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高飛》是卡羅爾 巴拉德導演,美國上映的一部電影,曾獲第69屆奧斯卡金像最佳攝影獎。豆瓣評分8.9
導演卡羅爾 巴拉德擅長講述人與動物間的故事,1983年拍攝《狼蹤》、1996年拍攝《伴你高飛》,2005年拍攝《杜馬》,一系列動物為主題的影片,記錄了人類觀察動物,影響動物生存的過程,也探討了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模式。
前蘇聯學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認為,電影的意義是「讓一個人置身於變幻無窮的環境中,讓他與數不盡或遠或近的任務錯身而過,讓他與整個世界發生關係」。
在這部影片中,小艾米不幸喪母,我們與她一起品嘗孤獨和思念的滋味。艾米發現大雁蛋,孵化、照顧、陪伴,我們與她一起感受生命的奇妙。艾米和爸爸教會小雁飛翔,護送小雁飛往安大略湖,我們與她一起感受失敗和成功的力量。和緩細膩的鏡頭,仿佛使觀影的我們也置身於廣闊的天地,與艾米一起面對挑戰,讓我們從鏡頭描述中感受這部影片的美妙。
01 巧用伏筆 獨特的敘述鏡頭 揭示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繫
《伴我高飛》擅長用遠近鏡頭的切換,敘述故事,隱含觀點。
第一部分,相依為命的母親車禍去世,十年未見的父親帶領小艾米回到加拿大的家。艾米常常獨自坐在農場遼闊的草地中,遠鏡頭掃去,只見幼小的女孩抱膝而坐,與人平齊的草叢隨風微微舞動。大和小,靜和動,兩種對比,彰顯了小女孩艾米心境的孤獨和仿徨,也揭示了個人置身於自然界,是多麼的渺小和無助。艾米偶然發現的一窩被遺棄的大雁蛋,與她幼年庇護人正好前後呼應,引起共鳴。
第二部分,新家裡,相關人物悉數登場,影片用近鏡頭記錄了艾米生活的變化和熱鬧的場景。艾米在與爸爸的新女伴、叔叔以及號稱動物保護者卻主張人為剪去小雁翅膀的互動中,慢慢敞開心扉,與身邊的人互動。小艾米之前如何度過童年的,影片沒有講述,但是從影片第二部分,可以看出艾米的熱心和負責任,小雁的成長也對應著艾米自身的成長。
第三部分,艾米的父親愛好發明,也愛好駕駛滑翔機。這為他提出用滑翔機給小雁做示範,引導它們飛翔作了鋪墊。艾米和父親一起駕駛滑翔機引領小雁們完成遷移。期間獲得許多失敗,鬧出許多烏龍,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和讚譽。影片又一次採用遠鏡頭模式,長達幾分鐘的鏡頭記錄了艾米駕駛滑翔機,帶領小雁們飛翔在高空中,音樂激昂,鼓舞人心。小雁高飛,遷移成功,也暗示著艾米高飛,找到了她的新家和家人的愛,成為一個獨立、堅強、勇敢的大姑娘。
02 擅用共情 遞進的情感層次 揭示艾米與自然三種互動形式
一般來說,故事片比較難拍,節奏緩慢,情節單薄,不容易吸引快速消費群體的喜愛。但是這部影片善於運用共情,讓觀影者與影片人物一起同頻共振,感受人與自然間相依、共存和反作用的三種遞進關係。
① 共情療愈心靈 艾米在自然中療傷
共情是指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作出相應的回應。在影片開頭,車禍、孤女、十年未見的父親、陌生的環境,種種元素,透露出艾米可憐、孤獨、需要同情和撫慰的現狀,觀眾自然而然地代入到影片中。農場的遼闊、草叢的茂盛、夕陽西下的靜謐,觀眾很容易想起自身那些苦悶、失落、彷徨的感覺,與影片的情感發生共鳴,加強了對影片自然環境的感知度。
學者麥爾和弗朗茨提出,自然聯結是 「人們在情感和經驗上與自然聯繫在一起並歸屬於自然的程度」, 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親密關係。艾米驟經變故,置身於自然中療傷,正是人的情感寄託給自然的物體,又從與物體的相處中獲得情感的撫慰,正是人與自然「共情」的作用。
②共情擁抱心靈 艾米與自然良性互動。
美國作家亞瑟喬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一書中指出,共情能把我們從表層連接帶到對一個人的完全接納。
艾米從發現大雁蛋,孵化、餵養到訓練飛翔,從單純的照顧到傾注感情的考慮。出於野雁不可以家養的規定,艾米必須要令這些小雁回歸自然。父親與她一起,駕駛著滑翔機,一路護送「雁媽媽」艾米帶領小雁們飛向安大略湖。途中,父親摔下地面,胳膊受傷,無法駕駛。艾米秉承不拋棄、不放棄的原則,年僅13歲的少女孤身一人,駕駛滑翔機,完成了此次冒險。
觀看小雁破殼、長大、模仿媽媽,我們理解了艾米濃烈的情感傾注,陪著小艾米一步步成長,彌補自身的不足,於我們何嘗又不是自身的一次進化。我們跟隨著艾米,與自然、與動物良性互動,獲得心靈洗滌。
③共情引導信念 艾米反作用於自然
託爾斯泰有句名言,「信念是生命的含義,人們因為它而不會自我毀滅、繼續活下去的含義」。艾米一出場是令人揪心的,一個孤女,悲痛而孤單,該怎麼走出生命的困境?
所幸的是,有這麼一群小雁,有這麼一群幫助她、支持她的親人,給予她愛的力量,讓她走過生命的黑暗。當她在父親無法一起同行的時刻,戰勝迷失和害怕,用勇於對生命負責、對自然負責的信念去走向勝利。艾米帶領小雁在高空中飛翔的畫面久久在我心中迴蕩,影片用共情的手段,引導觀眾增強維護自然平衡的信念。
03 多用辯證 多角度觀念碰撞 探討人與自然如何相處
好的敘事電影,觀念不是一邊倒,而是充滿辯論的思維。在《伴你高飛》中,經常出現一些觀點的碰撞。
① 影片中第一場爭辯在於一個早晨,挖機突破靜謐,嚇壞動物,吵醒父親。隨後他參加了一場聽證,闡述了保護自然的觀點,表示不應該開發農場。但一個農民也發表了他的觀點。他說作為一個農民,收入少,要供孩子上學,開發農場是生計的來源,需要被開發。生計和環保,一個永恆的話題。環保先於開發的是原則,但是對於微小的個人,溫飽受影響,該如何平衡開發和破壞自然。影片沒有給出直接答案,但引發人的思考。
② 第二個爭議性行為發生在一個動物保護者的身上。他熱衷於保護動物,考慮青山綠水,動物怡然自得。但就是這樣一個人提出要人為地剪去小雁的翅膀,變飛禽為家禽,阻止它遷移,回歸自然。行為和心理的矛盾和衝突特別讓人詫異和不解。在保護動物天性和改造動物上,天平怎麼傾斜,也引人深思。
結語:培根曾說,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本片用一個小女孩保護小雁天性的故事,緩緩訴說了人與自然相處的三種遞進關係。除了為艾米點讚,和喊出「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口號,我們也應當持續地思考,如何在人與自然三重關係的基礎上,使生存開發與自然保護齊頭並進、合作共贏,既能保護自然,又與自然良性地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