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剛結束了碩士論文的撰寫,期間遇到很多問題,也收穫良多,一直在考慮怎麼跟同學們分享經驗,正好有進入論文階段的同學詢問諸如導師選擇、文獻查找、進度把控等問題,於是趁還有新鮮記憶,寫成圖文形式分享給大家。本文適合正在或將來要寫論文的同學參考,僅代表個人觀點,請自行判斷。
中國人民大學
應用心理學專業碩士金晶
內容核心導圖
時間管理
為什麼先講時間管理?
我相信如果給大家足夠的時間,都能寫一篇高質量的論文!
但現實很骨感,時間對我們在職研學生來說,是一件非常稀缺的東西,你可能因為工作變動、生活瑣事、照顧家人等影響,沒有那麼多時間能用來集中寫論文。應對方法之一就是,做好論文計劃,分散目標,儘量將時間節點提前一點,留一定彈性調整餘地,減少焦慮,然後嚴格執行!
timeline
先放我整個論文階段的timeline,是按照12月答辯的時間節點,也有換算成5月答辯的時間節點。對於拖延症的我來說,是靠著時間管理才完成論文撰寫的。
沒趕上某個階段節點的同學也不用焦慮,一方面分割目標的目的就在於靈活應對、隨時調整,用樂靜老師的話說就是,大目標不變,小目標可以變,如果小目標6沒完成,刪掉!!!重新制定小目標7,並執行。大家根據自己的節奏來,在學校要求的最後期限內完成就好。另一方面這次12月答辯,deadline好像是11月初(每次可能都不同,依據老師通知),所以時間上還有餘地,但大家最好提前一點,否則類似考試前通宵看書想si的心情……
My Timeline
以周為單位做計劃
建議大家在做計劃時,以周為考量單位,達成一個小目標比如看文獻用幾周,研究思路用幾周,問卷收集計劃要幾周等等。導師有一堆博士/碩士生要帶,非常忙,有時回覆你的郵件也要1~2周,在等待期間你可以繼續完善階段目標(如理清思路),或進行其他可以同步執行的目標(如看別人的研究方法)。
Week相比Day來說,更具有穩定性,今天工作忙,只花了30分鐘做論文,沒問題,明後天可能空點,花2~3小時做論文就好,時間可以動態調整。Week相比Month來說時間單位更短,有緊迫感,會促進計劃的執行。做論文是一項需要長期持續的艱苦工作,有張有弛才能不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靈活安排計劃進度,比如我是用網絡問卷,大概用2周時間收集問卷,並下載可直接使用的SPSS格式;有的同學用紙質問卷,要考慮發放、收集,及後期錄入的時間;如果研究對象特殊(如跨文化研究),需要花時間去尋找接觸特定人群,則要預留更多的時間。
在timeline上我還加了每個月做論文的平均時間給大家參考,主要是想說明做一篇滿足要求的論文是需要花時間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有的同學天賦過人,只要一半甚至不到的時間就能完成,有的同學因為現實條件要花兩倍三倍的時間,都沒問題,關鍵是你要花時間在上面!能持續的平均每天花幾個小時並且堅持大半年做一件事,想想也很了不起!
更多時間管理的內容,大家可以去得到/知乎Live/分答小講/一塊聽聽等知識收費平臺聽課。這種技能會增加對論文寫作的整體掌控感。
前期工作
1.導師選擇
選擇導師主要還是看你的研究興趣,如果跟導師的研究方向一致或類似,他可以更好的指導你,少走彎路。建議在選擇前去人大官網看導師的簡介和最近幾年發表的論文,了解他的最新研究方向和課題,再結合自己的興趣比較好。一些陌生的領域,如果導師也不了解,可能會降低他接收你的意願。
隨著現在進入論文階段的同學越來越多,導師資源有限,最好能早點聯繫並確定。另外給導師發郵件時大家一定要注意規範格式稱呼等細節,不要犯一些低級錯誤。內容上最好多主動少被動,不是導師告訴你做什麼、怎麼做,而是你想做什麼、怎麼做、思路是什麼,然後讓導師判斷是否可行,或給到其他建議。研究生的要求是能獨立進行科學研究。
2.期刊文獻
心理的同學強烈建議先聽劉聰慧老師的《研究規範與論文寫作》課(2014/12/6),在資料區有課程錄音下載,裡面講的寫論文的方法思路步驟等都非常非常有用!比如文獻怎麼看,先看什麼,再看什麼,有哪些渠道;論文靈感怎麼找,研究課題為什麼適中熱度比較好等等。
有的導師會發一些核心文獻給學生,然後可以根據劉老師講的方法,看它的參考文獻(代表過去的相關文章),或在學術搜尋引擎輸入,看這篇文章的引用(代表未來的相關文章),進而找到一批有用的文獻。
