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擁有多少財富,跟眼光和判斷能力有關。馬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他雖然不懂技術,不會營銷,靠獨到的眼光,讓阿里在多個領域遙遙領先。
那麼作為普通人來說,如果想要抓住下個10年的賺錢機會,不妨看看馬雲對未來做出的3個判斷。
1、大健康領域的機會
2、農村與農業的未來
3、零售業的新機會
一
十年以後的機會是什麼?取決於十年以後,會碰到什麼樣的麻煩。
當工業快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人們的收入能力不斷提高的時候,人對物質的追求會減少。
十年後大家不會缺衣少穿,不再缺少車子、房子、票子。但人們會為健康擔憂。
因為空氣汙染會讓人得肺病,水的汙染、食品安全問題會讓人得胃病,所以大健康是未來最大的發展趨勢。
普通人如何在健康領域搶佔機會呢?不是賣健康類的產品,而是要找到問題的根源。
如食品安全引發的健康問題,會給農村和有機食品帶來發展機會。因為食品最關鍵的是瓜果蔬菜和糧食。
那麼在未來把各地的農業、養殖業實現有機化的發展,打造品牌、渠道、實現完善的有機食品供應鏈就是最大的機會。
其次空氣汙染會給環保領域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從都市來看,生活汙染會給新能源和廢品回收行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就如近兩年,各種廢品回收APP能夠得到快速發展,甚至得到資本的認可,都是因為環保帶來的機會。
從農村來看,治理空氣汙染,提倡環境保護會給秸稈加工行業帶來商機。
過去每到農忙,秸稈除了是個大問題,而現在可以通過二次加工,把秸稈變成肥料。
不但可以實現環保,而且還可以把飼料銷售給養殖場,獲取源源不斷的收益。
二
即便有機食品未來的需求量很大,但現在的農民,還是不願意種地。
寧願背井離鄉,到大城市做農民工,賺點辛苦錢也不願意種地。
原因很簡單,在過去30年,土地所產生的價值有限,靠種地無法養家。
而在未來農村將成為最大的致富風口。那麼想要抓住這個機會,必須要把小農經濟,變成農場經濟,把農業變成數位化農業。
過去之所以土地裡的農產品,種不好、賣不好、就是因為不科技,不市場。
農業實現數位化以後,則可以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大數據去判斷土壤環境,實現科學化生產。
如可以通過物聯網傳感器,把土地的光照、溼度、肥力等數據傳輸到雲端。
農民可以根據大數據,去判斷土壤和農作物的。然後指揮無人機、智能化作業設備,去實現澆水施肥。
當然在實現數位化農業的種植之前,必須要與市場結合,根據市場需求,實現訂單式種植,訂單式生產。相當於產品還沒有成熟,就可以提前收錢了。
土地裡的莊稼能夠賺錢了,農民自然就有錢了,就不需要去城市裡打工。未來的農民可以升級成為農業工人,農場主,農業技術人員。這是未來10年的趨勢。
三
聊完農業,我們再來看看零售業的發展情況和未來趨勢。
2020年實體零售業面臨大淘汰,電商也遭遇流量危機。
在這種危機下,零售業該何去何從呢?
所以馬雲早有預言:純實體和純電商都將淘汰,未來想要生存必須是線上與線下融合,打造新零售模式。
什麼是新零售?就是藉助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賦能零售業,提升整體的業績。
那麼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做的是線上線下融合,通過線下做體驗,在線上做變現機復購。
這需要弱化實體店的銷售功能,把實體店作為體驗場景,藉助線下入口把客戶導入線上。
這樣不僅可以通過第三方應用,與用戶建立實時連接,而且可以推送營銷活動給老用戶,實現二次復購。
通過第三方應用(APP及小程序)與用戶建立實時連接,就可以獲取用戶的信息和數據。
有了信息和數據,就可以藉助雲計算,分布式儲存和運算,形成大數據。
新零售模式中,用戶代表的是現金流,大數據代表的是未來資產。
只要與用戶實時連接,就是隨時隨地的給用戶推薦活動,驅動二次消費實現持續變現。
而企業擁有大數據以後,可以優化供應鏈,實現智能化營銷。
就如現在的生鮮類新零售平臺一樣,可以通過線下布局小店,線上開設雲店。
當獲取大量用戶和數據以後,就能夠通過數據分析用戶的需求,實現訂單式生產和養殖。
按需生產,可以降低庫存風險,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的溢價能力。
用了大數據以後,可以根據每個用戶的需求,推送精準的商品和活動,驅動客戶在線上或者到線下持續消費。
未來10年的商業趨勢
購買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