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淵源 上海老底子
作者例言
靜安區位於上海中心城區中部,因古剎靜安寺而得名。在2015年和閘北區「撤二建一」之前,曾經是中心城區內面積最小的區。然而,地處繁華深處的老靜安有著極為豐富的地名文化寶藏。它們有的耳熟能詳,有的乏人問津;有的雅致清麗,有的粗鄙不堪……這一回,與你一起盤點一下那些老靜安範圍內的老地名。
靜安寺
今日靜安寺
位於老靜安中部偏西。大致範圍為常德路以西,延安中路、延安西路以北,烏魯木齊北路以東,北京西路以南的一片地區。核心區域在南京西路、華山路交會處。遠在五代吳越廣築圩田發展農業時,這裡就開始有了圩田。在南宋嘉定年代以前,這一帶稱西蘆浦沸井浜。自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古剎靜安寺由滬瀆遷來此處後,寺名即漸取代地名。元朝時成為上海地區的遊覽勝地。在上海置縣(元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前後,這裡是高昌鄉的一部分。至清末成為法華鄉二十七保八圖賢圩(賢圩系圩田的圩名)。因地近縣城,漸成鄉鎮。在太平天國時一度成為太平軍進攻上海和英軍幫助清廷圍剿太平軍的軍事要衝。自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租界自泥城浜(今西藏中路)越界築路至靜安寺後,英人及外國僑民在這一帶定居經商者日漸增多,華商富賈亦紛紛在此開設店鋪,遂成市鎮。清光緒七年(1881年)靜安古寺修復,每年舉辦廟會,市面更加繁榮。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劃為公共租界西區時,已成為一大市場了。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及後來「一·二八」和「八·一三」抗戰,難民大批湧進租界以避戰禍,租界人口驟增,商店亦隨之增多,形成當時滬西最大的商業地區。1949年後,這一帶商業更日益繁榮昌盛。
20世紀30年代靜安寺山門
今以靜安寺西側路口為中心,沿南京西路,其東主要有久光百貨、芮歐百貨、靜安嘉裡中心,其西有百樂門大都會、1788廣場;沿華山路和萬航渡路往北,有九百世紀商城、正章洗染總店,廟後愚園路有晶品。此外還有著名的百樂門舞廳、中國福利會市少年宮以及學校、書店、銀行、郵政局等設施。不僅是老靜安主要商業中心之一,也是全市最繁華的鬧市之一。
60年代靜安寺浴佛節盛況
在靜安古寺南面,1949年後闢建了靜安公園,供人休憩遊覽,寺門園門,隔路相望,一邊是千年勝跡,磬韻猶存,一邊是現代園林,花氣襲人;既有車水馬龍之盛況,又有恬靜幽美之雅境,鬧中有靜,別有風光。作為上海市中心交通樞紐之一,為緩解交通擁擠,實行人車分流,1983年5月在華山路南京西路口建造了一座東西向的人行地道,這是本市首條人行地道。
靜安寺夜色
康家橋
20世紀80年代康家橋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西部。大致範圍東近延平路,西至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附屬高中,南倚新閘路、萬航渡路,北達武定路、武定西路。核心地帶在萬航渡路、武寧南路交會處北側(即現軌交14號線武定路站工地處)。該地區原是一片荒地,塋冢累累。有一條南起日暉港,北達吳淞江(蘇州河),河面闊約10米,名為西漊浦的河流穿越。有一康姓女子出資,在河道上造了一座三孔的石拱橋,溝通東西兩岸,大大方便了兩岸居民及行人,裡人為紀念出資者,遂稱為康家橋,該地區沿襲此名稱。居民原以談姓居多,以橋為界,有南談和北談之稱。由於少疏浚,淤泥日積月累,使河道日趨淺窄。1924年後有少數人在此填河擴地建屋。1937年抗戰爆發後,大量難民湧入,又填浜建屋棲居,河道漸被填沒,此處便成為一個居住區。1995年新闢武寧南路縱穿境地,現境內一帶房屋以高層公寓住宅為主,其次是新舊裡弄房。境內有上海市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原有公交設康家橋車站,現多以路名設站,故地名知名度不高。
康家橋現狀
忻康裡
20世紀80年代忻康裡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西部,萬航渡路與康定路相交處的東南側,曹家渡地區的東南角。早年該處因丁姓居民居多,故名丁家厙。1862年英國殖民者藉口軍事需要,從靜安寺起向北蜿蜒曲折伸向法華渡(後稱梵皇渡,位於今曹家渡地區西面,屬長寧區境內)築成極司非而路(今萬航渡路)。中外商人(以日商為主)便乘機在其附近紛紛設廠,廣招男、女工人,數年間,市面大為昌盛。當時有人在該處購地造屋經商或自住。迨至1929年有啟東鬱氏向原業主朱氏購地,造了200幢兩層樓的磚木結構舊式裡弄房和街面房子出售、出租。鬱氏為祝福其妻忻氏,將該處命名忻康裡(即康定路1469弄、1497弄、萬航渡路831弄)。嗣後因歷次戰亂,外地難民先後湧入,在此棲身,使該地及其附近形成一個聚居區。人們雖仍以「忻康裡」習稱該地,但區域已遠大於原來的忻康裡。敵偽時期,內有許多賭窟、煙窟、窯子、流氓地痞窩,成為全市有名的烏煙瘴氣地區之一。1949年後,蕩滌了這些汙穢,使該處面貌煥然一新。今該地住房以高層公寓樓為主,原忻康裡裡弄房拆除後建成以其諧音命名的「鑫康苑」,間有舊式裡弄房。康定路沿街設有商業網點。康定路和餘姚路交會處設有23路電車起迄站,多年來一直以「忻康裡」為站名,故地名較為眾人知曉。
