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coconut,為了上一代與下一代,輾轉於中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奔波者。沉醉於加拿大迷人的紅葉秋霜,也拋不下故土的鬧市與小巷。
如果你站在超市的貨架旁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旁邊有其他的顧客推著購物車走來,你會做什麼?默默讓路,或是站在那裡等對方識相自己繞開?而在加拿大,你並不需要為這種事糾結。因為對方一定會輕聲說一句sorry,然後加快速度從你身邊經過。
在加拿大,sorry這個詞無處不在。當你走在街上或商場裡,如果別人向你迎面走來,他會說sorry然後讓路。有陌生人向你打聽事情,也必定是以sorry開頭。甚至就連你不小心撞到或者踩到別人,對方的第一反應也是sorry。
——是的,對方會對你說sorry。雖然很奇怪,但這確實就是加拿大人遇到大部分事情時候的第一反應。
加拿大的SORRY文化
加拿大人說sorry的頻率,甚至超過美國。很多時候,如果美國人對你說sorry,其實他們是在含蓄地指責你的某些語言或行為給別人帶來了困擾。但在加拿大,如果你不懂得把sorry掛在嘴邊,別人就會覺得你rude(野蠻)。
在以「你瞅啥」、「瞅你咋地」為標準開場白的地區生活了幾十年的我,剛去加拿大時,對這種文化衝擊非常不適。但無奈入鄉隨俗,每次出門總得說上幾聲。最後搞得每次出門精神都高度緊張,時刻處於脫口而出sorry的備戰狀態。如果你要去大型超市或者遊樂場這種人比較多的地方,那麼必須做好至少說上十幾次sorry的準備。
一次我帶孩子去參加課外籃球班,坐在場邊的座位上等他們下課。因為冬天穿著厚衣服,衣角搭在旁邊座位上,被旁邊的一位孩子母親無意間坐在身下。我起身時,雙方都注意到了這件事,於是同時脫口而出「sorry」——這很正常,是吧?
作為一個努力融入本地文化的外國人,我以為這件事就到此結束了,互相致歉過後雙方當無事發生,因為本來就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而已。沒想到這位家長意猶未盡,又補了一句「sorry about that」。
我下意識地想再回應兩句客氣話,讓老外也知道我泱泱中華禮儀之邦並非浪得虛名。無奈英文水平有限,對這種特定場景下的表達實在是缺乏經驗,只好帶著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點點頭,趕快走掉了。
這種過度禮貌的風俗習慣給很多外國人帶來了困擾。一位澳大利亞的哥們在網上吐槽說:「去加拿大旅遊幾周之後,我要隨時保持準備說sorry的狀態。當我旅遊結束回了澳大利亞之後,我覺得澳大利亞人真**的沒素質!」
加拿大人如此喜歡說sorry,以至於就算在法庭上,他們也會一直把這句話掛在嘴邊。而很多時候,對方律師則會抓住這一點窮追猛打: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要扶?既然你沒有錯為什麼要說sorry!他們的理由是:從技術上講,如果你說了sorry,就說明這件事裡你一定有責任。
這種情況在法庭上頻繁發生,以致於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不得不制定法律來,從字面上限制長期道歉者的責任。2009年道歉法(《The Apology Act》)正式頒布,大概意思是:在任何民事訴訟,行政訴訟或仲裁中,任何人或其代表人就任何事情道歉的證據均不得作為任何人過失或責任的證據。
加拿大女王大學的一項名為「對不起……我是加拿大人」的民意測驗發現,如果有陌生人碰到他們,年齡在18-25歲的加拿大人中有90%會立即道歉。而加拿大統計局也曾經在推特上表示,加拿大人平均每天說sorry超過四萬五千次。
有人曾經在社交平臺發起一項「一周內不說sorry」的挑戰,參與者眾多。
但幾天過後,評論紛紛表示:臣妾做不到。根據評論來看,一周內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挑戰成功...加拿大人的sorry意識早已經根深蒂固。
一則冷笑話——問:如何在擁擠的房間裡找到加拿大人?答:踩所有人的腳,直到有人向你道歉。
為什麼加拿大人這麼喜歡說「sorry」?
深究這種文化現象,部分原因是加拿大在18世紀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82年才徹底擺脫英國的統治。這段被殖民的歷史也在語言文化等很多方面對加拿大造成了影響。
麥吉爾大學的語言學教授查爾斯·博伯格(Charles Boberg)說:英國人保留著維多利亞時代的禮節習俗,而加拿大在我小的時候就非常遵循英國的習俗。我們「繼承了英國人的一些自欺欺人和隨時道歉的習慣,而美國人則傾向於更加自信。」
如果一定要找一個比較對象,那麼加拿大的sorry與日本的sumimasen(すみません)其實有些類似。但sumimasen除了道歉之外,在實際生活中也可表達感謝或委託某人幫忙。
而加拿大人在日常生活中,說得最多的話就是sorry,第二則是「double double」(加拿大國民咖啡店Tim Hortons裡99%的人選擇的搭配,意指一杯咖啡搭配雙份糖和奶)。
關於sorry的過度表達這件事,大多數加拿大人的想法相當佛系。他們認為:「當有人撞到我時,我說sorry,因為在加拿大,這就是解決事情的最佳方案。無論遇到什麼問題,不管我撞了別人或是被別人撞到,我都會道歉,所以沒有人會浪費時間為被撞到而生氣。」
反之,如果向對方說「當心點好嗎!」則是愚蠢的解決方法,可能會導致一場漫長的爭論。
而社會文化專家們也對這種現象進行了研究,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加拿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非榮譽」社會,因此與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人不同,加拿大人並不認為說「對不起」是一件丟臉的事或是傳達一種軟弱的態度。
在更多時候,禮貌和道歉是一種善意的表達,以此顯示自身的禮節並向對方表達「一切都很好,我們可以各走各的,不要讓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妨礙我們」這種態度。而在潛意識裡,則是不想因為本可避免的原因,而引發或擴大衝突。
與美國相比,同樣在說sorry的時候,很多加拿大人的意思是「對不起,這件事發生在您身上」,而美國人的意思是「對不起,我這樣做了」。
這也就是當加拿大人走在街上,有陌生人擋了他們的路,他們說的不是「哥們瞅啥呢」而是「sorry」的原因。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加拿大的political correctness(政治正確)之一,是約定俗成的社會習慣。
當然在極少數的時候也有反例,如果你真的做了非常愚蠢的事打擾到別人又不自知,那麼對方口中sorry的意思就變成了「你是(嗶——)嗎?快說對不起,不要讓我替你道歉!」
這就是加拿大人。與驕傲的美國人相比,他們的生活方式更加樂觀。更少種族歧視,更有禮貌。雖然他們也經常愉快地對國內一些奇特的社會習俗進行自黑,但作為一個佔地廣闊卻存在感薄弱的國家,他們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移民,也保留了自己獨特的文化。
如果你去了加拿大,走在外面的時候忽然聽到有人對你說sorry,不要迷惑,就回他一句sorry就好了,畢竟禮尚往來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嘛。
如需諮詢各國移民項目政策、申請條件、優勢問題,請給我留言。
投稿人原創,如有侵權問題,非本平臺責任,請告知本平臺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