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日,我國著名的鋼琴教育家、中國交響樂團鋼琴演奏家湯六一先生帶領他的5名學生再次參加了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二屆洛杉磯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並又一次取得了較好成績。能參加國際比賽從小爭得榮譽,這是眾多學習鋼琴的學生和他們家長的夢想與追求。
加洲的洛杉磯是個文化品味相當高的城市,那裡的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和鑑賞能力也非常敏銳,每年在加洲洛杉磯舉行的大大小小的各種賽事也很多。美國洛杉磯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由美國加利福尼亞音樂基金會和音樂協會舉辦,由美國著名的鋼琴家Daniel Pollack,Elena Makarova,Vladimir Agilin 擔任主席和董事會成員。比賽的宗旨,在於提供更多的機會給來自不同國家的熱愛鋼琴和音樂的青少年在洛杉磯相聚,在比賽的同時,由音樂作為橋梁相互進行文化和藝術的交流。
該比賽於2012年8月在美國洛杉磯 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成功舉辦了第一屆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首屆比賽由美國著名鋼琴教授和鋼琴家 Hans Boepple,Sharo, Mann,Dmitry, Rachmanov 擔任比賽評議委,吸引了來自美國,俄羅斯,中國,加拿大,韓國,日本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比賽選手參加,比賽現場非常的精彩,得到了評委和外界一致好評。
這屆比賽評委是5位著名的美國鋼琴教授和鋼琴家,漢斯.鮑普勒教授是美國德高望重的知名教授及演奏家,國際大賽評委,莎倫.曼恩教授是舊金山音樂學院的教授也是一位演奏巴赫作品的專家,布拉德利博士是哈佛大學的鋼琴教授,南希鹹姆斯是在全世界各國巡迴演出的大牌鋼琴家,羅伯特,沙密爾頓教授是國際知名的鋼琴家,他們都是極富聲望的音樂家,曾多次擔任國際大賽的評委。
8月份的洛杉磯,清爽迷人,這屆比賽的地點選在波莫那大學的音樂演奏廳舉行,波莫那大學的文學院是全美排名第四的優秀院校,整個校園是開放式的,到處綠樹成蔭、古木參天,就是一座大花園,星星點點的白色建築座落其中,使人心曠神宜。音樂廳是一座百年建築,裡邊都是木雕的牆壁,巨大的管風琴座落基中,座椅,包箱也都是當年的木雕原物,可以靜靜的在腦海中感受聆聽到各個時代的奇妙的音響。
這次國際比賽,對比我國鋼琴教育的現狀,引發了一些思考。
一、中外選手參加鋼琴比賽的目的不同
美國比賽和中國比賽有些不同之處在於,美國鋼琴的普及化雖不比中國的低,但參加比賽的人數可比我國的各種比賽的總人數少得多。比較重要的原因是美國人參賽的目的和中國人參賽目的完全不同,我們的參賽是為了拿獎,美國人當然也為了拿獎,但中國人拿獎是為了升學,是為了在同輩人中有自豪感。美國人拿獎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才華和藝術才能得到認可,所以,美國人學習鋼琴是「愛好」出發增加自身的藝術造詣出發,中國人是相對比較功利的。這一差別在比賽中看的更清楚一些。我們參加比賽的開始就發現了一些這樣的情況,美國參賽的選手不是很多,但整體水平都不錯,沒有很差的選手出現,這和我們國內的比賽,以「參與為主」不一樣。
二、中外選手演奏風格不同
這次比賽的參賽選手水平普遍較高,包括6-7歲的小選手都彈的很不錯,但是不錯的概念和我在中國比賽中對選手評價的概念不太一樣,我們對國內大部分的選手無論是準備的過程,還是參賽的過程中過多看重的還是手指的基本技巧,跑動的速度、觸鍵的爆發力等等,對技巧要求較高,在音樂的理解和學生自身的音樂感覺的發揮上重視不足。國外選手觸鍵的感覺偏柔和、細膩,但又不失聲音的結實的感覺,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國外選手,注意掌握音色的變化和音樂的細微的處理,都是我們沒有達到的。
三、中外鋼琴教育理念不同
我們在國內的教育有好的一面,訓練嚴格、認真,比較注重紮實的手指技巧基本功,但忽視了對孩子們音樂感和音樂素養的培養,也就是過於重「形」,而沒有達到神形兼備。 在音樂教材方面,我們缺乏的是對曲目廣度的選擇,對現代作品重視了解得不夠,對作品的音樂理解較為片面,視野不夠開闊。
中國孩子一般學習鋼琴比較被動,為學鋼琴而學。希望社會、老師和家長能夠給孩子們創造更為寬鬆的學習氛圍。如果孩子對音樂是主動地「愛」,是由衷地從心裡去演奏,我們的音樂一定會更柔美自然。
在這次比賽中,湯六一教授的學生拿到了五個獎牌,在所有參賽團隊中成績最佳。獲獎選手為:張雲舒,6歲,北京市第一幼兒園海晟分園大二班,榮獲A組第三名、安郝,9歲,廊坊市中石油管道局第三附屬小學四(二)班,榮獲B組第三名、康晨天,9歲,北京市芳草地國際學校世紀小學三年級五班,榮獲B組優秀獎及國際傑出表演獎學金、張九思,10歲,廊坊市中石油管道局第三附屬小學五(七)班,榮獲C組優秀獎及國際傑出表演獎學金、王睿德,14歲,北京市人大附中初二,榮獲E組優秀獎及國際傑出表演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