今日忻康裡23路終點站
曹家渡
1947年曹家渡鬧市區周邊地圖
位於上海市中部偏西,吳淞江(蘇州河)東南,地跨靜安、長寧、普陀三區。大致範圍為東起忻康裡,西靠江蘇北路,南至萬航渡路及長寧路,北臨吳淞江。原是一片荒地,明代隆慶、萬曆年間有安徽曹姓大族遷此定居,漸成居民地,稱曹家宅。曹氏在蘇州河南岸設置渡口,捐資造船,義渡行人,曹家渡因此得名。最初的居民區在盧薛宅、曹家宅一帶。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商開築馬路至梵皇渡。據《法華鄉志》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是為成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辦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集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居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面臨吳淞江,帆檣雲集。富商巨賈莫不挾其重資設廠經商。除繅絲麵粉兩廠外,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裡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火車站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交通之便,本鄉首屈一指焉。」後因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兩度戰火,遷此避難的居民不斷增加。曹家渡遂相應發展,由北向南,由西向東延伸,成為今日地跨靜安、長寧、普陀三個行政區的知名區片。
20世紀80年代曹家渡鬧市區人車熙攘
居民住房原在老靜安範圍除沿道路兩側以舊式裡弄房為主外,餘則以簡屋、棚戶居多,尤以小莘莊較為集中,居住擁擠,市政基礎設施薄弱,現經過大規模改造,成為高層住宅樓聚集的地區。曹家渡五角場為滬西商業、服務業網點集中地,過去就商店毗連,營業鼎盛,市面繁榮,現經過發展,有悅達889廣場、開開廣場等商業設施矗立在路口。文化娛樂場所穿插其中,原西有滬西電影院,東有華光劇場,現存滬西電影院。45、951、966路公交車在曹家渡五角場路口附近設有起迄站,交通便利,為滬西交通樞紐。
曹家渡新貌
姚橋浜
姚橋浜周邊歷史河道地圖
位於老靜安北部,昌平路984弄兩側一帶,中心區域在餘姚路、延平路交會處西側,餘姚路菜場處,即昌平路984弄後門一帶。20世紀初大部分系荒郊野地,有一條南北流向的小浜穿越其間,該浜南端起於今康定路950弄內,經過昌平路進入昌平路984弄直抵餘姚路。當時僅幾間茅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地域人口猛增,簡屋群立。有姚氏鑑於浜兩側居民往返不便,便出資在浜上搭一便橋,溝通浜東、浜西,人人稱便。故人稱此橋為姚橋,浜因橋名而稱姚橋浜。唯在今昌平路南居者認為此處在姚橋浜南段,故又稱南姚(與武定路西康路處的「南姚」有異)。1949年後,將此浜填沒闢建成通道(即今康定路950弄、昌平路984弄)。40年代初,已有許多工廠企事業單位設立,如義生搪瓷廠(後為上海搪瓷二廠制坯車間)、仁餘電機針織廠(後為上海襪廠)、德豐紗廠(後為上海第十四化學纖維廠)、日新製革廠、惠司登牛奶公司、瞿氏山莊、大眾殯儀館等,還有市立第十二區延平路國民小學(現址常熟幼兒園)、市立第十二區晉元國民學校(後為昌平中學,現址為靜安區教育學院)。該地區原以人口擁擠,房屋簡陋,工廠與住宅成犬牙交錯狀而著稱。80年代初,區政府將昌平路984弄沿餘姚路處改建成6層新工房群,後又繼續向西延伸擴建。1986年將延平路向北闢通至餘姚路。
地處姚橋浜核心地區的餘姚路菜場
境內有餘姚路菜場,市面頗為熱鬧;西部有靜安區第二中心小學、傳媒文化園等單位;東部的晉元裡內原有謝晉元墓(已遷宋慶齡陵園內),為謝殉難處所在地,1983年棚戶區改造後為紀念謝而命名,其南的靜安區工人體育場,原為膠州公園,後亦改稱晉元公園。這一帶曾以姚橋浜地名設有姚橋浜東弄和姚橋浜西弄2個居委會(以昌平路984弄為界),現姚西居委會即因原姚橋浜西弄簡化而來,故地名尚有一定知名度。
孤軍營所在地今貌——晉元裡
金家巷
20世紀80年代金家巷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西部。大致範圍為南至新閘路,西近萬航渡路(康家橋),北臨武定路,東界延平路,核心區域在新閘路、萬航渡路以東一帶。約在清末民初,有金、龔兩姓闢建東、西金家巷。東金家巷即今靜安區圖書館(前海關圖書館)所在地;西金家巷即今金家巷東、西兩弄。當時西金家巷是人煙稀少的村落。1928年該處曾建「跑狗場」。1938年改名「申園球場」,但不久即關閉,改為難民所。「八·一三」抗戰後難民增多,建起了「滾地龍」以棲身,遂形成居民點。1943年一場大火,「滾地龍」全部燒毀,由胡志居士發起募捐,在西金家巷造起了棚戶、簡屋,名同仁村(即後來的金家巷東弄)和江淮新村(今金家巷西弄)。1948年又遭大火,本地居民再次搭建棚戶、簡屋。1950年改稱金家巷東弄、金家巷西弄。之後,西弄首批建成新工房13幢(2幢三層樓房於1966~1968年建成,11幢五層樓房於1969~1974年建成),另有簡屋4間,1986年沿新閘路建成七層樓房2幢;東弄多棚戶、簡屋,有二層房屋63幢,於1986~1990年由交通部第三航運局等單位集資改建為六層住宅樓4幢。1986年延平路南端也與新閘路相通。當時地境有上海第二制線廠、上海標準模具廠、永平五金工具廠、上海第七印染廠等單位,現已全部拆遷,建成高層商品房住宅區,其中以三和花園、四和花園等最為著名。中華老字號新鎮江食府靜安寺店設在地境南沿。地名因金家巷西弄尚有門牌應用,故較為人所知。
