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元也能做深度學習,未來10年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將...

2020-12-17 新智元

神經網絡受生物神經網絡啟發而來,但大腦裡的學習過程真如深度學習那樣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望實現更強大的深度學習模型,也有助於進一步了解人類的智能。

12月5日,CIFAR研究員、多倫多大學的Blake A. Richards和同事在期刊eLife發表了論文《嘗試用分離的樹突進行深度學習》(Towards deep learning with segregated dendrites)[1]。他們在論文中提出了一種算法,對大腦中可以如何進行深度學習進行了模擬。他們構建的網絡表明,某些哺乳動物神經元具有適合進行深度學習的形狀和電學特性。不僅如此,他們的實驗也用一種更接近生物學的方法,展示了真實的大腦如何進行深度學習,甚至有望幫助解釋大腦如何演化出了「學習」的能力。

如果神經元與深度學習之間的關聯得以確認,我們就能開發更好的腦機接口,從疾病治療到增強智能,隨之而來的應用也將開啟各種可能。

哺乳動物大腦的神經元也能做深度學習

這項研究由Richards和他在多倫多大學的研究生Jordan Guerguiev一起,與DeepMind的Timothy Lillicrap合作完成。

實驗中使用的神經元是小鼠大腦新皮質的樹突細胞。新皮質腦區負責一些高等功能,比如知覺、運動指令的產生,與空間推理、意識及人類語言也有關係。而樹突則是從神經元細胞本體發出的多分支突起,形狀類似樹木。樹突是神經元的輸入通道,將從其他神經元接收到的動作電位(電信號)傳送至細胞本體。

研究構建的「多房室神經網絡」模型示意:左邊是小鼠初級視覺皮層錐體神經元;右邊是簡化的神經元模型。來源:CIFAR

利用這種神經元結構的知識,Richards和Guerguiev建立了一個模型,叫做「多房室神經網絡」(multi-compartment neural network model)。在這個網絡中,神經元都在隔開的「隔間」中接收信號。由於一段一段隔開,不同層的模擬神經元能夠協作,實現深度學習。

結果發現,在識別手寫數字時,多層網絡的效果明顯好於單層的網絡。算法能夠利用多層網絡結構識別高階表示正是深度學習的核心標誌。這表明小鼠大腦神經元跟人工神經元一樣都能進行深度學習。

「這只是一組模擬,所以不能準確反映大腦正在做什麼。但是,如果大腦可以使用AI使用的算法,這已經足以證明我們可以開展更進一步的實驗調查了。」Richards說。

用更好的訓練方法,證明深度學習體現人類大腦工作機制

在21世紀初,Richards和Lillicrap在多倫多大學上了Hinton的課,深信深度學習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準確反映了人類大腦工作的機制。但是,在當時要驗證這個想法還有幾個挑戰。首先,人們還不確定深度學習是否能達到人類水平。其次,深度學習算法違反了神經科學家已經證明的生物學事實。

計算機網絡在深度學習中發生的活動模式也類似於人類大腦中所見的模式。但是,深度學習的一些特徵似乎與大腦的工作方式不相容。而且,人工網絡中的神經元比生物神經元簡單得多。

現在,Richards和一些研究人員正在積極尋求彌合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之間差距的方法。本文以Yoshua Bengio團隊的研究為基礎,以生物學上更加可行的方式訓練神經網絡。

均衡傳播示意圖:使用均衡傳播訓練神經網絡時信息的傳遞過程。右邊的簡單網絡,一層一層傳遞,BP適用,當然均衡傳播也適用;而左邊的複雜網絡,更加類似生物神經網絡結構,BP在這裡就不適用了,這也是通常認為深度學習不能體現人腦機制的原因之一,但是,均衡傳播能夠適用於多連接的這種情況。

Bengio和他的研究生Benjamin Scellier發明了一種新的神經網絡訓練方法[2],叫做「均衡傳播」(equilibrium propagation),是常用的反向傳播(BP)的一種替代方法。均衡傳播可以使用單一的迴路和單一類型的計算來進行誤差的推理和反向傳播。因此,均衡傳播過程可能更加類似大腦生物神經迴路中的學習過程。

這項研究還使用了DeepMind的Timothy Lillicrap開發的算法[3],進一步放寬了神經網絡的一些訓練規則。(順便一說,Timothy Lillicrap也是DeepMind最強通用棋類AI AlphaZero論文的作者之一。)

這篇論文還吸收了Matthew Larkam對新皮質神經元結構的研究。通過將神經科學的發現與現有的算法相結合,Richards的團隊創建了一個更好的、更真實的算法來模擬大腦中的學習過程。

未來10年真正打通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

樹狀新皮質神經元只是大腦中許多細胞類型之一。Richards說,未來的研究應該模擬不同類型的大腦細胞,並研究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來實現深度學習。從長遠看,他希望研究人員能夠克服重大挑戰,比如在不接收反饋的情況下如何通過經驗進行學習。

