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與罪犯,往往是一步之遙。而這一步,多少熊家長卻親手推著孩子走過去。
1
有次跟朋友聊天,聊到孩子的教育,朋友是滿肚子的苦水。他家樓上人家有個七八歲的小孩子,經常在家拍籃球、跳繩、光地板上和同學玩積木,讓樓下他家人煩不勝煩,老人也休息不好。
他幾次到樓上交涉,剛開始熊孩子媽媽還"不好意思,我們會注意的",後來明顯不太高興,"我打他好多回了,也沒有好辦法,他還是個孩子,總不能把他打死吧"。
小孩子見了我也是狠狠地盯著我,認為被打就是因為我的"告狀"。還趁我們不注意往我家門口扔垃圾,在門上亂畫亂貼。
朋友說到這裡也是無可奈何,家長道理講不通,總不能跟一個孩子較勁吧。
最近幾年,熊孩子不計後果的惡作劇頻頻發生。
——四年級120斤的熊孩子猛推孕婦,想看看推倒孕婦會不會流產。
——兩個9歲孩子將14個滅火器和自行車從高空拋下,險些殃及行人。
——5歲熊孩子11樓玩打火機,燒了陽臺和客廳,濃煙直燻五層樓。
——熊孩子因為看電視被吵到,將施工工人安全繩割斷,差點造成慘劇。
……
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熊孩子惹了禍,熊家長卻常常滿不在乎地說:
"他還是個孩子,你這麼大個人,別跟小孩子一般見識。"
"小孩子不懂事,別往心裡去。"
熊孩子有熊做法,熊家長有熊邏輯。孩子小不懂事,家長總不小了吧,不懂事不正是需要家長教育麼!別人有什麼義務替他成長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買單?
還有更多的熊家長,則認為自家孩子根本沒錯,錯的都是對方。
——上海迪士尼一年輕女子被8歲男孩摸臀,理論不成反遭其母等三人毆打辱罵,"碰到了就碰到了,你屁股沒被人摸過?"
——陳女士在觀影時,被孩子踢椅背,她好心提醒,沒想到孩子家長發飆:"我就是要踢你怎麼樣",還朝著其椅背踢了六七次。
——熊孩子趁主人不注意把礦泉水倒在鋼琴上,可熊家長卻理直氣壯地說:"我家孩子是好心,看你鋼琴髒了,幫你洗洗"。
……
父母已熊至此,孩子焉能不熊?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太可怕了。
2
熊孩子有恃無恐,熊家長"功不可沒"。
但總有一天,熊家長要為自家熊孩子的所作所為付出沉重的代價。
——一對中國夫妻帶著6歲的兒子前往洛杉磯度假,因孩子不斷騷擾鄰座而引發衝突,結果下機後,美國海關以故意傷害罪拒絕熊孩子一家入境,並於次日凌晨遣返一家三口。
——一個7歲小孩在公交車上不斷用腳踢逗一名青年,家長卻無動於衷,青年忍無可忍,最後將小孩子掄起來摔在地上,還使勁拿腳踹。
——飯店裡一個小孩子跑來跑去,玩鬧不休,隔壁桌兩個男子請家長能稍微管教一下孩子,家長卻大肆辱罵,小孩子還朝人家水煮魚裡吐口水,結果青年拿刀捅死了家長、嗆死了小孩。
……
心理學家魯道夫在《挑戰:孩子》中寫到:"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方向,必須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否則我們幾乎難以改變他們的行為。"
熊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根源還在家長身上,只因為家長故意或無意做了以下事情。
一是溺愛孩子
愛是土壤,可以長出玫瑰,也可以結出罌粟。2018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9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9.4%的受訪者指出"熊孩子"的出現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69.5%的受訪者歸因於父母沒原則的寬縱和溺愛。
溺愛就是過分寵愛,由著孩子的性子做事,犯錯誤了也不去懲罰,每次都是家長對後果全權負責,給了孩子一個錯誤認識:不論自己做任何事,爸媽都會搞定。日積月累,導致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非觀念模糊。
二是壞習慣被孩子模仿
人民日報曾經刊登了一組圖,總結了孩子最易模仿家長的12個壞習慣,其中包括:對孩子卻大手大腳、沒有禮貌、帶著寶寶看成人節目、喜歡拿自己孩子和別人比較、過於愛護孩子、當著孩子宣洩各種不滿、說謊、做事拖拉沒有時間觀、不守交通規則、當眾批評孩子、不愛運動、脾氣大隨時發火。
小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白紙一張。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怎麼做,孩子就會照著去模仿。家長的言行不當,孩子也會學會說髒話、罵人、打架,並且習以為常。
10月27日,西寧一家三口外出返回小區,在乘坐小區電梯時,爸爸於某當著孩子的面,踢踹其中一部電梯,致使電梯門損壞脫落,無法正常使用。可想而知,這一幕會給孩子帶來多大影響:原來公共財物可以隨便毀壞!
三是對孩子關注少
人是自寵性動物,自寵性就是希望能夠在生活、學習和工作環境中表現出自我的存在,而這種存在感,往往是在得到環境中其他人的關注而獲得的。
行為出格的孩子也存在這方面的原因:這樣做顯得勇敢、成熟、有本事,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即使是打罵。宜賓10歲女童疑偷錢被養母割喉、剁兩根手指,養父說"家裡已經不止一次發現她偷偷拿錢。"女童為什麼偷錢?調查發現,女童偷過一次錢後,發現得到了更多的正視和關注,因此當渴求關注時她就會再去偷一次。
3
家長的溺愛、對家長言行的迷惑、家長關注少,種種原因導致孩子用自己的行為尋求回應、幫助,但往往迎接他們的是訓斥和懲罰。
薩芭瑞博士曾經在《父母的覺醒》一書中提出:"孩子所有的'不良行為'都是在變相地呼喊和求助,因為他們無法通過正常途徑表達自己的心聲。"
知道了熊孩子行為的動機,我們就可以採取合適的應對方法,提前解決孩子可能會呼喊和求助的問題。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避免養出熊孩子。
1、提供和睦友愛的家庭環境。一個孝敬老人、夫妻恩愛的甜美和諧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感到精神愉悅、心靈輕鬆,更有歸屬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情商高,性格好,會形成一個健全的人格。
2、時刻注意自身言行,做好孩子的表率。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模樣。父母待人和藹可親、舉止有禮,孩子就會有禮貌;父母態度粗暴、舉止無禮,孩子也會讓人頭疼。
3、孩子教育不漠視、不溺愛,給孩子立好規矩,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不要在立規矩的時候和孩子交朋友。立規矩時要說到做到,就事論事,不隨意貼標籤,最主要的是能夠堅持下去,不能想起來立,想不起來就不立。
4、尊重孩子,正視孩子。將自己放到與孩子平等的地位上進行溝通、交流,從孩子的視角考慮問題。孩子與世界進行的溝通嘗試,有時在我們的眼裡是調皮、胡鬧,從而遭到家長的阻止、管教,我們很多大人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孩子時的想法和感受,因為自己是大人了,就要用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社會、學校、家庭、孩子本人的共同努力,而家庭教育卻是其中最重要的。
愛孩子,值得用心。只要你用心投入了,你就一定會收穫欣喜。
孩子將來熊不熊,你說了算!
作者簡介:塵飛。愛自然,愛人生,愛平凡世界;以禿筆,遊人世,記斑斕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