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屈是小朋友的,是對父母的,你高我低的,你沒有給我應該給我的。
委屈這個詞語雖然很是常見,我們每個人都感受過受委屈的情緒,但真的去分析這種情緒,其實並不是一件太容易說的清的事。 委屈是孩子對父母才有的情緒。如果是平輩的成年人,沒有必要給於委屈的情緒。
委屈感最初的感受是來自童年,多半是與父母相處中感受到的。
在最初的成長環境裡,孩子被父母百般呵護與關愛,而這種愛最大的特點是無條件的愛。
因而孩子與父母建立起真正的依戀關係,這種緊密地連接,孩子不斷的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
而正是這種無條件的愛,慢慢的讓孩子感受到我是被愛,父母會持續的愛我的。
而一旦愛我們的父母因為一次限制,或者一句批評的話,在孩子還處於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時,孩子的委屈感便產生了,甚至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足夠的的無條件的信任和愛的環境中,才能感受到委屈。
很多時候,一句無足輕重的話語,或者在做事時受到一點挫折,便會使孩子感覺受到莫大的委屈。實際上這個模式一直會持續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在六歲之前的心智模式,是持續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的。
比如和父親的關係,幾乎決定了這個孩子將來與領導的關係。因為父親代表權威,父親通常是家庭的權威,而領導是公司裡的權威。
一個孩子長大以後不過是帶著最初的在家庭裡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與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產生連接和互動合作。一個孩子長大以後不過是帶著最初的在家庭裡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與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產生連接和互動的過程。
委屈感也是一樣。一個人的委屈感通常來自:一個「我無比正確」的執念。
如果你仔細聽,通常可以在很多「委屈感」的背後,聽出「我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所以我委屈」這樣的句式。
而這種心智模式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與父母的互動關係中。
事實上,雖然委屈這個詞被用的很廣泛很常見,但在常人的世界中,委屈多半都是用來形容孩子的,只有孩子才直觀的感受到委屈。
如果一個人經常性的用委屈來形容自己的情緒或者感受到的是委屈的情緒,那麼從一定以上來說,他的心智模式還處於一個孩子的水平,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那你有這種委屈的感受嗎?(本文來自簡快老師,具體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