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份偏遠山區數字教育現狀調查-中國,第一份,偏遠山區,數字...

2020-12-14 快科技

電腦報專稿

2012年3月26日, 北京時間早上7點,這個世界按照他的軌跡前進著,變化著。

上海人韓寒正在奮筆疾書,幾天之後他將《寫給每一個自己》粘貼到博客上,作為對方韓大戰的最後一次正面回應。

阿拉巴馬人蒂姆·庫克在下榻的酒店用餐,幾小時之後他將出現在北京西單的蘋果專賣店,與前來購買iPad的消費者交談。

北京小學生李曉寧將一款平板電腦裝進書包,快步走進學校大門,幾分鐘之後她將參加一個學習信息化課題的興趣小組討論。

……

但是對於今天的故事主人公陳璐——一個普通的山區女孩陳璐來說,這個時候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穿衣起床,準備花兩個小時步行一段崎嶇陡峭的山路,到達數十公裡之外的學校——對於她來說,這個世界僅僅意味著從家裡到學校的那段崎嶇山路,沒有韓寒,沒有微博,更沒有蘋果。

山區孩子的三堂計算機課

山區孩子的計算機課是什麼樣子?帶著這個疑問,記者真實記錄下四川省瀘定縣德威鄉小學以及奎武村小的三堂信息技術課。

第一堂:畫在黑板上的電腦 


李建春老師正在用畫出來的電腦為孩子們講解電腦知識

這個畫面不是20年前的老鏡頭,也不是好事之徒的PS之作,而是記者在德威鄉奎武村小記錄下的真實場景。

鏡頭中的女教師叫李建春,是奎武村小的負責人,此時她正在為三年級學生上信息技術課。

由於沒有電腦,為了讓孩子們增加對電腦的認知程度,掌握必要的電腦知識,每次上課,李老師總會在黑板上畫出電腦的樣子,從顯示器到主機再到鍵盤和滑鼠。

最開始的時候,總是畫得很粗糙,不好看。後來為了描繪出電腦的真實樣子,李老師還特意到中心校去看辦公室的電腦。逐漸地,李老師筆下的電腦也越來越有模有樣,畫電腦甚至成為李老師的一個獨門技術。

「哪位同學站起來說說這是什麼東西?」李老師指著黑板上的滑鼠發問。

一個男生站起來回答:「老師,這是滑鼠。」

「滑鼠是用來幹什麼的?」

「用來寫字畫畫的。」

「同學們,他說得對嗎?」李老師問坐在下面的同學。

教室裡一下子熱鬧起來,有些同學說對,有些同學說不對。

李老師後來對記者說,其實奎武小學也有一臺電腦,唯一的一臺電腦,但實在是太老了。記者在二樓一間教室看到了這臺老爺電腦,主機和顯示器上都布滿灰塵,鍵盤似乎是壞掉了。

老師試圖為記者打開這臺電腦,但幾次都無法點亮,最後一次點亮了,卻很快就死機了。經過記者查看,這是一臺安裝了AMD hammer 1.6GHz處理器的電腦,這種處理器已經是差不多8年前的老古董產品了。

相比德威中心校,奎武村小真正體現了最基層鄉村學校的狀況,條件也更為艱苦一些。

全校有60多個學生和5個教師,其中一個老師還是代課老師。記者走訪了幾個教室,村小老師除了李老師之外,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們基本上都是本地人,要麼是甘孜州的康定大學畢業,要麼是康巴師範學校畢業。

村小的學生一般家庭條件更差,而且居住的地方更遠,往往一趟要走上兩三個小時,非常不方便。李老師指著門外遠處尚有積雪的一處大山說,有些學生就住在半山腰上,從學校走到那裡要花三個小時以上。

記者了解到,村小的基礎建設這幾年都有大的提升,當地政府都撥款幫助學校修建了運動場,翻修了教學樓,包括學校圍牆都重新修葺過。但教學用品、課外書籍這些東西依然比較匱乏。

記者就看到整個奎武小學的圖書館就是一張桌子,上面的圖書不超過30本,體育用品也只有幾幅羽毛球拍。李老師告訴記者,這些都是社會愛心捐贈給學校的。

臨走的時候,跟奎武村小的老師們合影完,記者突然問了一句:「村小條件這麼艱苦,你們覺得自己能堅持多久?」

老師們都楞了一下,然後笑著不說話。

一個男老師遲疑了一下回答:「老師不就幹這個的嗎。」

第二堂:信息課上滿篇的「computer」

德威小學學生陳璐又迎來了信息技術課。

站在講臺上的是英語老師,她從抽屜裡拿出一本教材《小學信息技術》。在德威小學,一個老師身兼數門學科非常正常,這也是鄉村學校的常態。

對於信息技術課,陳璐總有些迷惘,也有些困惑。她知道電腦這個東西,聽別人說是一個非常神奇的電子產品。

但在她心目中,電腦更是一個神秘莫測的東西,因為自己從來沒有接觸過電腦,即使看到過的機會也不多,頂多是作為課代表到老師辦公室去交作業時看見過——那是聯想公司捐贈的幾臺賽揚電腦,用於學校教務工作。

