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羅德中國獎學金已開放申請,即將在北京時間2020年10月12日23:59截止。
牛津大學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國際研究生獎學金項目,也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獎學金之一。它每年從全球選拔100位年齡在19-25歲之間的「羅德學者」(Rhodes Scholar),全額資助他們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深造。
在百餘年的歷史中,羅德獎學金已培養出8000多名羅德學者。由它發展而來的「羅德學者」社群成員,包括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青黴素發現者、諾貝爾獎得主霍華德·華特·弗洛裡;星系天文學創始人和觀測宇宙學開拓者愛德溫·哈勃;美國黑人文化運動「哈萊姆文藝復興」的奠基人、哲學家阿蘭·勒羅伊·洛克;美國著名電視主持人雷切爾·瑪多;加拿大財政部長方慧蘭;麥肯錫前任全球總裁、現任加拿大駐華大使鮑達民;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紐約客》雜誌前任駐華記者何偉等著名的學者、科學家、企業家、作家、公眾人物。
2015年,羅德基金會在北京宣布,正式將中國納入羅德獎學金拓展計劃,建立並資助羅德中國獎學金,羅德獎學金正式向中國內地公民開放。2020年羅德中國獎學金的申請截止日期為10月12日23:59。
由於新冠疫情,2020年羅德中國獎學金最終面試將改為線上進行。2020年10月至11月間,通過初輪篩選者將獲邀進行兩輪線上預選面試。最終入圍的候選人將獲得邀請,參加2020年11月底在線上進行的最終面試。今年的申請者將於提交申請後獲知具體面試安排。
截至今年,南京大學有兩位優秀學子獲得了羅德獎學金,分別是陳研(2018年)、嚴嚴(2019年)。
2019年度羅德獎學金獲得者,將赴牛津大學精神病學系攻讀臨床與治療神經科學碩士。2018-2019年度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交換生,學年總評A-,曾在史丹福大學參與暑期科研。本科期間參與睡眠與情緒調節、額葉偏側化、霧霾與精神壓力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擔任南京大學凝眸文學社的主編,還做過多項翻譯和口譯工作。在哈佛中美學生領袖峰會及相關平臺助教、評審、輔導各類心理課題,並在南京、臺灣、牛津郡等地輔導弱勢青少年。
2018年羅德中國獎學金獲得者,牛津大學比較文學與批評翻譯學碩士在讀,哈佛大學戲劇構作與戲劇研究碩士,南京大學英語系學士。她擔任戲劇構作或翻譯的劇作曾在美國定目劇院、甘迺迪藝術表演中心、愛丁堡藝穗節、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哈特福德舞臺劇院等地上演。她現任《布魯克林鐵道報》戲劇版塊聯合編輯,為全球戲劇資訊網站《戲劇時報》志願提供編輯服務;曾於奧尼爾戲劇中心全美評論家訓練營研習藝術評論寫作,呼籲美國戲劇界加強對國際戲劇和外國藝術家的關注;入選英國國家寫作中心青年文學譯者項目,進行華語文學英譯工作。陳研本科期間為南京大學「本科生駐院研修項目」一期學生,曾獲國家獎學金、徐新國際交流獎學金,並獲歐盟委員會伊拉斯謨獎學金赴英國肯特大學交換學習。
今年6月,羅德中國獎學金兩位全國秘書長之一、Diana Fu教授為來自海內外的200多位聽眾帶來了關於羅德獎學金的分享會。以下內容來自「羅德獎學金」公眾號整理的宣講要點和2019年9月的羅德獎學金南大宣講會。
1. 身份證複印件;
2. 官方成績單(需提供本科及以上學歷學習期間所有成績);
3. 英語能力證明(需提供雅思或託福成績,如符合牛津免交英語考試成績條件(在入讀牛津前最多兩年內,已在全英語教學的全日制學位項目完成至少9個月的學習),可提交書面說明,申請免交語言成績);
4. 完整個人簡歷(包括學歷、獎項成就、領導經驗、工作經歷、社會活動等,A4紙12號字2頁以內);
5. 1000字以內英文個人陳述;
6. 四封推薦信(三封學術方面推薦信,一封個人品格、課外活動方面推薦信);