金家巷西弄小區大門及1號甲門牌
叉袋角
20世紀80年代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北部。在海防路、淮安路、西蘇州路相交處。19世紀末,該處大部分是雜草叢生的荒地,其間尚有河浜溝渠及少量田地,人口稀少。自上海闢為商埠,民族工業興起,因此處東靠吳淞江(蘇州河),便於原材料和產品運輸,沿河岸一帶,工廠、煤號、堆棧、木行等紛紛開設,如裕源紗廠(後為上海第四棉紡織廠)、鴻裕紗廠(後為上海無線電三廠)、先施化裝品有限公司滬廠(後為上海日化二廠)、大新制釘廠(後上鋼八廠四車間)、國華、圓圓煤球廠(後合併為商業一局機修廠)等以及順康、公益等竹木行和正大、大成等煤號、堆棧。這些單位僱傭的來滬謀生者,在該地搭建了大量的「滾地龍」和茅草棚棲身。還有不少拉黃包車者亦在此居住。遂使該地區成為勞動人民的聚居地。居民因見其所居之地,形似麻袋(俗稱麻叉袋),故稱為「叉袋角」。1949年後,政府著手改造這一地段,相繼填平了小溝小浜和闢通了海防路。1978年起又拆除了大片簡屋,逐漸形成以新工房為主的住宅群。80年代有上海無線電三廠、上海第四棉紡織廠、上海工具機研究所、上海文教用品廠、上海申光製藥廠等單位,商業網點甚少。現地境已改造,1984年裁撤東部沿吳淞江處創設於清末的通濟渡(海防路~普濟路),後建造了普濟路橋;大型工廠拆遷後建成高層商品住宅區,以靜安河濱花園和天鼎花園最為著名,其餘中小工廠多闢為創意園區。現叉袋角地名已趨於消失。另外,普陀區境內莫幹山路M50創意園一帶也稱為叉袋角。
今日叉袋角普濟路橋上西望淮安路和海防路
斯文裡
20世紀80年代斯文裡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東北部。大致在新閘路566弄(養和裡)以西(與大王廟區片相鄰),石門二路300弄(高照裡)、344弄(永平裡)以東,新閘路以北,南蘇州路以南,大田路貫穿其間,分成東斯文裡和西斯文裡,以新閘路大田路口北側為核心區域。20世紀初,該處西靠池浜,東北一帶則是一片野草叢生的亂墳地,後被闢為廣肇山莊。1914年一英籍猶太婦人阿谷向廣肇山莊業主購地陸續建造磚木結構二層石庫門舊式裡弄房,至1920~1921年竣工時,已建成700餘幢,命名為忻康裡(一說新康裡)。不久,由於家境衰落,遂將忻康裡所有房地產權,出讓給通和洋行,未久又轉售給益豐洋行,因業主輸賭於斯文洋行,自此更名為東斯文裡和西斯文裡。裡弄房屋建成後,住房雖多,因當時其地尚屬偏僻,又因嫌其屋建於亂墳之上,故前往租賃者甚少。「八·一三」抗戰後,楊浦、虹口及閘北等地市民紛紛向吳淞江(蘇州河)以南遷居,東、西斯文裡旋即人口驟增,使該處成為聞名全市的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之一。日偽時期,該處曾由太平洋地產公司經營。抗戰初,東斯文裡部分居民和青年在該弄329號居住的商務印書館職工姜士雄(中共黨員,後慘遭日寇殺害)帶領下,組織宣傳隊,進行抗日宣傳活動,影響頗廣。此處在舊上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除勞動人民集居外,小商小廠多,間有燕子窩(低級鴉片館),地痞、流氓、妓女集聚。1949年後,經過歷年整治,裡弄面貌一新。
東斯文裡弄內
80年代中,地境為人口眾多,住房擁擠的居住區,全境為舊式裡弄房,已十分陳舊,沿新閘路商店鱗次櫛比,有靜安區十九糧店、宏豐百貨店、大公紙張商店、仙樂飲食店,靜安區煙糖公司經理部、豐華皮件商店、新樂食品店、向群煤炭店,大田路菜場等。區域內還有新閘路幼兒園,精達電子儀器廠,新豪電子儀器廠、五洲婦女用品廠、武定手錶廠,上海電器三廠第五車間、群益無線電廠試驗車間等單位和一些倉庫。靠南蘇州路一帶有上海市糧油貿易公司等。現境內有上海市糧食局、石門二路派出所等單位。因地境範圍較大,可稱為上海最大的舊式裡弄建築群,故原以斯文裡名稱設有東斯文南部、東斯文中部、東斯文北部、西斯文南部、西斯文北部5個居委會。90年代,西斯文裡房屋拆除。近年東斯文裡居民已遷走,房屋尚在。地名至今尚具影響力。
東斯文裡西南側路口轉角
張家宅
1907年張家宅地區愛文義路卡德路口(今北京西路石門二路口)鋪設電車軌道場景
位於老靜安東部。大致範圍東起石門二路,西至泰興路,南起北京西路,北至新閘路。核心地區在北京西路、石門二路交會處以西。20世紀初葉,該處大部分系荒地,並有張氏塋地。有一條南北向的張家浜流經,浜上架有小橋。當時浜西有三排低矮的平房,浜東有一排磚瓦平房,居住者皆系張氏宗族,故其地名曰張家宅,該小浜遂稱張家浜。原張家宅路55號、129弄內部分磚瓦平房都是該時期所建。約於1911年前後相繼建成的二層石庫門樓房,後為福熙、善昌2個居委會的轄地。1922~1936年又相繼建成式樣各異的中、西式房,除大量的舊式裡弄房外,還有西式花園房、東洋式樓房以及新式裡弄房。1931年填張家浜築路,後稱張家宅路(今廢)。1958年,該地區家庭婦女紛紛走出廚房參加社會活動的事跡,在全市起了很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使該地成為全市最早對外開放單位之一。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萬紫千紅總是春》影片,素材即取自該裡弄先進事跡。