今天的信息技術課,依然是老師站在上面,用課本給同學們講解電腦的相關知識,因為整個德威小學都沒有電腦教室,沒有一臺用於上課的電腦設備,所以信息技術課都是通過老師講解課本的方式給大家上課。

「今天我們介紹電腦中神奇的LOGO世界,同學們請打開課本,首先來了解什麼是LOGO。」

聽著聽著,陳璐下意識在作業本上不停寫下漢字的「電腦」和英文的「computer」,一排一排的,很快排滿了整頁作業紙。

這是她上信息技術課的習慣性動作,照本宣科的信息技術課對於她這樣年齡的孩子來說,實在是有些枯燥乏味,難以接受。

教室裡漸漸有些窸窸窣窣的聲音。

一堂信息技術課在這樣的氛圍中很快過去了。

德威鄉中心校校長張旭軍對此非常無奈,信息化教學缺失始終是鄉村學校的一塊軟肋。以德威小學為例,全校師生員工有300多人,卻沒有一臺教學用電腦設備,也沒有一個專職的計算機教師。

與此同時,由於家庭貧寒,像陳璐這樣從來沒有接觸過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的學生佔了95%以上。

第三堂:95%的山區孩子沒有見過電腦

「哪位同學用過電腦?」

「老師,我用電腦看過童話書,在親戚家裡。」

「同學們知道電腦主要用來幹什麼嗎?」

「老師,電腦是用來玩遊戲的。」

「哪位同學用過電腦上的微博?」

「老師,我用過,圍脖是方的。」

上面是記者在為德威小學三年級學生上課時,和同學們的一組對話。在這堂信息技術課上,記者感觸頗多。

在鄉村小學普及計算機教育,進行信息化教學的改造,其實最大的問題還不是硬體設備和師資力量,而是山區孩子們對於計算機完全陌生,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

在記者的調查中,德威小學95%的學生家中都沒有電腦,高達一半的比例甚至沒有電視機,像陳璐這樣家中連收音機都沒有的家庭同樣佔到了15%。

給記者印象很深的是,一個女孩子站起來說:

「老師,開北京奧運會時,我在姑媽家用電腦看過《格林童話》。」

「現在呢?」

「後來,再也沒有見過電腦了。」

玩遊戲則是同學們對電腦用途的第一印象,在用過電腦的6個同學中,有5個人都是玩遊戲,只有一個同學是用電腦來看書。

整個計算機課上,同學們最感興趣的就是記者用帶來的筆記本播放《變形金剛3》的視頻,先前還非常安靜的教室一下子喧囂起來,同學們紛紛圍上來觀看視頻,沒有看到的還非常著急地叫道:「老師,這邊這邊。」

後來,三年級班主任楊老師是一個是才從樂山師範學校畢業沒幾年的年輕人老師,他告訴記者,其實計算機課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們對於電腦沒有一個概念,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這個東西,難以產生興趣。

「跟城裡不同,城裡的孩子有些五六歲都在玩平板電腦了,這些山區的孩子,長到十五六歲,如果不出去讀書,恐怕連電腦的樣子都沒有見過。至於你剛才說那些微博和iPad,莫說孩子們,恐怕很多老師都沒有聽說過。」楊老師說。

這種現象在山區非常普遍,這些地方收入並不高,兩三千元的電腦對他們來說過於昂貴;而且像德威這樣的山區鄉村,大部分家庭都是留守兒童,父母都外出打工掙錢,婆婆爺爺都不懂電腦,更不會在家裡購置並不是生活必需品的電腦。

楊老師曾經多次去學生家做過家訪。在德威鄉這樣的山區,大部分孩子放學回家都沒有什麼娛樂手段,因為家裡沒有電視機,更不會有電腦上網,唯一可以玩的就是和鄰居孩子一起做遊戲。

楊老師開玩笑說:「山區也有山區的好處,這裡的孩子不會有近視眼,不會沉迷到電子遊戲裡面,更不會有什麼網癮,這一點要比城裡的孩子幸福。」


奎武小學唯一一臺電腦,8年前的古董貨,始終無法正常運行


沒有電腦的信息技術課,對孩子們來說總是有些枯燥乏味


這是奎武小學的圖書館,書籍全部是社會捐助

中國山區信息化教育:這裡的山路十八彎


透過電腦,奎武村小的孩子們正在上課,對於他們來說,數位化教學顯得那麼遙遠

第一次見到德威小學張旭軍校長,他正在瀘定縣參加一個縣教育局組織的會議,主題就是如何提升中小學學生素質,加強學風建設。

「現在對鄉村小學的管理抓得很緊,這方面的會議也特別多。一方面說明鄉村小學受到了更多關注,另一方面我們這些基層老師的壓力也特別大。」在返回德威鄉的路上,張校長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

