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這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科任教師來說,聆聽名師講課,會在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等方面獲得很好的啟示,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這段時間,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成為湖南省永州市李達中學歷史教師鍾路思教學的好幫手,平臺上的每一節歷史微課她都認真觀看反覆揣摩。
教育部開通的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被譽為線上教學的「國家隊」,集合了全國最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而在雲平臺提供的各類資源中,課程學習類資源佔比最多、獲得好評也最多。它們的幕後英雄,是來自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等18所學校的470餘名優秀教師。
「國家現在需要我們,一切都不是問題,我保證完成任務。」2月初接到錄課任務,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英語教師紀志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整整兩天時間,紀志傑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反覆錄了上百遍,終於完成第一節課的錄製。
要在規定時間之內,連續完成高質量的微課錄製,對每一名教師來說都是高難度的全新挑戰。從熟悉各種錄課軟體,到「三傳三審」的備課、製作課件、準備作業再到最後錄製,通常一節課要反反覆覆打磨好幾十遍。
「錄課工作最大的困難,就是在眼前沒有學生的情況下,持續保持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感。為此,教師們需要反覆錄製才能找到最佳狀態。」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歷史教師李霞記得,她錄製次數最多的一頁幻燈片是《抗美援朝》一課的「上甘嶺」這一部分,前後錄了30多遍,只為得到最好的錄製效果。
為了給全國的孩子上好課,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派出了來自3個校區的80多名教師組成的「精銳部隊」,其中有多名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
「這麼講,生活在大山裡的孩子能不能接受?住在城市裡的孩子會不會習慣?」負責道德與法治學科錄製的中關村第三小學教師萬霞在備課中不斷問自己,在她看來,僅憑過去的經驗,在國家雲平臺行不通。微課的錄製需要從學校的地域特色轉變到全國的角度思考問題。
課堂從線下變成線上,對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提出了巨大挑戰。20分鐘的網課,怎樣才能既教會孩子知識和技巧,又幫孩子開拓視野?中關村第三小學藝術學科教師張文峰嘗試著把課由深變寬,降低知識深度,通過課後拓展環節,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可能。
新技術的使用是教師面前的又一道「攔路虎」,錄課軟體讓對課堂教學駕輕就熟的教師犯了難。為了順利完成錄課任務,他們從頭開始,學會了如何高質量地剪輯視頻,如何設定視頻碼率、給音頻降噪等。隨著錄課數量的不斷增加,很多教師從「錄課小白」晉升為「技術達人」。 「這次錄課,能和專家、同行們一起,研究課程、研究學生,對於老師們來說,不是任務,而是學習與成長的機會。疫情當前,我們雖不用上前線,但作為教育工作者,用這樣的方式表達了對抗擊疫情的支援,體現了老師們的責任和擔當。」中關村第三小學教學副校長陳俊榮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正陸續加入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的資源製作團隊。目前,課程學習模塊已上線本學期前4周同步學習資源1400多個課時,覆蓋小學、初中、高中3個學段。每一節課包含製作精美的微視頻、精心設計的導學案,有的還配課後練習。每一套微課資源不僅有知識講解,還有設計恰當的學生活動,引發學生思考。
聽了小學數學的課程,廣東省肇慶市奧威斯實驗小學教師鄭瑞都有了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之感,「名師教學給了我很大啟發,即在新課之前,不妨讓學生們進行『預習思考』,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教師以學定教,根據問題設計教學,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報記者 焦以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