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導1月5日,位於上海長寧區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員工食堂裡,醫生們正通過數字人民幣「硬錢包」,實現點餐、消費、支付一站式體驗。不同於此前使用手機支付數字人民幣,此次脫離手機的可視卡式硬錢包首次亮相。
「第一次用數字人民幣消費,感覺很方便,而且能夠看到餘額,很放心。」於亦鳴說。記者看到,硬錢包卡片右上角的水墨屏窗口中,消費金額、卡片餘額、支付次數一目了然。
據介紹,本次試點是繼深圳、蘇州手機掃碼、碰一碰支付之後,第一次實現脫離手機的可視卡式的硬錢包支付模式,這為運用智能終端困難的人群使用數字人民幣、跨越數字鴻溝提供了可能。
央行數字貨幣(DCEP)對於不了解的幣圈新人來說這樣就可以和BTC(比特幣)互換了;有的說錨定DCEP的穩定幣要出世了;有的說大量合法資金要進入幣圈了;更有的說,DCEP可以炒了……有時真佩服幣圈的想像力。
幣圈新人之所以幣圈會有如此興奮,源於對DCEP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DCEP是和BTC是一類
在幣圈,BTC被認為是數字貨幣,當央行的DCEP也叫數字貨幣時,一些人有意或者無意將兩種事物歸為一類。
但事實上,兩種事物差異巨大。BTC是基於區塊鏈的一種記帳獎勵,具有點對點的交易能力,按照嚴格的貨幣屬性,BTC甚至算不上貨幣。貨幣須有便於流通、便於存儲、相對穩定的基本屬性。BTC流通效率低下,密碼難記不易存儲,更重要的是波動性太大,誰希望自己手持的貨幣今天買輛汽車,過幾天就只能買輛摩託車了?
從BTC的基本屬性來看,BTC被稱為「加密代幣」更為合適。BTC誕生10年,有太多人期望推行BTC作為貨幣進行日常支付,比如有機構開發出BTC的ATM機,有機構籤約商家使用BTC支付。但都屬於實驗性質,並無成功。
而央行數字貨幣DCEP設計就是作為貨幣使用的,其支持雙離線、國家法定認可等特點還是BTC無法比擬的。其幣值和人民幣1:1兌換,波動性很小,按照目前的技術路線,具有每秒30萬TPS的交易處理能力,足夠應付日常交易,並且儲存在數字貨幣運營商提供的錢包中,用戶使用便捷性和微信支付、支付寶接近,依據多種身份信息來確權,資產不會輕易丟失,甚至比紙幣更容易存儲。
誤區二:DCEP和BTC可以相互兌換
很多幣圈投資者認為,DCEP出來後,和BTC兌換就簡單了。現在的兌換特別複雜,因為支付通道比如銀行、微信、支付寶都不能直接用人民幣兌換。只能通過OTC市場。
但去年,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向部分交易所發送律師函,要求交易所下架其OTC服務中的支付通道,停止非法使用其商標。OTC的兌換也被打擊。
然而,DCEP出來後,就能開通DCEP兌換BTC的通道嗎?相反,非但不會開啟,反而更容易監管。
央行目前的態度是不支持法幣兌換BTC的,因為具有洗錢、資金外流等風險。因此央行必然自己不會,也不允許數字貨幣的運營商如銀行、支付公司開通DCEP兌換BTC的通道。
並且,根據DCEP的設計,其具有穿透式監管的能力。據互鏈脈搏研究央行數字貨幣的相關專利設計,其對非法、違規行為的交易監管更為便捷。DCEP的運營商的錢包服務端上部署每個監管方與運營機構約定的帳戶限制規則。某個監管方如果發現目標帳戶涉嫌在經濟活動中違法或違規,則可以通過向錢包服務端發送帳戶限制指令的方式,調用運營機構預先同意的帳戶限制規則,並指定目標帳戶,使得錢包服務端可以立即依據調用的帳戶限制規則來對目標帳戶進行限制操作。
換句話說一旦察覺有人用DCEP兌換BTC,可以立刻對相關帳戶進行限制權限、凍結等操作。
既然不可兌換,查的也更嚴,何有大量合法資金進入幣圈之說?
誤區三:可以合法地炒幣了
理論上,DCEP確實可以炒,但只能當炒外匯那樣操作。不太適合大多數幣圈的投資人,因為他們面臨的對手方是身經百戰的國際炒家,甚至是國家力量。
而用人民幣炒,相當於拳頭打在棉花上。DCEP用於M0,和人民幣1:1兌換,這就意味著用人民幣炒不了,其實質是貨幣從一個籃子到另一個籃子。
好吧,倘若有硬要炒的說,我用外幣來炒。DCEP的理論發行量是M0的全部,3月底,M0的供應量是8300億元。就算投資幾十億,幾百億進來,還是猶如雨水灑在大海裡,很快看不見了。並且,更根本的是外幣兌換成人民幣,相當於增量了等值的人民幣,比印紙鈔還容易。
相反,投資者更要警惕,打著央行數字貨幣的非法代幣。在DCEP還沒有出來之前,就有不少騙子推銷DCEP,DCEP正式出爐後,他們可能又要割韭菜。包括所謂要錨定DCEP的穩定幣,很可能都覬覦你口袋裡的錢。
誤區四:DCEP基於區塊鏈
種種證據顯示,央行數字貨幣並不是基於區塊鏈。
央行數字貨幣的信用來源於國家的信用,只要保障了安全、隱私等,便不需要區塊鏈賦予每一筆交易的確認。
今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區塊鏈課題組課題組成員穆長春、狄剛、呂遠、錢友才、卿蘇德聯合發文《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談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與管理》。文章指出,區塊鏈以大量冗餘數據的同步存儲和共同計算為代價,犧牲了系統處理效能和客戶的部分隱私,尚不適合傳統零售支付等高並發場景。文章還表示,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與中央銀行的集中管理要求存在衝突。中央銀行提供的支付服務不能離開集中式帳戶安排,需建立在中心化系統之上,這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相衝突。因此,目前不建議基於區塊鏈改造傳統支付系統。
但DCEP也借鑑應用了區塊鏈部分組成技術,例如,利用智能合約實現資金的定向流通,利用非對稱加密認證身份。其中,比特幣區塊鏈中的非對稱加密與「傳統」的數字身份認證類似,或將被用於DCEP的大量場景,例如,由用戶錢包的安全模塊生成公、私鑰對,兩者一一對應,公鑰可公開,私鑰不公開,私鑰可用於對消息籤名,公鑰可用於驗證私鑰籤名後的信息,以此確認私鑰所有者的身份。
VSYS CEO ALexYang表示央行數字貨幣進入試點使用階段,說明全面使用已不遠。和幣圈沒關係,但會促進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區塊鏈應用落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