張校長是一個典型的川西漢子,上世紀90年代在甘孜本地讀完師範學校之後,就一直在最基層的鄉村學校擔任教職工作。

「那時候的鄉村學校才叫真的艱苦。很多村小都在山頂,全校一二十個學生,就一個老師,數學語文思想品德所有的學科都全教。而且教室也很簡陋,全是石頭砌成的,老師也沒有自己的宿舍,要麼租在當地山民家中,要麼住在山下,代價是每天早上4點鐘起來走兩三個小時山路。」

德威中心小學位於瀘定縣德威鄉境內,旁邊就是紅軍長徵故事裡面著名的大渡河。學校生源範圍包括周邊的店子、磨子溝、漲水溝、河壩、咱威、榿木林、堡子、海子、奎武等村組,這些村組大都分布在數公裡之外的大山上面,路途非常遙遠。

德威鄉中心小學並不如記者想像中的鄉村小學那樣簡陋破敗,被一片粉紅和雪白的櫻花樹和梨花樹所環繞,風景顯得分外漂亮。張校長開玩笑說,鄉村小學比城裡面的學校唯一的優勢就是,風光特別好,都是原生態的。

記者來到一排平房前面,這裡是一年級教室,學校教務處袁主任正在給同學們上語文課。

一張寫滿漢字和音調的黑板,幾盒紅色和白色的粉筆,加上一個皮膚黢黑的康巴漢子和二十幾個山區孩子,構成了記者眼前的這幅畫面。

記者端起相機按下快門記錄下這個場景,引來孩子們的偷望,對於他們來說,數位相機同樣是非常好奇的東西,能夠引發他們的濃厚興趣。

在走訪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所有教室之後,記者發現德威小學面臨國內所有鄉村學校都遭遇到的最大問題:老師們依然通過黑板板書這樣傳統的方式授課,而缺乏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

張校長曾經到成都去參觀過當地學校的多媒體公開課,對於那樣的多媒體教學,作為鄉村老師的他是不敢奢望的。

「那些學校都有專門的多媒體教室,電腦也是最新的,有的甚至直接用筆記本電腦,老師直接用投影機+PPT授課。這對於德威小學來說,要實現這樣的教學手段,投入是一個天文數字。」

鄉村小學的教學設施都是靠國家財政投入。張校長介紹,這幾年當地政府也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為學校修建了教學樓、學生食堂、運動場等設施。但國家財政始終有限,畢竟全甘孜州有好幾百所鄉村學校,政府部門只可能將資金用在最急迫最需要的地方,比如對學生早餐和午餐的財政補貼。

在這樣的情況下,鄉村學校要進行教學條件的信息化改造,另一個支持來源是社會捐贈。

但社會捐贈也存在局限性:一方面中小學信息化改造的成本比較高,動輒數十萬元,一般社會捐贈難以達到;另一方面中小學信息化改造牽涉的面比較廣,不僅是設備的購買,還有教學模式的改造和培訓,專門師資力量的投入,甚至包括後期電腦設備的維護。

甚至還有很現實的問題,比如學校要配備一個計算機老師,那麼就要涉及一個編制名額。在鄉村學校,編制都是非常寶貴的東西,一般都要優先配給主科老師,那麼如何解決計算機老師的編制問題,也是一件麻煩事。

除此之外,信息化教學的普及,也存在一些具體的技術問題,比如邊遠山區經常停電,一停就是一整天,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引入信息化教學設備,也很可能淪為擺設。

這樣的問題記者很快就遇到了,在張校長的安排下,記者本來準備用電腦報捐贈的投影機為孩子們上一堂計算機課,結果剛剛準備好PPT素材,德威鄉就停電了——投影機成了一個擺設。