20世紀80年代張家宅周邊地圖
80年代住房以二層磚木結構舊式裡弄房為主,中部有較多簡屋,東、北兩側大部為舊式裡弄房,西側有新式裡弄房,花園住宅主要分布在南側。當時該地區內有新藝美術裝潢廠、新文化體育用品廠、上海電子管十廠等工廠;沿北京西路上有上海市政協委員會(原為麗都花園)、北京西路第三小學和張家宅託兒所,沿石門二路和新閘路商店毗連,行業較多,沿石門二路還有區牙病防治所和滬江浴室等醫療、服務設施,沿泰興路有張家宅派出所等單位。90年代舊改後,境地中、東部住宅被悉數拆除,張家宅路道路亦被註銷,改成國際麗都城高層住宅區,並對原沿北京西路老洋房進行復建,成為小區沿街商鋪,石門二路沿街仍為商業街;西部福田村尚餘三排房屋。現境內單位有上海市政協、麗都太平洋酒店等。由於張家宅街道辦事處等派生地名撤銷,使老區片失去實體依託,故地名使用率不如以往。
王家厙
20世紀80年代王家厙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東部。大致範圍東到大田路,西近泰興路,南起南京西路、鳳陽路,北至北京西路。以石門二路為界,路東稱東王家厙,路西稱西王家厙。核心地區在南京西路、石門二路交會處一帶。清道光年間,此處系城郊村落,範圍較今為大,南到今吳江路,西近今泰興路。因村民以王姓居多,故名。1842年8月《南京條約》籤訂後,上海闢為通商口岸,淪為租界地。英國殖民者首先強佔了沿外灘一帶,並越界築路向西延伸。至19世紀60年代英商沙遜洋行於此圈地建造起英式住宅數十幢,以供僑民居住。不久王家厙南面的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中間的卡德路(今石門二路),北面的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相繼築成。在這一帶將被擴張為租界之時,有一人稱程麻皮的大地產商搶先購進大量土地,並於1905年前後,在卡德路兩側建起花園洋房數十幢和大量裡弄房。因弄內廣植花木,綠蔭掩映,嘉卉飄香,故稱「王家厙花園」。但人們習慣稱卡德路東為「東王家厙花園」(今北京西路605弄),西為「西王家厙花園」(今北京西路707弄)。至20世紀20年代在卡德路東側落成了1幢七層大樓,名卡德大樓,作為英租界高級警官寓所。同一時期程氏之孫在靜安寺路、卡德路口建造了1幢高八層大樓,用其英文名「Denis」命名為「Denis Building」,音譯為「德義大樓」。1937年抗戰爆發,吳淞江(蘇州河)北岸市民紛紛來此躲避戰禍,同時許多居住於滬西的中國銀行職員遷入西王家厙。由於人口猛增,遂改花園為住宅,從此王家厙花園已有名無實了,但人們沿稱此處為王家厙。該處為老靜安較繁華的地區之一,沿路商店鱗次櫛比。著名的老字號王家沙點心店即在路口西側,店名即取自地名(滬方言「厙」「沙」同音)。
20世紀80年代王家厙鬧市路口「S」形人行天橋
80年代附近除有光藝照相館、上海照相館、南京美發公司、新華文化用品商店、王家沙點心店、京西服裝商店、開開百貨公司、凱司令食品廠,上海出租汽車公司第二汽車場、大公皮鞋商店等外,教育文化單位也較多,如京西中學、北京西路第二小學、北京西路第三小學(分部)、北京西路第一幼兒園、東王託兒所、上海市第三聾啞學校和靜安區少年宮、少年兒童書店以及新華電影院等。
以王家厙區片得名的王家沙點心店
如今南京美發公司和王家沙點心店為這一地區的知名老店。境內住房以新式裡弄房屋居多,並有公寓大樓、舊式裡弄及少量新工房。今仍有以王家厙命名的東王居委會、王家沙花苑(即東王家厙花園)和西王小區(即西王家厙花園),並在「西王」內設有西王花園弄堂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
今日西王家厙花園和西王花園弄堂博物館
大中裡
20世紀80年代大中裡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東南部,西起石門一路,東近青海路,南自威海路,北靠南京西路。核心區域在石門一路、威海路交會處東北。20世紀初,此地曾是一片農田(間有雜草叢生的墳地)。1925年顏料商奚鶴年以其妻劉蓮仙的陪嫁地產,在此投資興建房屋。因為當時在華的帝國主義侵略者多以「大英」、「大日本」等自稱其國,故業主即以「大中」命名此弄,表示「大中華」之意。原大中裡舊式裡弄,即原石門一路214弄,總弄寬敞,各支弄排列整齊,有磚木結構二層房屋111幢,建築面積14699平方米,弄內曾設有靜安區物資回收利用公司。2011年,連同周邊的華順裡、天樂坊、柏德裡等舊裡動遷工程基本完成,因大中裡規模和影響較大,故將此處地塊稱為「大中裡基地」,「大中裡」之名廣為流傳。其間,還對原民立中學4號樓(邱氏住宅)進行了平移工程,使其成為大中裡的門戶。目前,嶄新的興業太古匯矗立在此,成為中心城區時尚華麗地標。
興業太古匯夜景
張園
19世紀末張家花園「安愷第」
位於老靜安東南部。通稱張家花園。南起威海路,北近吳江路,西自茂名北路,東臨石門一路。核心區域在吳江路以南的泰興路南端兩側一帶。地境原為私人花園。1878年由旅滬英國商人格農營造為園,內有幾幢洋房。1882年8月16日由無錫商人張叔和從和記洋行手中購得,總面積21畝,成為張氏別業,取名張氏味蓴園,俗稱張家花園,簡稱張園。此後又多次增修,使面積增至61.52畝,園中建有當時上海灘最高建築「安愷第」。1885年開始對外開放,為當時上海私家花園中的三大名園之首。至1918年後漸廢,1919年歇業,逐步建成新、老式石庫門裡弄住宅,並沿用張家花園名稱。張園裡弄住宅包括春陽裡、華嚴裡、福如裡、如意裡、頌九坊、永寧巷等,原佔地84.92畝,有房屋107幢,建築面積35186平方米,後有部分拆除。
