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有個熱門詞彙:夜間經濟。
作為一種經濟學概念,它是晚6點至次日6點城市特定地段各種合法商業經營活動的總稱,一言蔽之,夜生活越豐富,夜間經濟越發達。
詞是新的,但這份夜色下的人聲鼎沸、市井狂歡卻並非現代人獨有。不信?此處有歐陽修的詩句為證: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在古代,元宵節是少有的取消宵禁的日子,元宵燈會更是全年僅此一次的全民通宵狂歡。燈光與燭火點亮的不僅僅是古人的漫漫長夜,還有2000餘年不曾間斷的屬於中國人的信仰與浪漫。
燈會由來:從祭祀神明到凡俗之樂
元宵觀燈習俗的形成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據傳在西漢時元宵節便備受重視,漢武帝每年正月上辛夜都會在甘泉宮祭祀「太一」,也就是今天的北極星。禮奉太一神的方式是通宵達旦點燃盛大燈火,《太平御覽》中有這樣一句話:
「『漢家禮太一,以昏時祠至明。』今人正月望日夜遊觀燈,是其遺事」
可見後人的燈會習俗乃由此演變而來。
不過放燈賞燈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得等到東漢。東漢明帝提倡佛法,於元宵節晚上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又令民間百姓也如此效仿。是夜,男男女女出門觀賞式樣各異的彩燈,自此方有元宵掛燈賞燈的習俗。
隨著時代進步,元宵節的假期餘額也在不斷增長。唐玄宗時,
賞燈時間從一夜改為二夜。北宋年間,又延長至五夜。南宋時又加一夜。明太祖朱元璋時,賞燈時間提前至正月初八,延至正月十七日,整整十夜,比今天的春節七天樂還多三天,是為歷朝燈節盛會。
燈會玩法:愛情點燃的狂歡
看過《大明宮詞》的朋友一定記得太平公主與薛紹在元宵燈會初遇的畫面。事實上中國古代很多戀情都始於元宵節,這並非偶然,而是因為即使是大戶人家養在深閨的女子也可以在元宵燈會期間,借著「觀燈」的由頭光明正大走上街頭,和意中人相會。
都說情侶是夜間經濟第一推動力,此話得到了隋煬帝的積極響應。這位修了大運河的皇帝極為重視元宵佳節,會專門在這一天調集民間藝人進城,於正月十五日在洛陽皇城端門外端門街舉行盛大的百戲,節目單上不僅包含傳統的百獸舞、五禽戲,還有有少數民族的藝術表演,所謂「羌笛隴頭吟,胡舞龜茲曲」正是對這一盛況的描述。
到了宋代,朝廷更是設立了專門的燈市,在燈市上,舞女樂伎往來最多,向過往的觀眾獻技。此外四大發明之火藥被充分應用到節日中,賞花燈、猜燈謎、耍獅子、放煙火、鼓吹彈唱,通宵以樂。
從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絹本設色的《明憲宗元宵行樂圖》長卷中可以一窺曾經的熱鬧。畫卷中明憲宗(成化帝)在皇宮裡慶賞元宵遊玩。整卷畫面可以根據內容按順序被區分為:「觀煙火」「觀走會」和「觀雜技表演」三部分,各種人物的情態、動作細緻入微,繁而不亂,其中雜技、魔術、煙花爆竹及鰲山、燈市等場面恢宏,堪稱民俗版的《清明上河圖》。
燈會文化傳承:數風流盛況,還看今朝
年年花相似,歲歲燈不同。時至今日,「觀了燈會才是年」依然是深植於大多數中國人心中的「執念」。
很快,2020年新春佳節就要到來,而即將邁入第八個年頭的貴陽市觀山湖區西南國際商貿城春節燈會廟市也將於1月28日(正月初四)在碧桂園·西南國際商貿城再次拉開帷幕。每年的觀山湖區春節燈會廟市都是貴陽的一道靚麗風景線,2020年,不知這場「永不落幕的燈會」又會展現出怎樣的璀璨景象,或許就如這方土地上的萬家燈會,星星點點,終不熄滅。
來源:觀山湖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