如果是前期自己看某個感興趣主題的文,可以找這個領域的權威期刊,看看別人都在研究什麼。劉東老師的課件(2014/12/27)裡就有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等相關的心理學期刊,包括影響因子、研究對象(成人/青少年)等。或者去知網找中文文獻,按主題/標籤搜索,會出來一堆期刊/碩博論文,大體了解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現狀和趨勢。研究心理語言方面的文獻,中文權威期刊更多。一些前沿領域國外研究較多而國內很少,那自然要看英文期刊文獻。
我之前在老師上完課後也問到文獻怎麼找,大多數老師都推薦用學術搜尋引擎,尤其是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要fan qiang),使用方便,功能強大,英文文獻多,有些可以直接下載。中文推薦百度學術,配合一起使用,有提示免費下載地址,有的文獻百度學術的免費連結更多。這兩個搜尋引擎還有個很好的功能,點擊文章下的「引用」,會彈出APA格式,當然並不完全準確,最後還要統一檢查修改。
最後推薦一個神器sci-hub,被稱為學術界的羅賓漢!當大家搜索的文章沒有授權要付費下載時,可以試試它,輸入文章名稱,點擊,文獻pdf就出來了!!!具體請自行度娘。
3、做筆記
劉聰慧老師在論文寫作中提到的做筆記的方法特別好,推薦使用!對後面執行階段撰寫綜述和討論都有幫助。
我們在大量看文獻的過程中,經常看完就算了,事後都想不起究竟說些什麼,連結論都記不住,就算在pdf上highlight,那麼多文獻一個個翻也很累,英文的就更不用說,邊看邊重新翻譯。做筆記就像品味過後提取精華,並變成你自己的東西,別人做的什麼研究,結論怎樣,用的什麼研究方法和統計分析手段,有什麼啟示和不足等,劉老師都很詳細的說明了。
做筆記的技巧方面,我是用印象筆記,把感覺重要的文獻編號(筆記多了,看標題找也不容易,根據編號更直接),做好或詳細或簡略的筆記,再新建一個文檔放目錄,目錄有筆記的內部連結和簡單信息(我是放涉及的變量、使用的問卷、備註等),這樣可以根據目錄快速比較查找,要看具體內容再點擊內部連結進入單條筆記,以提高搜索效率,有點像建一個簡易的相關文獻庫。
4.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不論是任興祥老師、孫健敏老師(2015/8/22),還是劉聰慧老師都詳細講過,建議大家去聽聽。我覺得有3點挺重要,分別是有新意、有意義,和可操作。
a.有新意
可能是變量新穎,研究的是新興事物,還處於剛起步階段,可研究的地方很多,比如網際網路/社交媒體/大數據心理等;或者是研究對象有新意,90後/00後/留守兒童等,某個特定人群的特質;或者在前人做過的研究中,加入新的變量,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其中的關係。現在一般都要求研究三個及以上的變量之間的關係,兩個變量少了。
b.有意義
我們可以回溯到最開始,你為什麼做這個研究,為什麼對它感興趣,它哪裡吸引了你,如果能回答這些問題,相信也能找到研究的意義所在。
C.可操作
研究不是憑空想像的,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假設,並進行論證。不論是研究變量、對象還是方法,都要可操作的,難度適中,以完成符合要求的論文為目標。
中期執行
1.分割寫作任務
論文寫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不能期望短短幾天能一口氣完成,因此需要制定適宜強度的計劃。我把整個幾萬字的論文撰寫分割成幾個階段性任務,最後拼起來完成大目標,原理跟拆書一樣,使得每個小目標更容易完成。
我的寫作順序是:
a.開題報告(有提交時間規定)
對應綜述/問題提出等部分
b.研究方法、研究結果(數據分析)
收集好問卷後,邊學軟體操作邊具體寫
c.討論
給研究結果尋找依據和解釋
d.其他
問題和展望/結論/摘要/目錄/參考文獻/致謝/附錄
前三部分是主要內容,要預留一定時間,根據你的實際情況,計劃花一周二周三周還是四周來完成階段目標。在a和c部分,做筆記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根據筆記來尋找合適的文獻引用並寫綜述,或者根據文獻的結論來論證和解釋自己的研究結果,寫討論部分。最後寫結論、問題展望等,及全文的摘要、目錄等。
2.問卷收集
這個輪到大家拼人脈的時候了,你可以把問捲髮給公司同事/老闆/下屬/供應商/客戶、周圍的同學朋友好基友,或在微群裡發紅包填問卷,反正各種跪求。
如果你的研究對象比較廣泛,不是某個特定行業等限制較大的,也可以試試花錢買方便,有個問卷星樣本服務,可以提供付費收集目標樣本的問卷服務,具體報價要case by case,根據你的人群來,也算是一個備選的渠道吧。
3.數據分析