Richards說:「我們在接下來的十年左右可能會看到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之間真正的研究良性循環,神經科學的發現幫助我們開發新的人工智慧,而人工智慧幫助我們解釋和理解神經科學方面的實驗數據。」

參考資料

[1] Towards deep learning with segregated dendrites: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22901

[2] Equilibrium Propagatio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Energy-Based Models and Backpropagation: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com.2017.00024/full

[3] Random synaptic feedback weights support error backpropagation for deep learning: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3276

歡迎讀者朋友加入新智元讀者群一起交流探討,請加微信(備註名字+學校/企業+研究/關注領域):aiera2015

新智元正在招聘,點擊下面的招聘海報,了解職位與招聘詳情。

相關焦點

  • Deepmind "預測地圖"論文背後:神經科學或將助力深度學習迎來新突破
    為作者的神經科學論文(參見雷鋒網之前文章:《DeepMind眼中的神經科學研究:人工智慧進步的另一個重要支點》),這篇文章作者中雖然不包括Hassabis,但相對於前兩篇論文更加具體,對未來的研究也更具有指導意義。
  • 生物智能與人工智慧之間的合作
    李飛飛帶領的斯坦福「以人為本AI研究院」發表文章,探討人工智慧、神經科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以及數學、物理和社會科學等學科過去是怎樣、以及未來將如何共同合作,追求對理解和創造智能系統的探索。 最初的類人智能出現在幾百萬年前的非洲大陸,並持續進化,最終在大約 10 萬年前,在我們人類這一物種——智人的大腦中達到頂峰。
  • 受腦認知和神經科學啟發的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滲透到了人類社會各個領域,但目前來看,無論是深度學習還是其它方法,解決的都是單一問題。人類大腦是一個多問題求解的結構,怎麼從腦認知和神經科學中得到構造健壯的人工智慧的啟示,國內外都做了非常多有成效的研究。 一、實現健壯的人工智慧的方法 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具有不確定性、脆弱性和開放性。
  • 李飛飛對話頂級神經學家:大腦做「微積分」,最高效GPU但很浪費
    【新智元導讀】最近,李飛飛在斯坦福HAI座談會上對話著名的神經生理學家、Wu Tsai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威廉 · 紐瑟姆,探討了計算在神經科學中的作用,是AI促進了神經科學的發展還是神經科學為人工智慧鋪平了道路?人類大腦進化了5億年,人工智慧和自然智能仍然處在兩個平行的世界?
  •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發展史
    現在,神經科學被視為深度學習研究的一個重要靈感來源,但它已不再是該領域的主要指導。如今神經科學在深度學習研究中的作用被削弱,主要原因是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關於大腦的信息來作為指導去使用它。要獲得對被大腦實際使用算法的深刻理解,我們需要有能力同時監測 (至少是) 數千相連神經元的活動。
  • AI 聖經《深度學習》作者斬獲 2018 年圖靈獎,100 萬獎勵!| 碼書
    神經科學已經給了我們依靠單一深度學習算法解決許多不同任務的理由。神經學家們發現,如果將雪貂的大腦重新連接,使視覺信號傳送到聽覺區域,它們可以學會用大腦的聽覺處理區域去「看」(Von Melchner et al.,2000)。這暗示著大多數哺乳動物的大腦使用單一的算法就可以解決其大腦可以解決的大部分不同任務。
  • 綜述AI未來:神經科學啟發的類腦計算
    隨著近幾年深度學習的迅速發展,人工智慧成為了無論學術界還是網際網路領域的一個重要的研究熱點。然而,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從自然界和生物特徵汲取了大量的靈感和經驗。追根溯源,人工智慧的發展離不開腦科學的研究。歷史上,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兩個領域一直存在交叉,對生物腦更好的理解,將對智能機器的建造上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 神經科學50年|NeuroHub
    同時,正在發展的單細胞轉錄組學/蛋白組學技術將揭示不同種生物間腦細胞的多樣性[1][2]。結合自動化高通量技術和創新視覺電生理技術[3][4],神經科學將開始探索不同的細胞群是如何實現發育過程和生理功能上的不同。如此我們將不僅能鑑定不同類型細胞在正常和病態大腦中的作用,還能發現將人和其它哺乳動物區別開的細胞機理。
  •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區別在哪?
    在此後的幾十年裡,人工智慧被標榜為成就人類文明美好未來的關鍵。在過去的幾年裡,特別是2015以來,人工智慧開始大爆發。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GPU的廣泛可用性,使得並行處理速度越來越快,使用更便宜,而且功能更強大。整個大數據運動擁有無限的存儲和大量的數據:圖像,文本,交易,映射數據等等。