調查數據

德威中心校

教師總人數 35

學生總人數 300

電教教室數量 0

電視機數量 1

數碼產品數量 0

上網現狀 不能上網

教育軟體數量 0

手機數量 0

計算機課程設置 有

計算機教師數量 0


德威中心校是一所典型的鄉村學校


粉筆加黑板是鄉村學校的最常見教學模式


老師們利用午休時間在屋簷下坐成一排,為孩子們輔導功課


跟我們小時候一樣,山區孩子也會在板凳上寫下自己的名字

一個山區女孩的平凡世界

一段山路和一個世界

2012年3月26日, 北京時間早上7點,這個世界按照他的軌跡前進著,變化著。

上海人韓寒正在奮筆疾書,幾天之後他將《寫給每一個自己》粘貼到博客上,作為對方韓大戰的最後一次正面回應。

阿拉巴馬人蒂姆·庫克在下榻的酒店用餐,幾小時之後他將出現在北京西單的蘋果專賣店,與前來購買iPad的消費者交談。

北京小學生李曉寧將一款平板電腦裝進書包,快步走進學校大門,幾分鐘之後她將參加一個學習信息化課題的興趣小組討論。

……

但是對於今天的故事主人公陳璐——一個普通的山區女孩陳璐來說,這個時候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穿衣起床,準備花兩個小時步行一段崎嶇陡峭的山路,最終到達數十公裡之外的學校——對於她來說,這個世界僅僅意味著從家裡到學校的那段崎嶇山路,沒有韓寒,沒有微博,更沒有蘋果。

父親陳國兵從堂屋把家裡唯一的白熾燈牽進來,借著微弱的燈光,陳璐迅速穿好衣服,將課本和作業本整理好放進書包,準備出發。

「璐璐,把藥吃了。」母親李志琴端來一杯剛剛衝好的藥水——陳璐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必須每天堅持服藥。

陳璐微微皺皺眉頭,儘管吃藥已經好幾年,但作為一個12歲的女孩子,還是不太喜歡苦澀的藥味,最終她閉著眼睛把藥水一口氣喝下去了。

出門的時候,天還沒亮,陳璐居住的海子村一片靜寂,除了偶有狗叫的聲音。3月的山區,儘管已經進入初夏,但是凌晨的氣溫依然很低,遠處貢嘎山的積雪甚至還沒有融化。

陳璐下意識縮縮肩膀,朝手上哈了口熱氣,然後就沿著村間小路開始出發了,沿途不斷有同學加入進來,孩子們嬉笑打鬧的聲音很快打破了清晨的靜謐。

兩個小時後,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德威鄉小學大門口,校長張旭軍正和班主任們一起迎接上學的孩子們。

一抬頭,他看見了遠處走來的陳璐,因為剛剛走完山路的原因,女孩大口喘著氣,顯得有些呼吸急促,面色也有些紅潤。陳璐也看見了站在校門口的張校長和老師們,立即點點頭笑了笑:「老師好」。

張旭軍校長很熟悉陳璐,她是德威鄉中心小學學生,儘管這種山區學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來自貧困家庭,但是陳璐家的經濟條件卻是最為困苦的:父親陳國兵長期在瀘定縣和周邊地區打短工賺點錢,母親李志琴沒有工作,在家務農和照顧孩子,陳璐還有一個哥哥陳宇,在瀘定二中上高一。

曾經有學校女老師到陳璐家裡去做家訪,當場就掉淚了:陳璐家真的叫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為了能保證兩個孩子上學,家裡賣光了所有能賣錢的東西,連一件完整的家具都沒有,更不要說收音機之類的電器,唯一的洗衣機是鄉政府捐贈的,為了節約電費,家裡只有一個20瓦的白熾燈。

去年才調到德威小學的張校長曾經在甘孜州一個偏遠的村小當了十幾年的鄉村教師,接觸了太多太多像陳璐這種貧困山區的學生,這些學生留給張校長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們的笑容:儘管身處困境,他們卻總是樂觀開朗,積極向上。

除了樂觀之外,陳璐帶給老師們的更是一種感動:這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很好,尤其是英語,每次考試都是全年級第一。而很長時間裡,老師們並不知道陳璐患有嚴重的糖尿病,直到班主任發現陳璐每次下課總要衝藥水,經過家訪才知道陳璐已經患病多年。

英語課上突然停電

走進教室,陳璐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第一堂課是英語課,也是陳璐非常喜歡的一門課,她打開課本,開始預習功課。

這個時候,英語老師正在黑板上書寫今天要教的英文單詞,結果突然教室裡亮著的節能燈熄滅了:停電了!

