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終於迎來了大結局。
鍾曉芹和陳嶼復婚了,之前最讓人感覺心累疲憊的一對,在臨近結局的幾集中瘋狂撒糖。
當然,這寄託了編劇們的美好祝願和善意的投射。
但是,復婚後的鐘曉晴與陳嶼,真的能幸福嗎?
現實生活中,像鍾曉芹和陳嶼這樣的夫妻,破鏡真的能重圓嗎?
這部劇之所以在前半程可以引發廣泛討論和強烈共鳴,是因為不論是人物經歷,還是故事情節的設定,都非常接地氣。
尤其是鍾曉芹和陳嶼這一對,擊中了很多人的內心,那些經歷鮮活而真實。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夫妻有很多。
最開始他們是因為愛情走到一起,但過著過著就變成了兄弟,合租式的婚姻讓人疲憊不堪。
本劇的一開始就為兩人的婚姻奠定了基調。
一個喜歡養魚,一個喜歡養貓;
一個喜歡看書,一個喜歡追劇;
一個沉穩理智,一個迷糊活潑。
沒離婚前陳嶼唯一的生活樂趣就是養魚,因此被網友們取了「陳養魚」這個名字。
對老婆的事漠不關心,回家就沉浸在魚的世界裡,鼓搗4個小時都不嫌煩。
坐在一起吃飯,但是吃著不同的早餐,兩個人各玩各的手機。
他們的生活中很少交流,這也為他們之後離婚做了鋪墊。
很多人認為這是「婚姻失語症」,這是很多夫妻都在經歷的。
但是其實,他們的問題,還不僅如此。
後面我會細講。
雖然兩個人非常不同,但是他們的差異恰好形成了某種互補,成為了一種吸引力。
陳嶼回憶說,第一次和鍾曉芹見面結束時,快要趕上晚高峰,大家都在搶計程車,只有鍾曉芹在慢悠悠地抬頭看月亮。
這樣一種淡然純真,一下擊中了他的內心。
為什麼會這樣?
這要從陳嶼的成長經歷說起。
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缺位了,他被迫扮演了父親的角色,需要安慰情緒崩潰的母親,需要照顧調皮搗蛋的弟弟。
他將內在的小孩隱藏了起來,拒絕做孩子,將自己活成一個成熟的大人。
所以他的責任感是很強的,他習慣了做正確的事兒,習慣了照顧別人,他的身上有著一種爹性。
而鍾曉芹的成長環境和他完全不同,她成長在一個雖不富裕,但不愁吃喝的上海本地家庭。
生活中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她來承擔和憂愁,她習慣了依賴別人,習慣了被照顧。
所以她和陳嶼之間在彼此缺失的特質上,是會相互吸引的:一個習慣照顧人,一個習慣被照顧;一個活潑簡單,一個成熟理智。
但是,真正步入婚姻,除去最開始的吸引,雙方還要承接對方身上人格的缺陷。
他們倆的一個共同特徵是,都對婚姻抱有不合理的期待。
陳嶼的原生家庭太過沉重。這些年,他從未享受過做孩子的快樂。
他很疲憊、很辛苦的長大,到了婚姻中,新鮮感過後,他也想偷偷懶,卸下照顧和承擔的重擔。
所以在爭吵中他會說結婚就是為了圖安穩和省心。
即便鍾曉芹那麼多次打電話讓他去接她,他一次都沒去;鍾曉芹懷孕想要撒嬌吃東西,也被他直接回絕。
他只是從現實層面考量,從事情的合理性和正確性去考慮,是非對錯在他心中是有嚴格的標準的。
所以他會在吵架的時候,堅定地說,以前他洗壞過鍾曉芹的衣服,是鍾曉芹不讓動她的衣服的。
婚姻中一切以對錯來衡量,用理性冷靜的標準來判斷,那這段婚姻很可能會越過越沒勁,越來越沒溫度。
同樣,鍾曉芹對於這段婚姻也有過多的期待,她期待一段婚姻,會一直像愛情最開始的樣子,保持著那種甜度和濃度。
很明顯,這是不現實的。
在愛情開始之初,受荷爾蒙的影響,每個人都有激情和衝動的一面,但是激情褪去,每個人都將以自己真實的面貌來面對婚姻。
如果這個時候依然用愛情的最高標準來要求,那麼必定會對婚姻產生很多的失望。
除了這些不合理的期待,他們之間最嚴重的問題在於,人格的不平等。
鍾曉芹和鍾曉陽去給客戶送快遞的時候,鍾曉芹連20塊錢都拿不出來,發微信讓陳嶼給她轉200塊錢,最後還是借的王漫妮的錢。
對於一個30歲,有自己的工作的上海本地姑娘來說,這個細節簡直不可思議。
很明顯,這段婚姻關係是很畸形的。
而除了金錢的掌控權,在夫妻隱私方面,鍾曉芹同樣沒有主動權,她是帶著不滿吐槽道「反正一個月一次」。
而得知懷孕後,她知道陳嶼不想要孩子,擔憂地跟閨蜜吐槽「陳嶼出差了,他會來我告訴他我懷孕了,他不得殺了我啊」。
種種細節可以看出,在這段婚姻中,鍾曉芹是很不自主,很沒有主動權的。
而這也符合她一直以來的人設定位。
在她的原生家庭中,她明顯也被經常否定。
要不然,不會在媽媽得知他們離婚時,馬上問陳嶼是否出軌了,在得知不是之後,又立馬為女兒的不好做飯和懶散道歉。
這一些行為都能看出,她的媽媽打心眼裡覺得自己女兒配不上陳嶼。
那在鍾曉芹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這種否定和打壓想必也少不了。
這很容易塑造孩子的內在信念,那就是「我確實不夠好」,而這樣的認知,鍾曉芹在這部劇中說過N次。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不配的時候,久而久之,別人也會這樣認為。
所以,在單位,大家都會把她當成免費的勞力使用;在家庭中,老公也不把她當回事。
老婆肚子裡的孩子沒了,他不痛不癢;丈母娘把魚不小心弄死了,他大發雷霆。
雖然後面為了劇情需要,給他洗白,說他當時也很難受。
那為什麼在魚死的時候,不可以難受得那麼隱忍?而孩子沒了,卻要偷摸傷心?
