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我們的教育生活和社交工作節奏越來越快,而我們越來越強調碎片化時間,孩子的課餘時間也被越來越多的補課班佔據。慢慢的,好像我們的閱讀學習的關注點就在於數量,而非質量,當買了一大堆書回家,希望從書本中獲取知識,過了一段時間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多少長進:孩子讀了很多名著,但思考力毫無長進;自己讀了很多經濟學的書,面對投資抉擇,依然猶豫不決;有人讀了心理學的書,但當有了負面情緒,照樣沒辦法控制…….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很多時候是由於我們的閱讀習慣所導致的。
人的本性都是希望獲得即時的閱讀快感,但這正是扼殺思考力的「元兇」。讀書好比下棋,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的「過招」:作者拋出自己的思想文字,讀者見招拆招,不斷共情作者的思想。如果只是待在舒適區裡,天天用淺閱讀思考,一個人自然可以「百戰百勝」,但對自己水平的提高,卻是毫無益處,因為一個人面對的,只是早已無數次戰勝過的對手,人沒辦法超越自己達到更高的層次。久而久之,思考力便就如同溫水煮青蛙,大腦不能再接納有深度的思想,最終只能理解最普通的思維方式,自然只能過著最普通的生活。
任何知識的汲取和欣賞都是需要投入學習成本的,閱讀也是一種技巧,需要錘鍊。別指望世上的一切都是知識的稀粥,熬好了讓人不用咀嚼就可以吞下去。成長和舒適不能同時存在。避難就易是人的本性,在困難和容易之間,我們總是選擇後者。殊不知,更舒適的道路,意味著停滯,不要怕深度閱讀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手機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不僅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內容,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以閱讀為例,不知不覺中,我們的閱讀模式已經被切換為手機閱讀模式,這種閱讀模式的特點是碎片化、淺顯化和情緒化。那些所謂的10w+的文章,大多都是作者充分拿捏好了網民的G點,用固定的手法挑逗大家,百試不爽。
某種程度而言,這些文章作者都是最「寵」讀者的人,他幾乎不會讓讀者付出一絲主動注意力,讓讀者在輕鬆愉悅中完成閱讀,整個過程大腦沒有任何負擔,當然,除了情緒波動外,他們的大腦中也不會有多餘的痕跡與反應。
「閱讀一連串印刷文字的價值不僅在於讀者從文字中獲得的知識,還在於那些文字在他們頭腦中引發心智感應的方式。」尼古拉斯·卡爾在《淺薄》一書中寫道,「長時間全神貫注地讀書為人們開闢了一片安靜的空間,他們在這片空間中展開自己的聯想,進行自己的推論,做出自己的類比,形成自己的思想。他們進行深度思考,一如他們進行深度閱讀。」
深度閱讀是一種心流狀態。《瓦爾登湖》的譯者徐遲曾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屬於夜晚的書,白天讀的時候毫無感覺,但是一旦夜裡翻閱,就會感覺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我心脾,感我肺腑。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對好的閱讀方式下過一個定義:
這是一個憑藉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憑著自己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從只有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
閱讀一本書籍,當它的討論主題和寫作風格與自己已有的知識不是特別背離時,很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其中百分之七八十的內容能夠跟自己已有的知識背景形成有效銜接,還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內容對自己是一種挑戰,通過付諸專注地思考,又剛好能夠戰勝這種挑戰。
這種狀態下,一方面理解了作者宏大的敘事結構和敘事意圖,另一方面又能將作者的論述與自己以往的認知融合。這種閱讀狀態下,很容易產生一種匯通感,往往伴隨著一種寧靜的激越。
這種閱讀過程,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東西擱在眼前,看一眼就理解的過程,而是一個需要投入努力的過程,讀者要和作者進行一場思想上的「探戈」,最後達到一種內心井然有序的狀態。深度閱讀具備雙重功效,一方面能夠獲取知識,刷新認知,另一方面也是一種難以言表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