同學們卻非常鎮定,沒有一點喧譁。因為跟城裡的孩子相比,山區孩子們上課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情況,比如突然停電,導致教室裡能見度非常低。

不過對於陳璐來說,這裡已經成為家常便飯的停電卻帶來了一個新的麻煩:那就是如何辨認黑板上的字母。

由於長期服用藥物,已經開始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導致視力急劇下降。陳璐每次都要很費勁地辨認課本上的英文字母,這也讓她要比其他同學更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課本上的東西。

遇到這種情況,陳璐總會一邊努力聽老師講解黑板上的單詞發音,另一邊讓同桌幫自己辨認看不清楚的單詞字母。

回家路上分享橘柑

下午4點半,廣播響起來了,全校師生都在廣場集合,準備放學。

山區學校的放學時間要比城裡早得多。這裡的孩子大都住在周圍的大山上面,放學花在路上的時間普遍在兩個小時左右,有的甚至是三個小時。所以學校必須至少提前一個小時放學,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們在天黑之前安全回到家中。

陳璐急忙找到幾個同村的同學,邀約一起回家。她儘量要在黃昏時分趕到家中,否則天色一暗,就不能在屋外做作業了。點蠟燭倒是一個辦法,可她總覺得有些浪費。

回家上山要比下山麻煩一些,但對陳璐來說反而輕鬆一些。一方面同學結伴回家,大家可以談天說地。另一方面能見度比較好,不容易跌倒。

和陳璐一起回家的都是海子村和沿途幾個村的同學,有高年級的,也有低年級的,大家自發組成一個回家小組,由陳璐當組長,兩個男孩子分別擔任「開路先鋒」和「後衛」,舉著旗子保障大家的安全。

對於陳璐這些山區孩子來說,回家的山路最大的麻煩不是路途遙遠,也不是山勢陡峭,而是天氣狀況。冬天,山路全都結冰,一不留神就會跌跤;夏天,山上一下暴雨,山路就會全變成泥漿,寸步難行。唯一好點的只有春天,路比較好走,雨水也不多。

走了大約半個小時,陳璐指著路邊一塊比較平坦的地方說:「歇一會兒吧。」大家都如釋重負地坐在路旁的山石上休息起來。這時那個當「後衛」的男同學從書包裡拿出幾個橘柑分成數瓣遞給陳璐她們。

這也是這個放學小組的通常做法,每次在固定的休息點,大家都會把自己的零食拿出來一起分享,當然山裡孩子的零食不可能是奶油泡芙、榛仁巧克力,基本上都是橘柑和櫻桃之類的水果。

一路上,這十幾個孩子就排成一條長龍,在狹窄起伏的的山路上綿延前進,沿途不斷有人離開隊伍,回到自己的村子。

到最後,一片亮黃色的油菜花地出現在陳璐眼前,海子村就在前面,要到家了,這個時候放學小組還剩下的三四個同學紛紛跳到旁邊的溝渠裡面,將沾滿泥漿的鞋子在裡面衝洗一下。

走到村口的時候,陳璐把旗子交給放學小組的僅剩下的最後一個同學,囑咐他注意安全——這個同學住在大山最高處,還要跋涉一個小時路程才能回到家。


記者為同學們上信息技術課,大部分孩子都沒有用過電腦


每天上學和放學,陳璐總會在這個電塔前面休息


為了節約電費,陳璐家只有這樣一個白熾燈。


陳璐和哥哥第一次用筆記本電腦看動畫視頻


家裡沒有電,陳璐總是在屋外看書做作業


在放學路上,孩子們經常分享橘柑這樣的水果,這是山區孩子的零食


沿途的孩子會自發組成一個放學小組


翻越這樣的陡坡對於山區孩子來說是家常便飯


跟城裡的孩子相比,山區孩子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至少在三個小時以上


要到目的地了,記者和陳璐以及她的同學們合影留念

鄉村校長、學生家長、新聞記者的三方對話

對話人 電腦報記者 程朋

對話嘉賓 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德威鄉中心小學校長張旭軍

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海子村村民陳國兵

「我們當管理者的,不能光要求老師們只奉獻不收穫!」

「我和她媽媽哪怕去討飯,也要讓陳璐把書讀完!」

電腦報:在山區搞教育,最難的地方在什麼地方?

張旭軍:一個是師資力量,一個是教育資訊。

我在基層幹了十幾年,不是自誇,中國的鄉村老師很了不起。拿著最微薄的工資,在最艱苦的地方教書育人。但對於我們這些學校管理者來說,總不能光是要求老師們只奉獻不收穫,他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有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的孩子,也嚮往優厚的收入待遇和工作條件。

所以這些年鄉村學校也在想法設法改善老師收入,提升教學條件。但是你也看到了,鄉村小學畢竟沒法跟城裡甚至瀘定縣裡的學校相比,條件還是比較艱苦。如何保證一個穩定優秀的教師隊伍,這方面的壓力特別大。

教育資訊對山區來說是另一個難點,畢竟這裡比較閉塞,各種消息來得都比較慢,比如課程改革的資訊、教材變化的消息。

電腦報:這些年學校有老師跳槽嗎?

張旭軍:跳槽談不上,這裡不像城裡,學校之間還互相挖人。但是也有比較優秀的老師調往鎮上或者縣上的學校。這個我也能理解,誰都想生活好一點,鄉村學校的條件還是艱苦一點。

電腦報:陳璐爸爸是在打工吧?你所了解的海子村外出打工的多嗎?