7. 正面彩色頭像照(包括肩部,僅供最終面試評委參考)。
羅德中國獎學金歡迎來自全世界的中國公民的申請,獎學金申請不需要繳納任何申請費用,2020年,由於最終面試改成線上進行,申請者們甚至不需要支付往年最終面試時往返上海或北京的差旅費。此外,羅德基金會將覆蓋羅德學者申請牛津項目的費用和籤證費用。
申請者需已具有本科學歷,或正處於本科教育的最後一年,同時滿足申請年齡要求(點擊「閱讀原文」,查看2020年羅德獎學金申請須知)。往屆的羅德學者中,有本科最後一年申請的,也有畢業後工作、讀研期間,或間隔年期間申請的。
申請材料除了簡歷、成績單等相對常規的內容外,還需要3封學術推薦信、1封個人品格、課外活動方面的推薦信。選擇學術推薦信推薦人時,建議大家考慮多樣性,選擇能展現自己多個側面的推薦人,以體現自己在不同方向、領域的成果。好的推薦信不一定來自名人,但理想情況下推薦人對申請人有較為深入的了解, 因而能夠講述申請人的個人故事。個人品格推薦信則要請推薦人突出自己在學習之外的品質。
另一份重點材料是1000字英文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陳述必須由本人獨立完成,不可有來自外界的幫助。陳研學姐強調,個人陳述要有個人經歷的體現和個人感受的流露,體現出的最好能是一個具體可感的、真實的自我,而非包裝過的自己。此外,個人陳述和簡歷是互為補充的關係,切忌拿個人陳述的空間機械重複簡歷內容,而是要展現出對自己經歷的深入思考。申請人需要在專業和通俗之間尋找平衡:敘述需要有一定的專業性,使讀者了解你熱愛什麼,但也不應過於專業,以至於非專業領域人士完全無法讀懂。需要注意的是,申請羅德獎學金的個人陳述和申請牛津研究生項目的個人陳述或研究提案是不同的,後者更倚重於專業領域。
Diana Fu教授建議,不妨將個人陳述的讀者設想為「聰明的普通讀者」。評委手上已經有了你的簡歷,因此,不必在個人陳述中重複你的經歷。在結構上,可以以環形結構(circular structure)的模式來寫作個人陳述:以「你是誰」開頭,描述你感興趣的議題,在中間部分解釋你為什麼對它感興趣,並儘可能將你所做的事情梳理成完整的敘事,最後在結尾部分回到你感興趣的議題。
申請者需要在2020年10月12日或之前提交材料,如果通過羅德獎學金第一輪篩選,會在10月下旬接到面試通知,隨後進行兩輪線上面試。今年,由於新冠疫情,羅德中國獎學金的最終面試將會在11月底在線上進行。
往年,通過前兩輪面試的候選人會到北京或上海,參加11月底或12月初的最終面試。面試前一晚會有晚宴,入選者與終選評委見面交流,第二天進行半小時左右的面試。評委有10位左右,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傑出人物。
兩輪線上預選面試、晚宴和最終面試環節的官方語言都是英文。晚宴過程中,你將和評委與其他候選人同桌進餐交談,這是你與評委互動並留下第一印象的環節。你不一定需要顯得外向或者表現得很受歡迎,但評委們希望看到你具備和各種不同的人展開對話的能力。
半小時左右的最終面試中,會有多位評委輪流向你提問。切忌生搬硬套個人陳述,最好是能將其想像成一個向真誠地對你感興趣的聽眾表達自己的機會。與其多想能不能拿到獎,不如多思考個人結果之外的東西,考慮如何更好地表達自我的追求、為自己關心的議題和領域發聲,這樣也會讓你感到更加輕鬆和自信。整個羅德獎學金的申請過程是一個自我探索與發現的過程,會促使你去思考自己過往的人生,也可以幫助你明確下一步的目標。
2020年秋季學期,牛津大學計劃結合線下「小型課程面對面授課」和「大規模講座課程線上教學」的模式。疫情中,羅德社群組織了各種線上碰頭活動和互助小組來幫助大家維持心理健康,並將在秋季歡迎活動的策划過程中,儘量考慮到新一屆學者們到校後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力求為大家帶來不變的溫暖體驗。
在視頻中,Diana Fu教授對羅德學者評選的四項標準進行了深度解讀:
1. 學業優異
申請人應表現出能夠勝任牛津學術課程的能力。雖然官方申請文件中提到的3.7 / 4.0的GPA不是嚴格的分界線,但成功當選羅德學者的同學往往在班級、年級名列前茅。如果你所在的教育系統不使用GPA(如英國本科系統),可以提交排名等證據作為GPA的替代物。此外,如果你的學業受到過某些因素的影響(例如某一年因故表現不佳,拉低了總體GPA),可向羅德中國秘書處做出補充解釋說明。
