並且還會給他們支付利息。
在銀行以孩子的名義開一個帳戶,讓孩子們自己拿著存摺,如何使用由他們自己負責。
爸爸媽媽的這種做法,可以幫助孩子養成終生儲蓄的良好習慣,使他們長大後能夠妥善地保管好自己的錢。
口袋裡有現錢,銀行裡有可觀的存款,會使孩子更輕鬆自在,同時他的自信心也會不斷增強。
對所有的人來說,存錢是取得成功的必備條件,存錢可以使他將來的活動有很大的緩衝餘地,而且出現突發的需要用錢的時候也不會手忙腳亂。
所以應讓孩子使用儲錢罐,或者給他在銀行開戶,養成孩子定期存錢的好習慣。
教育孩子懂得節約用錢,其目的不僅僅是對金錢的合理使用,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合理消費、善於理財的能力,這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因此,美國兒童專家費爾德曼先生告誡爸爸媽媽們,務必教育孩子懂得如何掙錢和如何花錢,這樣他們就會獲得一生事業有成所須具備的自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