陳國兵:多,一半以上都在周邊地方打工,家裡基本上都是婆婆爺爺和孩子。

張旭軍:實際上山區學校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留守兒童。這裡許多孩子都不在父母身邊,儘管有爺爺婆婆,但是長期父母教育的缺失,對於他們成長也是一個負面影響。

電腦報:陳璐爸爸,是否擔心會有一天因為經濟情況,實在堅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讓陳璐輟學?

陳國兵:不可能,我給他媽媽都說過,哪怕我們去討飯,也要讓陳璐把書讀完。我和她媽媽就是因為學歷低,沒有文化,導致現在家裡這麼窮,陳璐一定不能走我們的老路,我和她媽媽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命運。

電腦報:要在山區普及信息化教學,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張旭軍:怎樣讓孩子有實際接觸到電腦的機會,讓孩子知道電腦能做什麼,這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困難,比如硬體缺乏、師資缺乏。

就拿計算機師資來說,在德威小學,年齡大一點的老師,對電腦的掌握程度都比較低,甚至很少用過電腦;年輕一點的老師懂電腦,但是在信息化教學方面又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培訓,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當然,最主要的挑戰還是如何讓孩子們接觸到電腦,了解電腦。

陳國兵:在我們村,除了極個別的人,大部分家裡都沒有電腦,甚至見都沒有見過。我們家老大在學校上計算機課可以碰下電腦,鎮上有網吧,但太貴了。

電腦報:在2012年,會有什麼樣的願望?

張旭軍:期冀全社會都來關注山區學校,關注山區孩子。

陳國兵:希望孩子的病早點好起來,每天都健健康康的。

記者手記:總有一種感動

在我十年的新聞生涯中,這是一次充滿感動的採訪之旅。

山區孩子們讓我感動。

儘管學校條件艱苦,儘管回家路途艱辛,儘管家庭經濟貧困,儘管他們從來沒有聽過iPad、iPhone和微博這些時尚名詞,但他們始終呈現出最燦爛最質樸的笑容,總讓我感到一種開朗和樂觀的情緒,而這種樂觀開朗,我已經許多年不曾感受到了。

我拍下了這張照片,那一刻,幾個孩子的笑靨讓我動容。

這樣的笑靨,在我後來幾天的採訪中不斷出現。

在與孩子們一起回家的山路上,中途孩子們看見我背著重重的攝影器材,有些氣喘籲籲,主動提出來休息,我剛剛卸載掛在肩上的背包,一雙小手伸了過來,手裡攥著一瓣柑橘:「叔叔,吃桔子。」

抬頭一看,眼前一張真誠淳樸的笑臉,那一刻,我心中一動,想說什麼,卻沒有說。

這樣的笑靨,同樣出現在身患糖尿病的12歲女孩陳璐身上。在走進陳璐家的時候,看著一貧如洗的學生家,同行的老師忍不住抽泣起來,陳璐走過去對老師微笑著說:「老師不哭。」

如果說孩子們給我的感動帶有純真的味道,那麼鄉村老師們給我的感動則帶有敬佩的心情。

當記者之前,我也是師範學校的學生,和老師們算是半個同行。在和德威小學的同行們朝夕相處了十多天之後,留給我的遠遠不只是感動。

在鄉村小學,哪怕這幾年已經改善許多,但是各方麵條件依然艱苦,更不用說跟城裡相比。

在教師宿舍,我看到老師和自己的孩子擠在巴掌大的廚房裡吃飯,也看到了老師在停電的房間裡點著蠟燭看書備課,還看到了老師正在用水泥覆蓋因為地震造成的牆上裂縫。

每天中午,我總能看見學校老師們在運動場旁邊坐著,同學們則拿著作業本圍過來。後來我才直到這是老師們自發利用中午休息時間給學生答疑解惑。

放學的時候,老師們總會帶著路途比較遠的孩子走上一段山路,分手的時候總是千叮嚀萬囑咐。

在結束這次採訪的時候,在瀘定車站外面,學校袁老師說:「謝謝了,程記者。」

我想,真正該謝謝的是我,這些山區的孩子,這些普通的老師,讓我學會了很多。

心存感謝之情的又何止是我,還有這個國家——正是這些孩子和老師,才讓這個國家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放學了,孩子們向大山深處走去,要走到山頂,需要三個小時。


