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地板拼接效果不如預期好是什麼造成的
原創作者:陳浩寧
木地板拼接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整體的顏色效果;
取自同一棵樹的木地板,由於所處樹木的位置不同其紋理和顏色都會有差異,這是由於樹木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
例如,樹木的邊材和心材的顏色不一樣;一棵樹向陽的一側和背陽的一側顏色不一樣;同一位置由於鋸切時角度的差異(平向鋸材板和徑向鋸材板),顏色和紋理不一樣,做塗料後差異更大;節疤區域和其他區域顏色不一樣。
所有這些顏色的不一致,都是屬於樹木本身的天然屬性,因此在鋪裝時隨機地鋪裝才能展現出樹木的這種天然特性,而刻意地去挑選顏色,把淺顏色或深顏色的木地板鋪裝在某個區域會喪失木地板的這種天然特性。
所以,在鋪裝木地板的時候不要刻意去調顏色,深淺混鋪,各種紋理混鋪,效果才自然
2)相鄰木地板塊之間的縫隙;
一棵樹的成長是通過其自身吸收的水和二氧化碳經過太陽光的光合作用而生長。樹木中含有大量的水分,當樹木被砍伐後,這種水分依然大量地存在於原木中,只有通過爐窯烘乾,達到準備鋪裝地的地區平衡含水率,才能鋪裝。
木材本身具有溼脹幹縮的特點,在乾燥的氣候條件下,木材會解吸,即向空氣中釋放水分,最終達到與室內空氣溼度的一個動態平衡,與解吸相伴隨的是木材本身尺寸的變小。所以,當木地板本身的含水率過高時,在木地板鋪裝完成後,由於需要向外解吸大量水分,從而導致其自身的尺寸大幅收縮,導致木地板塊之間的縫隙會過大;如果室內空氣過於乾燥也會出現瓦變。
所以,室內的溼度需要高度注意,供暖季加溼的工作必不可少。
3)相鄰木地板塊之間有點拱起
與相鄰木地板之間沒有縫隙,甚至於有些拱起的情況。這是由於木地板的含水率小於地區平衡含水率或室內空氣過於潮溼,木地板安裝完成後從室內空氣中大量吸溼,最終與室內空氣達成動態平衡。與吸溼相伴隨的是木地板本身尺寸的變大,導致相鄰的木地板塊之間無縫甚至有些拱起。如果牆邊的膨脹縫預留不夠寬,整塊地板甚至都會拱起;
所以,夏季的室內除溼,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保持室內溼度符合40%-60%的狀態是最佳的。
4)整個木地板的縫隙不均勻,有些區域縫隙過大,而有些區域幾乎無縫;
此種現象的產生通常是由於木地板安裝時所導致:
A)對於懸浮式安裝木地板,由於基層地面平整度沒有滿足木地板鋪裝要求,會導致木地板鎖扣或企口連接處的鬆緊度不一致,甚至於企口或鎖扣局部損壞,從而,當木地板隨著室內溫溼度變化時其自身尺寸也會產生變化,這種變化會產生的應力。當室內空氣乾燥時,木地板自身向室內空氣中解吸水分,木地板收縮,由於上述鎖扣或企口處存在的問題,其所承受的應力是不均勻的,從而造成整個木地板的縫隙不均勻,有些區域縫隙過大,有些區域幾乎無縫,這是因為其他區域的縫隙集中體現在了承受應力弱的區域了。
B)對於底粘膠安裝木地板,由於基層地面平整度不達標,在低凹區域,木地板塊並沒有被用膠黏劑粘接在基層地面上,或者由於採用點粘膠或膠黏劑在基層地面上刮塗不均勻,從而造成在一些區域膠黏劑的用量不符合技術要求,那麼在木地板安裝完成後,這些區域所能承受的應力能力就若,隨著木地板收縮,其他區域的縫隙會集中體現在此類區域,而其它區域幾乎無縫。再有就是,如果基層地面存在很大的裂縫而沒有採取措施處理,那麼木地板安裝完成後,此處相鄰的木地板塊之間也會出現大的縫隙。
C))對於龍骨法安裝木地板,由於木地板釘分布不均勻或打釘角度差異大時,也會造成承受應力弱的區域,從而造成整個木地板的縫隙不均勻,有些區域縫隙過大,而有些區域無縫;
D)木地板由於自身結構的原因,平向鋸材的收縮膨脹率是徑向鋸材的1.5-2.0倍,所以徑向鋸材板與徑向鋸材板,徑向鋸材板與平向鋸材板,平向鋸材板與平向鋸材板之間的縫隙是會有差異的。如果平向鋸材板的固定不好,其他木地板塊之間的縫隙集中體現此處,則縫隙會更大。
5)相鄰的木地板塊之間高低差過大;
導致此類問題主要包括:
A)木地板產品的自身問題,木地板的尺寸公差過大;
B)基層地面處理問題,基層地面平整度不符合木地板鋪裝要求或基層地面存在凸起或凹坑的區域,導致鎖扣損壞等。
C)因為周圍環境的原因導致木地板本身出現變形,例如瓦變。對於木地板,室內最佳空氣相對溼度RH40-60%,最佳溫度18-22°C。
6)關於室內氣候及地暖系統對木地板安裝拼接的影響
安裝木地板及使用時最佳溫溼度條件
空氣溫度:18-22°C
空氣相對溼度:40-60%
安裝木地板時,不能開啟地暖系統;木地板安裝完成後在24-48小時後開啟地暖系統,地暖的升溫應該是勻速緩慢升溫,且木地板表面溫度通常不超過27°C。
7)木地板貯存時對木地板的影響
根據地區平衡含水率,需要設置木地板貯存時的空氣溫溼度。
木地板碼放時應放置在木質託盤上,碼放均勻,以保證木地板受力均勻。
預防目的變的變形,保證使用中享受完美的視覺和踩踏體驗,一定要注意室內空氣溼度
本篇所有內容均由陳浩寧辛苦原創,請尊重創作者的辛苦付出,如需轉發請註明出處,謝謝。
關注一下,和老陳保持聯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