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出口成章,讓人感嘆不愧是「才女」
在《中國詩詞大會》中,董卿腹有詩書之氣的氣質讓人折服,而她在節目也讓觀眾看到了她知識的儲備量。不僅在開場白中能夠把詩句融會貫通的運用,而且在節目中各位老師對詩句的點評和講解的時候也能夠出口成章很準確的解說,讓人忍不住的感嘆真不愧是「才女」。
1.董卿的經典開場白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中國古人的智慧,它不僅是農耕社會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指南,它也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時序的一顆敬畏之心,而無論是「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還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無論是「清明時節雨紛紛」,還是「大寒須遣酒爭豪」。大自然的變化也催生了一代代詩人的詩情。
在《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中,再一次感受寒來暑往之間,詩和季節的相互成就所綻放出的文化光芒。
2.認定了一種生活方式,就要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人們往往以此來看待陶淵明返歸田園以後,他的生活並不如意,但陶淵明自己卻認定了這種生活。所以在這首詩的結尾就說了「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其實人只要認定了一種生活方式,就應當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雖然這是送給詩詞大會中的選手而選擇的一首詩,但是這何嘗又不是送給觀眾們的詩呢?不管哪種生活方式,只要認定了就堅定的走下去。
3耕田和耘田,績麻和織麻的不同。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宋·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
董卿:「春耕夏耘,耘田主要是除草,耕田一般需要翻土,就是耕的比較深一點的。」
墨子說的農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藏,一年四季農民都有他該幹的活,就像《說文》說耕犁也就是犁田,然後耘就是除也就是除草,所以它在不同季節幹不同的事情。
一般的麻是不會用織的,織一般指的是用紗或者線來做成布或者綢緞這樣的一些絲織品,而績則是用麻來搓成繩或者是線,所以麻它對應的動詞一般就是用的績麻。
而在《詩經·七月》裡,比較熟悉的一句話就是「七月鳴鵙,八月載績」,前人的註解就是說到了八月,絲事已經結束了,而麻事則剛剛開始。所以農村的生活跟著季節天氣的變化,在不斷的變化他們的勞作,所以農民也是很辛苦的。
董卿:「而範成大的一輩子在很多地方都有做官的生活,所以在他的詩裡面,所反映的生活的面也是非常廣的,所以後來錢鍾書也評價他是中國古代田園詩人集大成。」
4.人傑的典故和出處
上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項羽的一生最有名的是烏江自刎,所以我們今天看詠嘆項羽的詩,詠嘆最多的就是烏江亭,烏江,而這首詩的題目叫《夏日絕句》,李清照在這裡面肯定的是項羽,說項羽生為人傑,死為鬼雄。而「人傑」這個詞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召集的第一次御前會議就向大臣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說我為什麼能夠打敗項羽。大臣們說了很多,但劉邦都否認了。
劉邦說到,天下有三個人傑,一個是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一個是蕭何,能夠保證供給。一個是韓信,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克。此三者皆為人傑,能為我所用,所以我才能打敗項羽,「人傑」這個典故就是出自於這裡。
在《中國詩詞大會》中,不僅可以聽到非常有趣的詩詞解讀,和一些我們平時所不知道的相關聯或者他背後的故事,還可以在重新溫習一下這些古詩詞。可能有的人認為我們喜歡古詩本身就好了,不用在意它背後的含義或者故事,但是如果閒暇的時候了解一下,其實也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