這個正在給學前班孩子上課的老師,當了幾十年的民辦老師,在退休之前終於要轉正了。


奎武小學全體老師合影,其中一個老師還是沒有編制的代課老師

相關焦點

  • 給你2萬月薪,去偏遠山區教書,你願意嗎?
    最近發布的文章中,有兩篇都提到了城鄉教育的差距,讀者們對這個問題十分關心,小編收到了數百位朋友的留言,讓小編了解到了更多地區鄉鎮中小學教育的真實現狀,在此十分感謝大家。正好今天看到了一個類似的討論帖:給你2萬月薪,讓你去偏遠的山區教書,你願意去嗎?
  • 情系偏遠山區,WiFi萬能鑰匙公益助力山區教育
    由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原因,我國中西部地區尤其是一些偏遠山區,網際網路並沒有完全觸及到基礎教育中。連尚網絡旗下產品WiFi萬能鑰匙與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共同發起的「夢想鑰匙」公益項目,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公司的長項與優勢,創新性地採用「網際網路+公益」的方式,為偏遠貧困地區中小學校免費連接無線寬帶網絡,讓師生們通過網絡接觸到外界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失為一種精準的教育扶貧方式。
  • 為貧困山區學校接入網絡,WiFi萬能鑰匙助力數字教育
    數字時代,網際網路在教育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讓網絡進入校園,不僅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也為解決教育不均衡問題鋪平了數字道路。作為全球免費上網平臺,WiFi萬能鑰匙通過旗下夢想鑰匙公益項目,致力幫助解決貧困地區中小學的連網難題。
  • 市民政局:「黃土高原·中國偏遠山區助學計劃」資助包頭市困難大學生
    「黃土高原·中國偏遠山區助學計劃」(簡稱「黃土計劃」),是由澳門豐聯實業集團公司董事長、澳門慈善家張志豪先生設立,旨在幫助內地偏遠山區家庭困難大學生完成學業。經包頭市積極爭取,2020新學年,張志豪先生擬同意資助包頭市不少於100名困難大學生,每人每年2000元,直至大學畢業。
  • 省委第九巡視組為封開偏遠山區群眾解決通信難題
    封開縣立即成立專門工作小組,由縣工信局牽頭,召集中國移動封開分公司、中國電信封開分公司等單位研究部署工作,深入偏遠山村調查了解,排查整改,制定解決措施。 兩村地處山區,幅員廣闊,從墟鎮到到最偏遠的自然村要近半個小時車程,沿線山路崎嶇,交通不便。由於偏遠山區通訊基礎設施薄弱,通訊信號十分微弱,影響了部分偏遠村村民的生產生活。即使是春節或者清明等傳統節日,當地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回鄉也是匆匆忙忙幾天就離家。他們不是不戀家,而是現在的年輕人很難忍受沒有網際網路的生活。
  • 偏遠山區鄉村振興之路如何走?
    「我建議應該注重偏遠山區的產業發展,以助力鄉村振興。」2月25日,在政協遂寧市第七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六討論組小組討論時,市政協委員、蓬溪縣科協主席李智斌針對鄉村振興話題積極討論發言。李智斌說,偏遠山區產業落後,空心化、老齡化現象嚴重,土地撂荒嚴重,人員稀少,與交通較為發達的鄉鎮發展存在較大差距。
  • 隆回縣鴨田鎮:為紮根偏遠山區教師排憂解難
    紅網時刻9月15日訊(通訊員 胡富元 譚湘 彭有為) 9月13至15日,邵陽市隆回縣鴨田鎮人大主席羅志軍深入全鎮各中小學校進行調研,切實為偏遠山區的基層教師排憂解難。羅志軍每到一校就仔細察看學校校園的安全、食堂、學生宿舍及教育教學設施等情況,認真聽取學校負責人對學校情況的介紹,詳細了解學校的師資力量、辦學條件及校園文化建設等情況。隨後便深入課堂,虛心聽取一線教師的心聲,關心教師的工作和生活,主動為學校和老師解決實際困難。並對學校和老師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鼓勵全體教師要立足崗位,恪盡職守,樹立信心,勤奮工作,讓鴨田教育再創新輝煌。
  • 中國偏遠山區仍一夫多妻制,看看這一家人,跟古代後宮一樣!
    中國其實是很大的,這也造成其實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在同步發展的,一些很偏遠的地方,就往往會發展得比較慢,不管是經濟方面還是在思維方面其實都是如此的,她們就很有可能還保持著一種比較傳統的思想。中國偏遠山區仍一夫多妻制,看看這一家人,跟古代後宮一樣!這是一個相當偏遠的地方,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布朗山上的一個小寨子,寨子不是很大,人也不是很多,整個就是與世隔絕的,所以她們還維持著古早的觀念,就是一夫多妻,當地的男人最多可以娶五個老婆,只要家庭條件可以就行,一家人站在一起的時候,都不禁讓人想到古代的後宮。
  • 信息化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省委第九巡視組為偏遠山區群眾解決通信...
