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署名:小新
這些天,網上不時就會傳出我國首艘075型兩棲攻擊艦將要入役的消息。關於我國的這第一艘兩棲攻擊艦,一直存在很多爭議。比如舷外升降機那麼好我們為什麼不用?法國西北風級那麼小還有6個直升機起降點,我們的075那麼大,為什麼才只有7個起降點等等……想要真正理解這些設計思路背後的差別,我們首先還是要從兩棲攻擊艦的作戰使用開始談起。
一般軍迷非常喜歡把兩棲攻擊艦這個艦種稱作「準航母」,尤其是能搭載F-35B的美國兩棲攻擊艦,在很多人眼中可能直接就是「拳打遼寧,腳踢山東」的存在了。但其實,作為一種專門為搭載直升機而誕生的艦種,兩棲攻擊艦的設計和使用邏輯都與航母有很大的區別。這主要是直升機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
除了滑翔機以外的固定翼飛機的動力來源要麼是用噴氣式發動機向後噴氣,要麼是用螺旋槳向後排氣。總而言之固定翼飛機的動力來源使其可以像汽車一樣向前滑行。而直升機的動力來源則是安裝在頭頂的旋翼。旋翼的運動並不會直接讓直升機運動,直升機是通過控制升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來進行前後左右的運動的。不過,既然是升力的分力驅動直升機的移動,直升機在地面滑行時會遇到翼地效應的影響。在顛簸不定的兩棲攻擊艦甲板上,這意味著直升機幾乎無法通過自身的動力進行地面滑行(Ground Taxi)。
相比於飛機起飛前可以通過自身的動力開向起飛點、降落後也可以通過自身的動力開向整備區的固定翼戰機,兩棲攻擊艦在搭載大量直升機進行作戰時,甲板上最繁重的工作其實是用拖車(或人力)把直升機在起降位、甲板整備區、機庫之間轉移。加之直升機不會向外噴射超高溫的廢氣,火災隱患較小,可以在發動機開機狀態下進行加油作業(也是直升機最多的整備作業,畢竟大部分直升機不需要掛彈)。所以為了將飛行甲板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兩棲攻擊艦通常會在起降點上直接對直升機進行整備,而非像航母一樣,一定要把飛機弄到整備區去。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兩棲攻擊艦的起降點分布其實是一個最密堆積問題,只要能保證一架直升機無論如何都不會飛過另一架直升機的頭頂,以及一架直升機的旋翼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打到另一架直升機這兩個條件。起降點在兩棲攻擊艦上自然是多多益善的。這也是美軍兩棲攻擊艦會把起降點畫滿整個甲板的初衷。
可現實作戰畢竟不是電腦遊戲,飛機用久了會壞、被打了也會壞。尤其是直升機這種經常出沒於低空的飛機,很可能出現飛了個山頭就被步兵拿AK掃了幾十個槍眼的問題。輕武器雖然未必能真的重傷、擊落直升機,但很容易造成油箱洩漏、輪胎漏氣一類的故障。此時,就需要兩棲攻擊艦對直升機進行修理。為了避免損壞的飛機對起降點的長時間佔用,同時儘量減少直升機在不同區域之間的轉運時間和加卸油時間,美軍規定(大多數國家也在蕭規曹隨)小傷在甲板上修、重傷才在機庫裡修。這時候不會影響大多數起降點的右側飛行甲板自然也就成了甲板整備區的首選。
除了修飛機以外,右側飛行甲板的整備區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在準備對地突擊任務時臨時停放飛機。通常兩棲攻擊艦攜帶的直升機數量在20~40架之間,但兩棲攻擊艦的起飛點又不超過10個(塔拉瓦級有10個,後面的胡蜂級、美國級都只有9個)。這樣一來,就有兩種直升機放飛模式:方式一是佔滿全部9個起飛點,把剩下的飛機先放在機庫裡。等甲板上的飛機全部起飛後,再從機庫裡推出9架直升機,在起降點上進行加油、熱車、起飛;方式二是只佔用7個起飛點,而把右舷前部的兩個起飛點佔用作為整備區,把所有的飛機都推到甲板上來,提前加油。等起飛區的7架飛機全部起飛後,再把整備區的飛機推到起飛點上熱車、起飛。
不難發現,前一種起飛方案雖然能同時起飛的直升機更多,但兵力的投送不連續。後一種雖然同時起飛的飛機數量較少,但直升機可以在空中形成較大的機群,適合對單一目標進行大規模機降作戰。所以不管是直接把右前飛行甲板塗成整備區的075、還是把該區域塗成了起降區的胡蜂級和美國級,在絕大多數使用情況下,整個飛行甲板的使用方式都是高度相似的。而兩者的劃線方式之所以有所區別,主要還是與兩者的升降機布置方式有關。