20世紀80年代張家花園周邊地圖
80年代,市二輕工業局財會學校、威海路第四幼兒園、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華東辦事處、區房管局、區房屋修建公司、半導體器件四廠等單位都設於此。原泰興路南起威海路,北抵康定路。1984年5月,威海路至吳江路段改為街坊路,即今威海路590弄。張園作為一處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場所,經過整修維護開發,已成為滬上石庫門主題遊覽的首選,也是影視劇理想的取景地。
張家花園主弄曾為泰興路的南端路段
美麗園
20世紀80年代美麗園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西南部。在延安西路、南京西路交會處一帶。以同名居民點美麗園得名。據1937年字林洋行出版的「China Hong List」(中國行名錄)的「上海街道指南」中記載:大西路45弄(今延安西路379弄)英文名為「May Lee Court」,故美麗園之名應是以音譯加意譯而來。美麗園居民點屬新式裡弄,1912~1936年建造,有混合結構三層房屋28幢及23間汽車間,建築面積8299平方米。原來在延安西路行駛的57、71、76路等公共汽車都在弄口附近設有「美麗園」站點,而後在南京西路西端62路公交終點站也以「美麗園」命名,故地名擴大為區片,頗具影響力。以其命名的還有美麗園大廈等。現境地延安西路上有美麗園大酒店、上海戲劇學院、華東醫院等單位。地名知名度較高。
美麗園新式裡弄門口
永源浜
清末有天下第六泉之稱的湧泉和湧泉浜
位於老靜安西部。在永源路(原南京西路1912弄)兩側一帶,核心位置在南京西路、永源路交叉口以西夾角處。靜安寺西首原有一條東西流向的河浜,名為「西湧泉浜」,因靜安古寺前古蹟「湧泉」得名。浜上曾設有三座木橋,溝通南北。20世紀初,當地居民以秦、朱兩姓為主,人口不多。西邊有一亂葬地,專埋無錢收殮的屍體。後因靜安寺周圍漸成鬧市,一些業主及從業人員在附近覓屋居住。因此,大量的簡屋和少數磚木結構二三層房屋陸續建成,此地遂成區片,後取湧泉浜之諧音改稱永源浜。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批難民湧入,人口逐漸稠密。由於不重視衛生,任意將生活廢水、雜物倒入浜中,堵塞了水源,使清澈的活水浜變成了臭氣燻天的死水浜,以致蚊蠅孳生,疾病流行。1952年填平這條臭水浜,築成片彈街路面,1982年又改鋪成瀝青路面(即南京西路1912弄街坊路)。
20世紀80年代永源浜周邊地圖
該地屬居住區,住房原以簡屋為主,僅有少量舊式裡弄房和新工房。商業網點較少,80年代僅有糧食、油醬、中藥、煤炭、理髮、照相、飲食等幾家小店散布其間。但因東臨靜安寺鬧市,故各類設施尚稱方便,南部原有華山飯店、上海市幼兒師範學校附屬幼兒園和立新五金廠。現隨改造後,兩側舊屋除蝶來新村和餘舍外,基本拆清,路口夾角處為綠地,北側為商務樓群。自南京西路1912弄改為市政道路後,因路名以永源浜命名為永源路,故地名知曉率尚佳。
永源浜地區俯瞰
作者例言
上面我們盤點了老靜安的14處老地名,其中的靜安寺、曹家渡等幾乎無人不知,張園和大中裡分別代表著經典與時尚……下面,拿出「殺手鐧」,如果你身邊有地道的「老靜安」的話,千萬要拉著他(她),一起加入我們的老地名之旅。
田基浜
20世紀80年代田基浜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西部。大致範圍東至萬航渡路,南臨愚園路,西北兩側沿烏魯木齊北路。核心地區在萬航渡路、北京西路口西側。20世紀初的田雞浜,南通靜安寺前的湧泉浜,並沿原和平路(即百樂門大都會西側通道)及愚園路246弄可一直通向曹家渡,另有一條支流(約位於今九百處)向西達救火會(今靜安消防中隊),其南岸有狄家花園(約在今九百西側);北岸是盛公祠(在今愚園路246弄後門處)。當時該浜水質清澈,常有小船到此出售魚蝦等水產,每逢夏季,蛙鳴聲震數裡,青蛙俗稱田雞,浜因之得名。20年代前後,始有逃荒者在此伐草闢地,用蘆席搭了一些「滾地龍」作為棲息之處。自「一·二八」抗戰爆發起,虹口、閘北等地的居民紛紛逃到這裡居住。由於人日迅速增多,飲之於浜,而又亂扔雜物於浜中,久而久之,河道淤塞,漸成為臭水浜。30年代中期,在愚園路梵皇渡路(今萬航渡路)口造了1幢百樂門大飯店,內設當時號稱「遠東第一樂府」的百樂門舞廳。在西北部及南部分別建造了1幢七層和1幢四層的大樓式公寓房(即懿德公寓、愚園公寓)。30年代末期,隨著靜安寺周圍商店紛紛開設,市面日益繁華,先後興辦了百貨雜陳的百樂商場及靜安商場。一些業主、店員及附近電車公司(在常德路延安中路口)的職工們,為了上下班方便,紛紛在此覓屋居住。於1945年前後,由房地產商人出資,拆除「滾地龍」建造二層木結構民房,建成後與原居住者平分住房,由於這一方式在建造和居住者中受到歡迎,故在短短的一、二年中,此處的「滾地龍」均被瓦房簡屋取代,遂形成一簡屋居住區。40年代末在東部建造了17幢3層新式裡弄房(即百樂新村)。1949年後填平臭水浜。當地居民遂取「田雞浜」之諧音將這一地區稱為「田基浜」。70年代末拆除東部危、簡屋,建造了3幢11~15層的高層住宅。其底下二層設有第九百貨商店和羊城酒家。1990年北京西路向西延伸與烏魯木齊北路相通,穿過這一地區中心。該地系靜安寺鬧市區一部分,除了著名的百樂門舞廳外,還有九百世紀商城、南京美發百樂門店(原百樂美發廳)、新華書店靜安店、市西初級中學等單位。現地名除老居民外鮮有人知。