    信息化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省委第九巡視組為偏遠山區群眾解決通信難題 2020-12-10 1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普惠教育在發展:更多優質啟蒙教育資源輸送到山區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前幾年,有一部名叫《起跑線》的印度電影十分知名。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對夫妻為了讓女兒上知名幼兒園、不輸在起跑線上而想盡了各種方法。影片展現了印度教育資源不平衡,無法真正實現普惠教育的現狀。 實際上,中國城市與山區教育資源也存有差距,很多偏遠山區的孩子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 阿卡索「雙師課堂」進偏遠山區學校 讓孩子也能跟著外教學英語
    近年來,阿卡索以科技普惠優質教育,通過多種公益項目與活動,積極踐行「普惠教育」理念,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將優質的外教資源帶給更多家庭,輸送至更多偏遠地區。 助力教育精準扶貧 阿卡索多次前往偏遠山區學校
  • 西安翻譯學院參與大型公益活動 為偏遠山區孩子送去「愛」的禮物
    西安翻譯學院參與大型公益活動 為偏遠山區孩子送去「愛」的禮物 http://www.huaue.com  2014年6月26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2014年6月24日,由西部網聯合陝西引漢濟渭工程
  • 華州公安交警排查偏遠山區路段隱患 築牢安全防線
    隨著季節性氣候變化,天氣不確定因素和道路隱患隨之而來,尤其是農村偏遠山區道路路窄、彎多、低洼、臨崖,且多有霧霾出現,增加了道路交通隱患機率,12月7日下午,華州分局交通管理大隊副大隊長馮輝帶領事故中隊長梁松柏及民警深入農村偏遠山區開展道路隱患排查,全力織牢農村交通安全網,確保農村道路通行態勢安全穩定
  • 堅守偏遠山區教育扶智 旺藩小學3個老師帶教9個學生
    該校位於信宜市池洞鎮西北部山區,距圩鎮11公裡,為鎮內的偏遠學校。其所在的旺藩村委會,目前在冊的戶籍人口只有約900人,常住人口才200人左右。是什麼信念,令這3位老師長年堅守這間偏遠山區小學,帶教幾名學生而不言放棄?教師節前一天,茂名晚報記者特意前往尋求答案。
  • 湘潭市民家中如有閒置書籍,能否捐贈給偏遠山區學校的孩子?
    然而,一些偏遠地區的孩子想要閱讀喜歡的課外書籍,可不像城裡孩子那麼容易。三年前,蓮城志願者協會通過開展「愛心書屋」活動,將不少課外書籍送到多所偏遠山區學校。這不僅僅是一場簡簡單單運送書籍的志願行動,更是一次知識的傳播,他們的愛心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 新東方與小米聯合發起「網課守護行動」 向偏遠山區學生捐贈電子設備
    新東方網>資訊>新聞動態>正文新東方與小米聯合發起「網課守護行動」 向偏遠山區學生捐贈電子設備 2020-04-10 11:37 來源:騰訊
  • 偏遠山區學校將告別「兩人一鋪」
    宜昌市教育局負責人稱,明年春季開學時,該市偏遠山區學校將全部告別「兩人一鋪」。    近年來,宜昌全面實施城鄉義務教育改薄(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程,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大為改善。但是,在極少數邊遠山區學校,部分學生還是「兩人一鋪」。
  • 公益活動|金鑼哈囉夥伴關愛偏遠山區留守兒童,用心陪伴成長
    近日,金鑼文瑞攜手詠聲動漫,走進廣東省清遠市某偏遠山區小學,開展「豬豬俠元氣大課間,用愛陪伴成長」公益活動,為在校留守兒童們送上了金鑼哈囉夥伴兒童腸和豬豬俠周邊等物資,現場還組織了一系列益智遊戲、體育比賽等活動。
  • 假如給我60萬年薪,我不會選擇去偏遠山區支教,因為我更看重這些
    一、年薪60萬到偏遠山區支教,到底值不值?對於年薪只有6萬的老師來說,這個60萬的年薪確實是一個天文數字,肯定會有非常多的老師會選擇去,但是也不能保證所有人都會爭著頭皮去,比如我就不會去。2、身體:如果去一般的山區,當然沒有問題,那裡可能山清水秀,但是如果去生活環境惡劣的山區呢?去年的時候,我去過稻城亞丁,還沒進藏,就已經適應不了那種高原生活了,如果在這種地方生活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給你錢你去嗎?3、生活環境:如果不是把錢拿回城裡話,讓你一直生活在偏遠山區,給你60萬的年薪,你怎麼花?去哪裡花?
  • 優生活情系山區為貴州偏遠貧困山區小學捐贈物資送去關懷
    優生活情系山區為貴州偏遠貧困山區小學捐贈物資送去關懷 發布時間:2020-09-30 17:59:19   作者:文佳佳   來源: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