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昨天正式發布消息,90多所中外合作項目可以臨時招收受疫情影響而無法前往國外留學的學生。其中包括清華等知名大學的合作辦學項目。我打趣說「留學生可以上清華大學了」。我前幾天就得到消息,我國幾所中外合作大學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北師大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等可以接受疫情影響無法出國留學的學生,上午就寫了這篇文章,準備今天發布。但是上午剛寫完,就看到教育部發布消息,看了文章內容才知道教育部不光允許我說的那幾所中外合作辦學的大學招收留學生,而且還允許很多合作辦學的項目招收留學生。我趕快把文章發送了。而且我一直想著寫一篇深層次分析背後原因的文章。也就是教育部為啥是允許這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招收留學生?而不是讓所有國內大學招收留學生?
這個裡面包含著一個很重要的我國教育政策,這個也是和我國具體的國情緊密相關的。事情還得從今年兩會說起。上海市教委的副主任倪閩景在兩會提議國家允許「留學生入讀高職高專」,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雖然後來該主任澄清說,這個講話的背景是平時有無法適應國外大學而被迫退學的人,想要回國讀書,才提議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允許因為學業問題的學生入讀高職高專。
大眾可能只是看笑話或者感覺媒體的誤導。但是我的職業就是關注世界各國的教育制度,尤其是我國的學生要走出去留學,這兩種教育體制的銜接和適應。不光是微觀的學生個體的適應,還有兩國教育制度方面的銜接和適應。當時看了這個新聞,我其實就想寫文章關於教育制度認可的問題。但是一直拖延到現在,正好教育部推出中外合作項目臨時招收留學生的政策,我就把我的一些想法寫出來。
兩個國家的教育能夠互相認可,是需要兩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同時在教育領域達成一系列協議的。通常兩國會對各自國家的教育互相評估,評估後進行對等。一般是互相認可各自的學歷的,比如我國國內認可的高中學歷,國外也是認可等同於該國國內的高中學歷;我國國內認可的大學本科學歷,國外也認可等同於國外的本科學歷等等。這樣我們才能去國外留學讀書。比如在國內讀高中,然後高中畢業時候去國外讀大學,就是因為國外認可我國的高中畢業生等同於該國的高中畢業生。當然比如非洲很多國家的學生來我國留學讀書,也是因為我國認可該國的教育,把他在其母國的學歷等同於我國的學歷。所以做留學或者我們給學生家長做留學講座或者諮詢,通常第一個做的就是講清楚兩國的教育是如何對等的。
這是整體的學歷認可。但是有時候我們會看到,鄰居某個孩子在國內讀大學,入讀一年後覺得不喜歡想要出國留學,我們可能還覺得這孩子奇思妙想的時候,最後你很驚訝的發現,這孩子竟然去國外留學去了。這種是怎麼操作的?就是目前主流的留學國家都是按照學分來計算和衡量學生的學業的。國外除了認可我國的學歷外,也認可在我國修的學分,然後去國外把其他應該修的學分修完就和國外學校本地學生一樣了。
照此分析,國外讀書的學生,也可以中途回到我國繼續他的讀書的。但是我們發現,現實中是不能的。想要來我國讀大學,只能通過高考和考研。就是你在國外獲得本科學歷,回國考研,具備報考資格。看起來我國認可國外的學歷,但是不可以把國外修的學分轉入到國內,因為國內沒有轉學這種制度。不光國外學分不認可,國內高校之間其實也是不認可的。這也就導致很多人入讀大學後,不喜歡學校或者某個專業,想要改變只能重新高考或者考研。所以目前疫情影響之下,很多留學生如果想回國讀書,只能參加高考或者重新考研。要不是此次教育部臨時出臺政策,想要在國內讀書緩解無法出國留學讀書的困難,留學生別無他法。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這次臨時招生,學生只能獲得國外合作大學的學歷,無法註冊我國國內大學的學籍,也就是最後畢業時候無法獲得國內大學的學歷證書。
教育部為啥會選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呢?一是因為我國的教育制度沒有轉學的要求,如果讓很多留學生進入會有制度方面的問題;第二,中外合作辦學本來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探索,這種辦學模式和國外留學更加接軌,所以讓留學生選擇這種模式,教學模式上更貼近,也比較能夠符合我國的教育制度;第三,沒有開放其他高校接受留學生,一是不一定很多留學生會選擇接受國內的教學模式,另外是涉及公平公正的問題,還是教育制度的問題。這一切其實都是和我國發展狀況一致的。如果允許這種學分自由轉變,有限的教育資源將變得不可調和。很多國內的學生要在不同的學校和專業之間轉換,國外的學生也可能轉入國內來加劇這種教育資源的競爭。不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國家經濟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未來這種自由轉變或許會成為現實。
所以大家也就理解為什麼我們中國學生可以去國外留學,同時也理解了中國留學生為什麼不自己回國讀書,更進一步理解教育部出臺這個政策的可能考量因素。總之這個政策體現了國家層面政府部門對於中國留學生的關心和關注。但是最後到底有多少留學生會選擇這種臨時招生政策?我們大家一起期待。也可以留言,發表一下你的看法,你覺得會有很多留學生放棄出國留學,選擇國內的這種合作辦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