和航母一樣,兩棲攻擊艦的飛行甲板調度要聽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的調度,但因為飛行甲板太大,且前後被艦島在物理上切開。所以航母和兩棲攻擊艦一般都有兩個分別負責前後甲板的主飛行控制室(PriFly)。在胡蜂級和美國級上,1號~5號(左側前三個加右前方兩個)起降點由前部主飛控指揮,6號~9號(左側後三個加上右後方一個)起降點由後部主飛控指揮。原則上,最好的升降機布置方式是像我國的遼寧艦一樣,艦島前後各一個,這樣可以保證每一個主飛控區域都有一部升降機,可以完成全部的管制作業。
但相比於其他國家比較熱衷的舷內升降機,美軍對舷外升降機更加情有獨鍾。而需要頻繁靠港進行裝卸作業的兩棲攻擊艦又不允許在飛行甲板的前半部分安裝舷外升降機。這就在客觀上導致了美國這兩級兩棲攻擊艦的前部主飛控區域沒有通往機庫的通路,除非橫穿6號和7號起降點。因此,美軍在進行飛行管制的時候,在遇到需要進庫維修的直升機時,會更加傾向於讓他們降落在7、8、9三個起降點上,就近推入機庫。而前部主飛控區域則主要用來起降比較完好的飛機。
所以美國這兩級兩棲攻擊艦前部主飛控管制的區域基本不需要在左舷起降區和右舷整備區之間留下一條通往升降機的「過道」,飛機的停放可以比較隨意,只要不超過F-35和AV-8B的安全停機線(safe parking line)就行了。右舷不用專門畫一條整備區的線,自然可以多弄兩個起降點以備不時之需。同理,我國的075之所以要刻意畫出一片區域,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075在艦島前部有一臺可供前甲板使用的舷內升降機。這時候為了在不影響2、3號起降點和右前側整備區停放飛機的情況下把1、2號起降點和整備區的飛機推進機庫,就必須在起降區和整備區之間留一條足夠寬的過道。此時,右側整備區的飛機停放就不能太過隨意,因此要劃線約束。
除了甲板劃線以外,舷內升降機和舷外升降機之爭也是圍繞兩棲攻擊艦最大的爭議之一。對此,筆者認為:舷內升降機更適合兩棲攻擊艦,而舷外升降機更適合航母。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不同於固定翼艦載機,直升機在將旋翼摺疊後佔用的甲板空間非常小,不需要太大的整備區域,因此舷內升降機浪費甲板空間的問題可以被最小化。其次,直升機不會頻繁在飛行甲板上調度,因此舷內升降機佔用過道的問題也基本不存在。其三,還是因為直升機摺疊後佔地面積非常小,因此舷內升降機可以做得比較窄,這樣一來其對艦艇縱向強度的負面影響也會減小。最後,兩棲攻擊艦需要經常靠港裝卸,完全無外飄的舷內升降機可以讓兩棲攻擊艦在任何體位下輕鬆進出港。
然而在航母上,由於固定翼飛機即使在摺疊後也非常寬,前部舷內升降機會大幅降低航母的縱向強度,幾乎完全不可取。同時航母的飛行甲板需要高強度的調動飛機,所以需要佔用過道的舷內升降機非常愚蠢——除非升降機開在艦尾。
既然舷內升降機更加適合兩棲攻擊艦,那為啥美國人不用呢?難道他們蠢麼?相信很多軍迷會有這種疑惑。不過這其實是美國對於兩棲攻擊艦的特殊定位導致的——胡蜂級也好,美國級也好,都會攜帶大量AV-8B或F-35B執行「制海任務」。此時,兩棲攻擊艦的甲板調度方式就從原本的直升機模式轉變成了固定翼模式。而想要在原本就比航母擁擠得多的兩棲攻擊艦的甲板上運作固定翼飛機,不會額外佔用飛行甲板空間的舷外升降機自然是不二之選(義大利的的裡雅斯特級也是如此)。
相比於確實需要當「準航母」使用的美國兩棲攻擊艦,從075的設計構型不難發現,我國壓根就沒有讓075搭載固定翼V/STOL艦載機執行制海任務的打算。何況我國的V/STOL戰機還八字沒有一撇。此時,與其搞大躍進,向美國兩棲攻擊艦「看齊」,不如腳踏實地的幹好一艘兩棲攻擊艦該幹的事情。而事實上,考慮到075型與胡蜂級、美國級相似的體型以及更加靈活的空管調度,其在垂直登陸任務中其實比後兩者更具優勢。唯一的問題在於,我國沒有類似於CH-53E和MV-22這樣的大型旋翼運輸機。這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075的兵力的投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