田基浜一帶今貌
嚴家宅
20世紀80年代嚴家宅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西部,鎮寧路與萬航渡路交接處的東南方。20世紀初,此地區頗有鄉村風貌,村民以陶、嚴兩姓居多,以種植糧、棉和蔬菜為生。村中有河流經,河上架有一橋,名陶家橋,村亦以此為名。後因嚴姓勢大,遂改稱嚴家宅,並以河為界,河南為前宅,河北為後宅。隨著靜安寺一帶的市面繁榮,一些業主和從業人員為了便於上下班,紛紛在此覓屋,於是地產商乘機購地建房出租,在30年代至40年代間,建起了一些新、舊式裡弄房。現該地區以高層商品房為主,有嘉園和嘉天匯等,間有少量新、舊式裡弄房。新閘路西端由萬航渡路向西延伸至鎮寧路,橫穿這一地區。地境商業網點較少,然而因東臨靜安寺地區,各項生活所需尚稱方便。地名僅流傳於當地老居民之間。
今日嚴家宅地區新閘路兩側高樓林立
南曹家宅
20世紀80年代南曹家宅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西部。大致範圍東臨萬航渡路,西至江蘇路,南起武定西路,北至靜安麗舍、南長苑等住宅區。明代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有陶氏、曹氏兩族在此居住,並種植棉、糧和蔬菜度日。當時有無名小河流經其間,為便於河之兩岸人們往返,有陶氏在河上設一便橋,人稱陶家橋。後因曹氏族人不斷從原籍安徽遷此謀生,曹姓人口躍為首位,便將橋名改為曹家橋,並依河為界分為南、北曹家宅(北曹家宅在今普陀區境內)。上海成為商埠之後,市面繁榮,工廠興起,該處及其附近也逐漸造房建屋而興旺起來。抗戰時期,到此定居者更日益增多,因此建築類型多樣。原該地區以簡屋為主,間有少量花園住宅、新工房和舊式裡弄房,現多新式高層住宅。商業網點不多,集中在萬航渡路,有萬航渡路小學、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愛樂樂團等文教單位。現地名知曉率不高。
20世紀80年代南曹家宅和太平裡周邊地圖
太平裡
太平裡萬航渡路858弄內今貌
位於老靜安西部。大致範圍東靠萬航渡路,西倚江蘇路、長寧路,南與南曹家宅犬牙相交,北達曹家渡五角場。原系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僻之地。僅有三戶人家,居住在蘆席棚內,有少量蔬菜田。20世紀20年代初始有人在此租地建造了20餘間簡屋(俗稱本地房子),但無名。因日軍侵華及其它天災人禍影響,許多人紛紛移居於此,使該地逐漸形成了一個人口稠密的居民點。1941年一場大火,頓使該處成為廢墟。災後重建家園,建築物多系茅屋。為祈求平安無事,安居樂業,遂稱此地為太平裡(萬航渡路858弄)。隨著人口密度的增高,地域也不斷向四周擴展,形成一大片棚戶區,因以太平裡為基礎擴展開來的,故該地區仍襲稱太平裡。1949年後陸續將棚屋改建為簡屋。原該地區住房98%為簡屋,僅有少量舊式裡弄房,現境內舊區改造後多高層住宅,有靜安麗舍等。因北臨曹家渡鬧市,加之原太平裡房屋已不存,故地名知曉度較低。
小莘莊
20世紀80年代小莘莊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北部,西臨曹家渡鬧市區。大致範圍為東近武寧南路,南至康定路,西、北達長壽路。20世紀初,該處小浜縱橫,僅有少數農民在此種植蔬菜及糧食。抗戰爆發後,蘇北、皖北等地災民紛至沓來,搭建草棚、「滾地龍」等極為簡陋的房屋,始形成居民點。嗣後,因人流不斷湧入,致使茅屋、「滾地龍」的密度增高,火災時有發生。有老叟數人,發起「太平會」,以「小莘莊」為名(其含義即居住在此彈丸之地均為辛苦之人,取「莘」與「辛」諧音)祈求神靈降福。當時絕大多數居民以出賣勞力為生,也有以行乞度日的。原先長壽路945弄東弄早年是一臭水浜,浜兩側所居者都是乞丐,浜由此稱為化子浜(乞丐習稱為叫化子)。每逢夏秋季節,蚊蠅肆虐,疾病流行。1949年後,填平臭水浜,闢為道路,改善了該處的居住衛生條件,草棚、「滾地龍」等已蕩然無存。今該地住房隨大規模舊區改造後建起達安花園等高層住宅區,面貌煥然一新。現地名僅在原居民間(大多已外遷他處)流傳。
今日小莘莊地塊上的達安花園居住區
葉家宅
20世紀80年代葉家宅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西部偏北。大致範圍東沿延平路,西靠萬春街,南至武定路(原延平路175弄),北達康定路。20世紀30年代前,本地區僅有幾間農舍,幾塊小菜園和幾條黃泥小道。抗戰爆發後,閘北、虹口等地難民大量湧入,再加上原有的外地逃荒來滬的災民,使該地人口驟增,興建大量簡屋而形成了居住區,此時已稱為葉家宅。1985年起,該地拆除部分簡屋,改建為多層新工房。其餘住房仍以簡屋為主,間有少量的花園住宅和新式裡弄房。當時沿延平路有煥新果品商店、康定飲食店、延平路菜場、葉家宅回收站等商業服務設施。1997年闢築武定路西段(延平路至武寧南路),工業企業和簡屋悉數遷出、拆除,現境地多新式多層高層住宅區,南部沿武定路有曹家渡街道辦事處,北部康定路原餘姚路派出所處設有曹家渡市場監管所,西北部有上海市第四康復醫院。現此處葉家宅地名知者甚少。
葉家宅地區康定路、延平路以西一帶
蔣家橋