  • 重磅 批評深度學習的Gary Marcus能讓人工智慧更接近人類嗎?
    Geometric Intelligence 計劃利用這種激進的機器學習路徑來研發一種用於人工智慧的新算法,從而使機器通過一種全新的、更好的方式進行學習。如今,包括谷歌、百度在內的幾乎所有公司都在致力於將人工智慧商業化,這些公司的研究重點都是在深度學習,大腦中的神經迴路在接收到新信息會發生變化,深度學習算法就是對這種變化方式進行粗略建模。
  • 全國首臺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發布:神經元數量相當於小鼠大腦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表示,類腦計算機將成為未來計算的主要形態和重要平臺,將在模擬腦功能、高效實現AI算法、提升計算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獨特作用。面向未來,學科交叉會聚將成為解決重大問題的新方法,基於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創新將成為研製類腦計算機的有效形式。
  • 未來的計算機模樣?或許更像你溼噠噠的大腦
    在人工智慧邁向人類智力的途中,深度神經網絡對人類大腦神經網絡架構的模仿是其中關鍵。這使得腦神經科學成為了人工智慧發展中最重要的關聯學科。11 月 12 日,極客公園前沿社活動邀請到了認知神經科學之父麥可·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教授,與前沿社會員一起分享了腦科學發展的現在和未來。
  • 類腦計算背後的計算神經科學框架
    另一方面,計算神經科學得到的啟發可以直接用於人工智慧, 好比一個蓄水池, 它的水位足夠高, 就可以流出一部分做人工智慧算法的應用。當下的AI的核心重磅RNN和CNN,都和8,90年代這個算法的積累有關。
  •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區別?
    其後,人工智慧就一直縈繞於人們的腦海之中,並在科研實驗室中慢慢孵化。之後的幾十年,人工智慧一直在兩極反轉,或被稱作人類文明耀眼未來的預言;或者被當成技術瘋子的狂想扔到垃圾堆裡。坦白說,直到2012年之前,這兩種聲音還在同時存在。  過去幾年,尤其是2015年以來,人工智慧開始大爆發。
  • 我們向大腦找答案
    首先必須具備異構的網絡結構,其次包含時序動力學的神經元非線性,要構建基於突觸可塑性的信用分配算法不僅實現模式識別這樣深度學習裡面已經非常成功應用的各種算法,而且要實現學習-記憶融合的認知計算,我們未來把大腦搬進機箱讓它實現知識的表達、知識的學習、認知以及環境的交互。
  • 你的大腦有860億神經元,比地球人口10倍還多,它們如何工作?
    造就第449位講者 何苗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現代神經科學的奠基者、西班牙科學家拉蒙-卡哈爾曾經說過,「只要大腦的奧秘尚未大白於天下,宇宙將仍是一個謎。」今天在場的各位決定放棄一天的休閒來參加未來大會,也是經過了腦的思辨與決策。而經過了前面許多場精彩的演說之後,還能夠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也少不了腦的控制。大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對於腦的認知是診斷和治療神經精神疾病的重要基礎,對於發展人工智慧也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 解剖人工智慧以更好地理解人類大腦
    同樣,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多種形式的人工智慧正在出現——不同的網絡經過訓練,各自擅長於不同的任務。正如今天將在認知神經科學學會(CNS)第25屆年會上介紹的那樣,認知神經科學家越來越多地使用這些新興的人工網絡,以增進他們對最難以捉摸的智能系統之一——人類大腦——的理解。麻省理工學院的奧德·奧利瓦說:「認知神經科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試圖回答的基本問題是相似的。」
  • 專訪深度學習之父Geoffrey Hinton:人工智慧的向量之舞
    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MIT的記者James Somers專訪了深度學習之父Geoffrey Hinton。 歸納起來,當下的人工智慧就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就是反向傳播——這也是最神奇的地方,畢竟反向傳播都「30多歲」了。然而,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一種技術怎麼能「蟄伏」這麼久才忽然爆發——一旦你了解了方向傳播的發展歷程,你就能理解人工智慧的現狀了,特別是我們並不是在AI革命的初始階段面對這個事實。也許我們已經在AI時代的尾聲?
  • 人工智慧的另一方向:基於憶阻器的存算一體技術
    這時候很多人做專門圍繞人工智慧的計算機。同時代摩爾定律快速推動晶片的發展,通用計算機的性能飛速上揚,專業計算機能做的通用計算機也能做,因此逐漸佔據市場,第二波浪潮又下去。第三波浪潮,深度神經網絡的提出到利用GPU加速網絡訓練,GPU成為AI的主要訓練平臺。有了更大的算力,網絡規模快速提升。
  • 【科普】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有何不同?
    機器學習源自那些人工智慧先驅們的思想以及演化了多年的算法,包括決策樹學習、歸納邏輯編程、聚類、增強學習和貝葉斯網絡。但正如我們所知,這些早期的機器學習方法都沒能實現廣義人工智慧的最終目標,甚至連狹義人工智慧的一小部分目標也沒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