現在的統計分析都是用軟體操作,這種實際應用相比學習統計知識理論等還是相對簡單的,推薦大家買吳明隆的SPSS和AMOS操作與應用的書,跟著一步步做就好了,也有電子版下載。
這次導師大多要求學生用結構方程模型SEM做中介效應分析,或者用回歸分析做複雜點的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有中介的調節效應,說明導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結構方程模型的軟體很多,如Lisrel、Mplus、AMOS、EQS、R等,其中AMOS是圖形化的,不用寫腳本,直接畫圖建模,推薦使用。當然有能力的同學也可以選其他軟體。
其實用SEM也有好處,比如模型圖的結果更簡明直觀;如果研究的領域較新,沒有合適的量表,需要修訂量表(比如把相似問卷中的對象人群改成你的),可以用AMOS做驗證性因素分析CFA,檢驗修訂量表的結構效度。
後期掃尾
查重
查重的軟體很多,學校最後是用知網vip查,但這個不對個人開放,有的高校可以查,大家可以問問同學朋友等能不能幫忙查。或者在淘寶上買,查一次大概200塊左右,如果預算夠,可以初稿查一次,對照標出來的重複部分修改,改好再查,小於10%就ok(最好再低點,留有餘地),如果不達標,要繼續改。
對預算有限的同學,推薦用PaperPass先查,改好後最後定稿再用知網vip查。PP(PaperPass)有官網,收費相對便宜(現在漲價了,1.8元/千字),按照字數收費。要注意的是,這個軟體的機制是連續8個字重複都標紅,所以報告出來會發現一些長點的結論/小標題都會標紅,大家可以不用管,這種也沒法改,主要改段落的重複部分。知網vip的機制好像是連續13個字重複會標紅,比對的標準也不一樣,所以一般來說PP查出來會偏高,有說PP的重複率在15%以下的,知網一般在10%以下。我的初稿PP重複率大概是20%,修改後最後直接查的知網vip,重複率不到2%。PP還有個方便的地方,因為按照字數收費,第二次查可以只把修改過的段落摘出來查,而不用全文查,這樣你多次查重的費用是逐次遞減的。
查重主要查摘要/正文/致謝等,一般不查目錄/參考文獻/附錄,所以如果是用PP這種按照字數收費的,大家可以只留要查的內容。知網vip能自動識別目錄(word自動生成)等,所以只要去掉封面(個人信息),其他全文查就好。
引用自己翻譯成中文的英文文獻,幾乎不會重複!目前的檢測系統還沒那麼智能,可以跨語言比較內容,建議大家多多引用英文文獻。
早做準備
最後想說說,以上這些是已經進入論文階段的同學開始著手準備的,其實如果有時間的話,大家可以提早做些準備,對後面做論文都有幫助。
1.論文寫作講座
學院的任興祥老師每年都要做論文寫作的講座,從大方向上說明時間節點、論文要求、寫作技巧等,建議大家去聽,或找之前的錄音聽。我總共聽了三次,對整體的時間要求等印象深刻。還有孫健敏老師的論文寫作講座(2015/8/22),對常見的問題、論文的創新點等講的挺好,可以找來聽聽。當然還有前文多次提及的劉聰慧老師的《研究規範與論文寫作》(2014/12/6)更是強烈推薦!
2.《行為科學統計》
現在心理系論文都要求實證研究,因此統計分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塊!論文一稿二稿等修改也多集中在數據分析上。因此提前學習基本的統計知識還是必要的,比如至少要知道文獻中提到的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都是些什麼。
很多同學學不好統計,跟教材也有關,國內的教材大多寫的艱澀難懂,有老師推薦Gravetter的《行為科學統計》,因為是美國教授寫給美國學生看的,非常清晰好懂簡單明了,適合初學者入門。第七版好像絕版了,網上能找到電子版,我買的影印版,現在新出的第八版叫《行為科學統計精要》。書很厚一本,我把它拆了,每章訂成薄薄一本,帶在地鐵上看,利用上下班時間,陸陸續續花幾個月看完的。大家有時間可以在開始論文之前看看,了解基本的統計知識。或者去聽李英武老師的統計課,講的也特別好,多聽幾遍,結合看書,應該能懂。
3.相關領域著作
劉聰慧老師說如果想了解某個主題,可以先看教科書/著作,先選擇最新的,然後先近後遠,內容都是經典,這樣可以快速進入這個領域。如果有時間的話,建議提前看看書,了解基本概念、經典理論等,幫助理解。
以上是我認為在準備論文時一些比較重要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後續如果大家有需要,我也會分享文中提到的講座/聽課筆記,供大家參考。預祝各位同學論文順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