位於老靜安北部。大致範圍東起西康路,西至常德路,南臨武定路,北達康定路。以原康定路菜場所在地為核心區域。在19世紀70年代,該處人煙稀少,到處是小浜與墳地,有一條河沿著現在的康定路彎彎曲曲地通向吳淞江(蘇州河),是當時的水上交通線。在原來的康定路577弄口,有一座高高的石橋連接南北兩岸。蔣氏祖輩世居於此橋周圍,形成一自然小村,故稱蔣家橋。附近區域沿襲此名。1904年前後河道填平闢成一條爛泥路,兩邊是菜地,周圍仍是縱橫交錯的臭水浜,浜上架有一座座小木橋。1906年將泥路改為片彈街路面。1910年前後,隨著靜安寺一帶的繁榮並逐年向該地方向發展,有陸、沈兩姓來此開設勤工蠟線廠,後因火災再建為勤工綢廠,後又改稱勝德花邊廠(即後來的勝德塑料廠)。1930年前後建造了紀園(康定路563弄)、勤益坊(康定路577弄),並在勤益坊弄口開設蔣家橋菜場。當時因蔣家橋地處公共租界邊緣,並且隨著該地域內商業繁榮,人丁興旺,住房增建,臭水浜被陸續填平。故「一·二八」抗戰爆發後,此地區遂成為各類人物避難和謀生地之一。由於人員複雜,良莠不齊,僅此彈丸之地,就有三個燕子窩(低級鴉片煙館),並有為害較大的流氓,地痞就有十餘人,他們控制燕子窩、蔣家橋菜場、新都大戲院(設在菜場樓上)、茶館、賭場、廟宇和庵堂等處。新中國成立後,才得以清除。
今日靜安豪景苑一帶即昔日的蔣家橋所在
原來這一帶沿康定路是鱗次櫛比的商店。住房原以棚戶、簡屋為主,舊式裡弄房次之。1984年間將各弄內的片彈街路面,改建為瀝青路面,同時擴建了下水道。沿康定路和常德路拆除了部分危、簡房屋,翻建為六層新工房,改善了居住條件。沿康定路有康定路菜場及飲食、油醬、糖果、綢布、服裝等商業網點,沿西康路有天山、勝德兩家塑料廠及新康中藥店等,弄內有長徵制刷廠、上海手錶二廠工具車間、上海市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公司職工學校、東風託兒所等。現地境已改造,上述住宅、工廠等悉數拆除,建成靜安豪景苑高層住宅區。現地名已鮮為人知。
20世紀80年代蔣家橋和南姚周邊地圖
南姚
位於老靜安北部。大致範圍東傍西康路,西靠常德路,南起新閘路,北至武定路。核心區域在武定路、西康路口以西。20世紀初,浦東南匯有姚氏三兄弟搖船來到蔣家橋(康定路、西康路以西一帶)附近登岸,在此定居。當時此地人煙稀少,到處是小浜、荒地。姚氏兄弟在這荒地上自建一些簡陋房舍,以開荒種田,栽培花卉為生。以後姚氏子孫數代定居於此,因地處蔣家橋之南,人們習稱該地為「南姚」。又由於其處花卉香飄四野,故一度曾有「南姚花園」之美稱。早期房屋多系平瓦房(俗稱本地房子),後姚氏子孫繁衍,人口增多。隨著靜安寺一帶商業日益繁華,以及戰爭的影響,外姓大量湧入,在該處填平溝浜,見縫插針地建造住房。沿新閘路一帶系舊式裡弄房,北側為外形各異的簡屋,且建築密度逐年增高,使通道變成了迂迴曲折的羊腸小道。至80年代雖經多次整頓,將瓶頸道路稍予拓寬外,並將片彈街面改鋪成瀝青路面,其餘則舊貌依存。東南角原有益民食品四廠,西南角原有紅旗起重隊;商業網點較少,僅有熟水、煙雜、煤炭、油醬等幾家小店。後隨舊區改造後,舊房全部拆除,高層住宅、商務樓宇林立,地貌煥然一新。地名趨於消失。
南姚地區上矗立的靜安楓景苑
大王廟
1918年大王廟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東北部。大致範圍在東起成都北路,南至新閘路,西靠大田路東斯文裡,北抵吳淞江(蘇州河),以成都北路、南蘇州路交接處為核心區域。原是寺廟名,在吳淞江老閘旁,清朝嘉慶年間遷至新閘西,即成都北路、南蘇州路交接處。相傳五代錢氏建國時,就有此廟,北宋葉清臣浚盤龍匯,禱神有應,重新刻祭文於石。明朝隆慶年間,海瑞開浚吳淞江並築閘時,重新建廟並奉為金龍四大王。清朝順治三年正式敕封金龍四大天王廟,乾隆、嘉慶兩朝時又各敕名廣利安民和惠孚等字。在清末、民國年間,大王廟旁成都北路段曾被命名為「大王廟路」,附近相繼建有救生外局、滬北棲流公所等賑濟機構。公共租界擴展後,城市化加快,大王廟的香火漸衰,但這一帶的其他商業日漸繁榮,儘管是城市中的一角,但各種商店競相開張,尤以製鞋原材料的銷售為主,成為一度聞名的專業市場,即大王廟皮貨市場,一般民眾通常稱這個商業地區為「大王廟」。在90年代以前,16、19路電車的老乘客一般都會聽聞售票員以「大王廟」來稱呼「新閘路成都北路」這一站。境地有上海市糧食局、靜安區第三中心小學等單位。如今,在大田路南蘇州路以南有一菜場門口以「大王廟」為招牌,使地名流傳至今。
今日仍留在大田路菜場門口的大王廟地名標誌
鄭家巷
20世紀80年代鄭家巷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東部。大致範圍東起泰興路,西至江寧路,南起北京西路,北至新閘路。核心地段在新閘路、泰興路交會處西南。原為荒地。距今約200年,有鄭氏在此(今江寧路194弄71~73號)建屋定居。1916~1924年間,境內中部(今江寧路194弄通至泰興路383弄一帶)陸續有鄭氏宗族及徐、姚兩姓遷此定居,所建多為簡屋。因鄭姓居多,且內部通道狹窄,故人們將這一狹長地帶稱為鄭家巷。距今80餘年前,在北京西路958弄54支弄東首有一大塊墳地,人稱東浜灣,為鄭家巷內居民的墳地,有「化人灘」之俗稱。在江寧路194弄75號拐彎處有一條河,上架一座小石橋,人們稱石橋附近為「石橋頭」。這些河、橋、墳地,後均隨房屋的興建而湮沒。境內的舊式裡弄始建於1913年(即遷善裡)。20世紀20年代後,南、北兩側先後建起餘慶裡、至善裡、永吉裡、寶善裡、傳福裡等許多舊式裡弄。30年代,四維村、月光村、江寧村等新式裡弄在東西兩側興建。於是,建築格局大致形成。因中部的鄭家巷規模較大,建房較早,故人們將鄭家巷及其南、北兩側所形成的一大片區域統稱為鄭家巷。在70年代,陸續拆除了部分危、簡房屋,改建為3幢四五層的新工房(主要分布在東北部)。