這根本講不通。
所以,他們婚姻根本問題是,鍾曉芹缺乏獨立人格,自我價值感低;而陳嶼又有獨特的成長經歷,他獨斷又控制,且對鍾曉芹缺少尊重。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看要不要吃回頭草,最重要的是三個指標:
1、複合的目的是什麼?
2、導致你們分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3、導致你們分開的問題是否已經解決?
如果這三個問題沒有想明白和徹底解決,那複合大概率還是會重蹈覆轍。
網上之前流傳過一個數據,說分手後複合的概率是82%,但複合後一直走到最後的概率只有3%。
雖然不知道這個數據是否準確,但是至少說明,複合後的感情狀況總體不夠樂觀。
前面我已經詳細分析了他們之間問題的根源,那麼,他們真的意識到問題所在,並真正改變了嗎?
先來看鐘曉芹。
在拒絕鍾曉陽的時候,她說她之前沒有意識到生活中雞毛蒜皮就是婚姻的本質;
後面陳嶼弟弟助攻,她知道了陳嶼為她做了很多,意識到陳嶼才是最關心自己的人……
可是,他們之間的問題,僅僅是陳嶼之前不夠關心她嗎?那難道不僅僅是表象嗎?
後面她還反思,婚姻中的她跟陳嶼的魚槓上了,而真正愛一個人,應該接受包容他的愛好。
而她什麼時候反思了自己真正的問題和婚姻真正的病灶?
所以,在她拿了156萬的出版版稅之後,拿出近100萬給陳嶼媽媽買了房,拿出3萬給陳嶼買了按摩椅,拿出1萬給了陳嶼弟弟。
回自己家只帶了一壺酒,一個禮盒,錢基本花在了陳嶼及其家人身上。
而劇中還營造了特別浪漫的一幕,她化身美人魚,出現在水族館,表白陳嶼。
最終,她還是退回到了過去。
我們再來看陳嶼。
因為習慣了鍾曉芹在婚姻中的弱勢,所以才會在鍾曉芹提出離婚之後,特有底氣地吼一句「誰不去誰孫子」。
而後,果斷出現在民政局,還說對方遲到了三個小時。
和鍾曉芹離婚之後,他真正開始著急是他發現出現了鍾曉陽。
或許是因為他沒有想到,一個平時不被自己怎麼待見的女人,居然還有小鮮肉硬貼著。
那種小時候對於失去的強烈恐懼感升起,他才開始有所行動。
他做的是什麼呢?
你或許會說,他對鍾曉芹挺好的,但其實離婚前,他就有很多貼心的細節,比如小夜燈。
但是他從沒有貼心的溝通。
而最終他們能夠複合,靠的是誰?是弟弟。
如果沒有陳旭的傳話,他們會怎樣呢?曾經因為缺乏溝通和表達,兩個人誤會叢生。
而即便離婚了,這樣的溝通還需要通過他人來完成。
奧茨說過:在婚姻上,最具毀滅性的問題在於缺乏溝通,尤其是愛情、性和金錢方面。
電視劇中,當然少不了美化,它自然想要傳達一些更加積極、正面、樂觀的信念。
但是現實生活中,破鏡其實很難重圓。
那難道跟直男在一起,就註定沒有幸福可言嗎?
也不是,他們總比那些隨意出軌的渣男要好的多。
雙方各自調整,一方努力改善,一方調整心理預期,還是有幸福的可能。
婚姻是修行場,其實,說到底,修行的是個人。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讚並關注@Tina心理,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