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帶是上裝領部的服飾部件,系在襯衫領子上並在胸膛打結,廣義上包括領帶。
」
01.
領帶就象一種符號,顯示了正式、深穩與社會地位,用於裝飾與搭配西裝。
且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形象便是邁向成功的關鍵第一步,溫文優雅是文明社會對男士的形象的要求。
領帶的歷史卻並不長,大概只有一百多年,起源也有非常多不一樣的說法,每一種都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並且有一定的道理。
無論領帶的出現是為了美化,還是有保護人體或者其他用途。
它都是人類社會的物質和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一種(機會)產品,穿著者和觀察者影響了它的發展。
02.
歷史起源說法
1.日耳曼起源說法
有認為古時候住在深山老林裡的日耳曼人身披獸皮取暖禦寒。
為了不使獸皮衣從身上脫落下來,就用草搓成的繩子扎在脖子上。
後來他們脖子上的草繩被西方人發現,逐漸演變成最原始的"領帶"。
還有認為領帶起源於海邊的漁民,漁民到海裡打魚。
因為海上風大而冷,漁民就在脖子上繫上一條帶子,防風保暖,漸漸地帶子成了一種裝飾。
這類型說法均為一個類型「以保護人體這種目的出現」。
2.羅馬起源說法
羅馬帝國時代,軍隊為了防寒、防塵等實用目的而使用。
軍隊去前線打仗,妻子為丈夫、朋友為朋友把類似絲巾的方巾掛在他們的脖子上,在戰爭中用來包紮、止血。
到後來,為了區分士兵、連隊,採用了不同花色的領巾。
也還有一種就是當時的戰士胸前都繫著領巾,那是用來擦拭戰刀的擦刀布。
在戰鬥時把戰刀往領巾上一拖,可以擦掉上面的血。
3.克羅起亞起源說法
最常見的說法便是克羅埃西亞,也不止一個版本。
17世紀中葉,法國軍隊中一支克羅埃西亞騎兵凱旋迴到巴黎。
他們身著威武的制服,每個騎兵脖領上繫著各式各樣的圍巾,十分好看,騎在馬上相當威風。
後來在巴黎流傳開來,某日有位大臣不僅圍上圍巾並打了一個漂亮的結,路易十四看見後十分喜歡。
宣布此結是高貴的標誌,同時要求上流人士效仿打扮。
還有一種克羅埃西亞說法是這種領帶是在1600年前後"三十年戰爭"時期傳到法國的,當時與瑞典人並肩作戰的法國士兵發現這種打結的領帶非常實用。
4.英國擦嘴布說法
工業革命前,英國還是個落後國家,吃肉用手抓,然後大塊大塊地捧到嘴邊去啃。
成年男子又流行絡腮鬍子,大塊肉一啃就把鬍子弄油膩了,男人們就用袖子去擦。
為了對付男人這不愛乾淨的行為,婦女們在男人的衣領下掛了一塊布專供他們擦嘴。
久爾久之,衣領下面的這塊布就成了英國男式上衣傳統的附屬物。
可見說法真的非常多,領帶也在不同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環境中不停的改變和進化。無論是在穿著標準或者樣式上面。時而至今已經變成了服裝與社會文化的一部分,變成了某種文化的標誌和特殊的符號。
說了這麼多歷史起源說法,那我來看看領帶應該如何選擇吧!
03.
領帶的選擇
1.面料方面
領帶最正宗的面料是真絲。尼龍也可,但檔次低。
2.色彩方面
如果是隆重嚴肅的場合應選擇純色領帶,如藍色、灰色、紫色等。
同時也需注意西裝、襯衫、領帶三者之間的色彩搭配,重視色彩的統一和諧。
如西裝為深藍,襯衫為淡藍,領帶又為深藍。
西裝是駝色,襯衫是棕色,領帶又是駝色。
西裝是黑色,襯衫是深灰,領帶是淺灰等。
3.圖案方面
則可選擇常見的斜紋、橫條、豎條、圓點、方塊等。
避免條紋領帶配條紋西裝,花格領帶配格子西裝襯衫。
04.
領帶的打法
打領帶有幾點技巧:
把它打得端正挺括,外觀上呈三角形。
在收緊領結時,可以有意在下面壓出一個窩/溝,使之看上去更加自然美觀。
領帶結大小應與所穿襯衫領子的大小相符。
下面是幾種常見領帶打法:
05.
領帶的位置
成人日常領帶的長度大約為130cm-150cm。
領帶打好後,外側應略長於內側。
標準長度是下尖端正好觸及腰帶扣的上端,領帶通常置於西裝與襯衫之間。
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士們需要出席的正式場合也越來越多。
西裝作為必選服裝的一種,與之相配的領帶自然也是不可或足。
要想打好領帶,就得選好領帶。領帶的選擇主要是看其面料、色彩、圖案、款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