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12月28日,張孝騫出生
我國著名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消化病學的奠基人張孝騫(1897.12.28-1987.8.8),字慎齋,1921年7月在湘雅醫學院專門學校取得學業成績和畢業論文兩個第一名,畢業後留校任內科學助教,兼任湘雅醫院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1923年首篇研究論文《腹膜內鹽水輸注》刊發在英文版《中國醫學雜誌》,同年12月離開湘雅到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進修,以後擔任協和醫院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1926年9月被選送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修。
張孝騫1930年在協和醫學院組建消化專業組,1933年12月再次去美國在史丹福大學進行胃分泌研究;1937年6月被公舉為教務主任代理湘雅醫學院院長,1948年4月辭去湘雅醫學院院長職務,9月應聘為協和醫學院教授,主持協和醫院內科診務;解放後任《中華內科雜誌》主編,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和第一任內科主任委員,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院士),1962年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
張孝騫畢生致力於臨床醫學、醫學科學研究和醫學教育工作;對人體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潰瘍、腹腔結核、阿米巴痢疾和潰瘍性結腸炎等有較深入的研究;在醫學教育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培養了許多骨幹人才。北京協和醫院的輓聯,或許可以概括張孝騫的一生:
協和泰鬥,湘雅軒轅,鞠躬盡瘁,作絲為繭,待患似母,兢兢解疑難。戒慎恐懼座右銘,嚴謹誠愛為奉獻,公德堪無量,豐碑柱人間。
戰亂西遷,浩劫逢難,含辛茹苦,吐哺猶鵑,視學如子,諄諄無厭倦。慘澹實踐出真知,血汗經驗勝宏篇,桃李滿天下,千秋有風範。
1903年12月28日,約翰·馮·諾伊曼出生
匈牙利裔美國科學家,「計算機之父」和「博弈論之父」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2.28-1957.2.8)是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在現代計算機、博弈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領域內的科學全才之一;曾先後執教於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1930年前往美國,歷任普林斯頓大學、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會員,美國科學院院士。
馮·諾依曼早期以算子理論、共振論、量子理論、集合論等方面的研究聞名,開創了馮·諾依曼代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作出了貢獻,為研製電子數字計算機提供了基礎性的方案;1944年與奧斯卡·摩根斯特恩(1902—1977)合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是博弈論學科的奠基性著作;晚年研究自動機理論,著有對人腦和計算機系統進行精確分析的著作《計算機與人腦》。
諾伊曼在運算理論上對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做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就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計算機研究所所長後,和同事們研製出叫「JONI- aC」的計算機,在設計上模仿了生物大腦中的某些動作;從此又開始對神經學進行研究,從神經學和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人,進而確立了自動化理論。在電子計算機的漫長的發展歷史上,沒有哪一個人可以獨佔發明者的席位。但可以說,諾伊曼是一個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的人。
馮·諾依曼從小就顯示出數學和記憶方面的天才,有過目不忘之能,六歲時就能用希臘語同父親互相開玩笑,能心算做八位數除法,八歲時掌握微積分;十歲時花費數月讀完了一部四十八卷的世界史,可以對當前發生的事件和歷史上某個事件做出對比,討論兩者的軍事理論和政治策略;十二歲就讀懂領會了波萊爾的大作《函數論》要義;1921年已被當作數學家了。
馮·諾依曼的父親不看好數學,後來父子倆達成協議,馮·諾依曼便去攻讀化學。其後的四年間,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大學註冊為數學方面的學生,但並不聽課,只是每年按時參加考試,考試都得A 。與此同時,馮·諾依曼進入柏林大學(1921年),1923年又進入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學習化學。1926年他在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獲得化學方面的大學畢業學位,通過在每學期期末回到布達佩斯大學通過課程考試,他也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當他結束學生時代的時候已經漫步在數學、物理、化學三個領域的某些前沿。
1933年年僅30歲的馮·諾依曼擔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教授,當時高級研究院聘有六名教授,其中就包括愛因斯坦。除了在學術上取得巨大成就之外,馮·諾依曼家裡常常舉辦時間持續很長的社交聚會,殷勤好客,在那裡人人都會感到一種聰慧的氣氛。二戰歐洲戰事爆發後,馮·諾依曼的活動超越了普林斯頓,參與了同反法西斯戰爭有關的多項科學研究計劃。1943年起他成了製造原子彈的顧問,戰後仍在政府諸多部門和委員會中任職,1954年又成為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成員。馮·諾依曼是科學史上幾乎絕無僅有的一帆風順,生前死後都未被批判、少有負面評價和敵人的不世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