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課匯報展
——名畫改造
本次創作課的主題是改造名畫。這次課程實際上是油畫語言課的延伸,在自己已掌握和熟悉的語言基礎上,來再讀名畫。題為改造,是想讓學生轉換一下角色不要站在歷史的既定評判上被動學習,而是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出發點上來對名畫進行重新認識和學習。每位同學通過已知的、翻閱查詢到的和網絡搜索到的資料來確定一幅名畫,要求先帶有批評的眼光來提出改造的方案,這幅名畫鎖定為並不符合自己的固有審美標準或價值取向,又值得自己去挑刺的作品。在這裡,就包括了兩條學習的線索,一條是這幅名畫的史學價值,一條是學生自己的語言深入推敲。根據不同的切入點來進行思考和挖掘,呈現出手作和思想的多元性。通過對名畫的步步分析,通過對其提出的各種假想和改造方案,來梳理和推敲自身語言的可能性。換一種方式,學習美術史的同時鞏固油畫語言。最後展覽的展現方式從筆記本裡的文字分析和記錄,再到改造的方案、手稿和草圖,到最後的改造成果,邏輯和形式都比較清晰和多樣。
。
—— 指導老師:陳子君
展覽名稱:改造名畫
開幕時間:2018年10月22日 15:00
展覽時間:2018年10月22日至2018年11月5日
展覽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校區E棟704油畫系第三工作室展廳
指導老師:陳子君
策展人:彭詩怡
主辦: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
心理學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認為,以「唯我原則」為核心的欲望與衝動等生物本能,是人類的原動力之一。
對19世紀貧窮的農民來說,秋收的時候不放過田地裡任何一粒遺漏的的糧食,是一種基於對生活物質需求的欲望;對21世紀衣食不愁的人們來說,哄搶側翻貨車的貨物,同樣是為了滿足某種物質需求上的欲望。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兩者都是作為生物對食物的需求、作為人對財富的佔有的欲望表現;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前者是在生產力低下的落後社會環境中,平民階級對滿足自身生活基本物質需求的表現,後者是在生產力發達的現代社會環境中,在滿足了基本物質需求之外,人們對更多財富的佔有欲望的表現。
兩者之間,不止有不同時代生產力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的相異,更提出了一個當下在生產力發達、人們物質生活豐富之後,社會整體在非物質層面的建設缺失的問題。而基於以上思考過程,我以法國藝術家讓·弗朗索瓦·米勒於1857年創作的《拾穗》為原型,畫了這幅同名為《拾穗》的畫。
——梁啟康
梁啟康 《改造名畫——拾穗》 100x70cm 布面油畫
我選擇的名畫是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因為它極具情節性和戲劇性,也是我一直在尋找和追求的。在《格爾尼卡》中,數條直線將畫面分割成幾大塊,也活生生切割在物體身上,加上人物造型通常是不完整的,相互疊加,相互衝突地構成著整個畫面。這張灰黑色的畫給我一種很強的壓迫感,與絕望,讓我喘不過氣來。
於是我做出了改造方案,我打算強化它的畫面氛圍,打破原有的畫面分割與空間的局限性,在人物造型的處理上相對更自由,通過強烈的肌理感和對比關係來突出那種割裂,憤怒的情緒。跟原畫劇情不一樣的是,我的《格爾尼卡》不是受害者聯盟,而是更鮮活,更直接的憤怒的力量。
——彭詩怡
彭詩怡 《改造名畫——格爾尼卡》 80x120cm 布面油畫
杜尚的《下樓梯的裸女》這幅作品中運用的語言是一種重疊的、破碎的人形疊加。這對於我最近一直描繪的主題在語言上可以相互呼應。在我最初的語言探索中對於如何能把人物一層一層的疊加在一起,相互覆蓋又相互滲透的手法存在疑惑,後來我找到了一定的手法。杜尚的這幅作品可以給我更多的啟發,也希望通過對這幅作品的「再改造」可以對我目前的語言有進一步探索。
——駱惠琴
駱惠琴 《改造名畫——下樓梯的裸女1》50x100cm 布面油畫
駱惠琴 《改造名畫——下樓梯的裸女》 30x70cm 布面丙烯
賴崇鋮 《改造名畫——無題》
50cmx40cm ,布面油畫, 2018
喬櫟仙 《改造名畫——The Red Madras Headdress》
50cmx60cm,布面油畫,2018
易嘉誠 《改造名畫——農民之舞》
40x60cm ,布面油畫 ,2018
陳思鈿 《改造名畫——女人》
50cmx60cm,布面油畫,2018
李懿《改造名畫——構成第4號》
60cmx80cm, 布面油畫, 2018
張文靜《改造名畫——大宮女》
45cmx80cm, 布面油畫, 2018
彭國逸《改造名畫——同情》
40cmx50cm, 布面油畫, 2018
THE END
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三工作室展覽動態以及各類藝術資訊,交流學習,共同進步,藝術求知之路的意識載體與理想集結地。了解更多,長按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