80年代,拆遷東南角的第六玻璃廠及其周圍的部分危、簡房屋,改建為1幢十六層的住宅大樓和2幢七層的新工房,統稱為康樂大樓。80年代時,地域內企事業單位較多,較大的有位於東側的上海橡膠五金商店倉庫,南側的上海起重電器廠,西側的三星拉鏈廠、上海水平儀廠,中部的上海鍾廠衝壓車間;教育設施有市工具公司職工大學、靜安區第二職工業餘中學、區職工中等專業學校以及幼兒園、託兒所各一所;西部沿北京西路、江寧路、新閘路有建築、綢布、理髮、油糧、煤炭、家具、煙雜、飲食等商業網點;西南角有一小塊街頭綠化地。新閘路1039弄24號曾設有街道工療站,建於1972年,為低能者及精神病穩定期患者提供一個工作、醫療的場所,是全國第一個工療站。隨歷年舊區改造,遷善裡等舊式裡弄已拆建為高層商務樓,有英國、巴西、奈及利亞等國領事館設在境內;甄慶裡等裡弄近年拆除待建。地境曾分設鄭家巷、遷善、甄慶3個居委會,現已鄭家巷為名,合併為一個居委會,使地名傳承下來。
2015年即將拆遷的鄭家巷地區新閘路江寧路沿街一帶房屋
斜橋
1910年斜橋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東部。大致範圍為南京西路與吳江路交會處一帶。19世紀中葉,在今吳江路處有一小河名石浜,另說名石家浜。浜上有一木橋南北斜向跨越,故稱斜橋。
舊上海斜橋總會
後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南側,西臨青海路,建有英美殖民主義者社交、娛樂場所,因地處當時市區西郊,故名Country Club,即「鄉村俱樂部」,中國人以其附近地名稱為「斜橋總會」。1941年後,被日軍用作情報處。1945年後美軍佔用,稱「美國斜橋俱樂部」。總會四周植樹為籬,內綠草如茵,花卉點綴,環境典雅幽靜。北部主體建築為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內設舞廳、酒巴間、保齡球房、彈子房、男女牌室及餐廳等,陳設豪華。中有小湖,金魚嬉戲,上建石橋,近有涼亭。北有籃球場等。舊址在1949年後曾作上海體工隊用地,後為上海廣播電視臺至今。
當年斜橋盛公館和信封使用的斜橋地名
另外,19世紀末盛宣懷宅邸也被成為「斜橋盛公館」。斜橋作為當年滬西的一個重要地標,被廣泛使用,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區片。現地境有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棋牌院、嶽陽醫院門診部等單位,隨舊區改造後已建起興業太古匯,成為這一帶的新地標。
在斜橋總會原址上建起的上海廣播電視臺
楊家弄
20世紀80年代楊家弄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東部,即威海路497弄,包括原威海路485弄(滄州坊)與威海路519弄之間,即威海路石門一路交會處西南側一帶。20世紀初,這地段及其附近比較偏僻,溝浜縱橫,人口稀少,只有數間簡屋。至20年代間,清廷洋務官員楊某於此購地造屋,內有與新式裡弄房相仿的四層房屋12幢(今昇平街79弄潤德裡,尚在)。因業主姓楊,故稱為「楊家弄」。其中7~8號曾作過僑民招待所。80年代該處純屬住宅區,雖無商業網點,但東面的石門一路較為繁華。90年代舊區改造後,地境舊宅拆遷,建成上海汽車工業大廈、上海國際集團大廈等多幢商務樓,原地名知者不多。
楊家弄(潤德裡)內北望威海路上高樓
徐家厙
20世紀80年代徐家厙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南部。大致範圍東起陝西南路,西至巨鹿路574弄,南起巨鹿路,北至延安中路。核心區域在巨鹿路、陝西南路交會處西北。1851~1864年間,此處是明朝科學家徐光啟家屬的塋地及祠堂。嗣後,徐氏後裔遷居於此。20世紀初,徐裔增多,另立32個門戶,外姓僅4戶,因主要是徐光啟後裔所居,故名。當時該地已頗具田園風光。20年代前後,外姓居民日趨增多,許多人紛紛來此購地造房,徐家厙境內先後造了頤椿別墅、自明公寓、益民村、文安坊等幾個新、老式相間的裡弄房及大批平房簡屋。現該地仍以住宅為主,沿巨鹿路的簡屋已改建成2幢五層樓工房,中部原有的大批簡屋和花園住宅已拆建為四方新城高層住宅區,其餘住房是新、舊式裡弄房相間。北側沿延安中路有達安廣場商務樓,東側沿陝西南路有衡山馬勒別墅飯店(原馬勒公館)。今地名僅在老居民間流傳,趨於消亡。
梅家橋
20世紀80年代梅家橋周邊地圖
位於老靜安西南部,永源路西端兩側一帶,西臨鎮寧路,與長寧區境內漁光邨隔路相望。20世紀30年代後期,從蘇北等地逃荒來滬的謀生者,在此荒地上搭建簡屋和茅屋而居,當時有西湧泉浜流經,浜上有座石橋(位於原梅家橋1號門口處),鐫有「會龍橋」三字,但居住者因對居住條件不滿,故嘆謂「黴家橋」。由於長期亂扔雜物於浜中,使浜水汙濁不堪,危害居民的健康,故1952年填平築路,並以諧音改稱「梅家橋」。80年代該地區仍屬棚戶簡屋區,僅有1幢建於1970年的五層新工房,當時境內有上海第四銅帶廠等單位,無商業網點。境地隨舊區改造後簡屋悉數拆除,建有協和世界、欣安大廈等商務樓宇。原梅家橋北沿一帶舊裡房屋尚存,故地名僅在老居民間傳呼,外人知者不多。
梅家橋一帶今貌
參考資料丨《靜安區地名志》《靜安地名追蹤》
編輯丨張淵源
來源:圖溯上海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靜安寺、曹家渡、張園、大中裡。。。繁華深處的老靜安,究竟深藏著多少老地名?》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