2.精力充沛,能夠充分發揮個人才能
可體現在體育、音樂、辯論、舞蹈、戲劇、藝術追求等方面的優異表現,包括涉及團隊合作的活動中的表現。評審方看重申請人永不停歇(restless)的品格,認為這種品格能讓人在不止一個領域獲得成功,而不是僅僅滿足於學業優異。
3. 求真、勇敢、富有責任心、同情並保護弱者、善良、無私、具備團隊精神
4. 品格優秀,具備領導能力,關心人類同胞
該項描述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你不一定要性格外向,或者自己成立發起過某個組織。領導力可以通過默默奉獻體現,也可以以非常規的方式體現。
四項選拔標準同樣重要。雖然選拔會參考打分表格,但評委們同樣重視初選評委在面試過程中的記錄,包括那些未反應在評分表當中的內容。評委們會充分個性化地看待每位申請人。
Diana Fu教授在問答環節中強調,羅德獎學金並不會優先考慮某些特定的領域,羅德學者專攻的方向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藝術等各種各樣的領域,也不乏橫跨貫通多個方向者。羅德獎學金非常鼓勵來自未被充分代表的學術領域的申請——這些申請者甚至還往往會讓評委們眼前一亮。
羅德獎學金中可以選擇的課程(兩年制)包括:一年制授課型碩士項目(MSc/MSt/BCL)、兩年制研究型碩士項目(MPhil)、兩年制的本科項目(BA with Senior Status)等。在攻讀博士項目(DPhil)的情況下,獎學金資助時長可延至三年。
申請人不需要在申請時就完全確定具體想修讀的專業項目。如果你在申請時還未完全確認想要入讀的項目,可以先談談你最感興趣的項目,因為在面試環節中,你可能被問到意願項目有關的問題。在你入選後,羅德基金會將有專人與你探討可以申請的項目,協助你做出決定,因此,未確定具體項目不應成為你申請羅德獎學金的阻礙。
羅德獎學金獲得者在牛津的課程種類多樣、覆蓋面廣、紮實深入,其中還不乏交叉領域學科:生物統計學、環境變化與管理、地理與環境、生物多樣性、肌肉骨骼科學、計算機科學、化學、天體物理學、歷史、文學、音樂創作、楔形文字研究、非洲研究、藝術、經濟、法律、國際發展.
陳研學姐表示,申請國外研究生項目時,不能只看重這個學校的綜合排名,而要看這個項目和自己是不是合適。這就要求大家透徹了解自己準備申請的項目,並且在文書和面試中體現出自己做過了功課。大家可以多查資料去了解項目,並寫郵件諮詢這個項目的老師或者讀過這個項目的同學,去掌握更多信息。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人生來到做出各種選擇的關頭時,背後都有很長的鋪墊、規劃。大方向的選擇在過去的人生中也都存在著對應的小的縮影。比如畢業後選擇出國對應著大學出國交換,直接就業對應著積累實習經歷。同時,本科階段是試錯成本最低的時候,也是多多嘗試不同方向、為自己未來人生探路的好機會。如果通過小嘗試覺得自己不適合某個未來的大方向,可以在這時儘早切換軌道。另外,要多和前輩和老師溝通交流,注意廣撒網、勤搜集信息,了解考慮各種機會。
人生方向的選擇並沒有固定的時間節點,很多時候,興趣會自然牽著你往某一條道路上越走越遠。如果轉向的時候相對需要做出決定的時候較遲,可能要抓緊把自己之前缺失的短板補起來,而且要有選擇性地去補,因為不可能一下子都補全。同時,意識到自己走的每一步能在個人的大拼圖裡起到什麼樣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最後,在做人生選擇時,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也不要太依賴外界的評價。倉促中或者壓力下做出的決定,也許不一定是最適合自己的決定。人生的路很長,機會也很多,誠實面對自己、善待自己是真。
牛津大學近年來連續多年排名世界第一,它深厚的歷史底蘊、濃厚的學術氛圍、獨特的學院制度都有助於不同專業的同學切磋交流。
羅德公館(Rhodes House)是專供羅德學者們活動的中心,也是羅德基金會的所在地。來自全球各地、專長領域各異的羅德學者們,除了在自己的院系上課,還會在羅德公館參與學術探討、名家講座、社交聚會等豐富的活動。羅德基金會經常會安排國家領導人、學者教授、商界人士、科學家來做演講,學者們也會經常在一起交流、討論、開派對。
羅德學者在學習上和學院生活上和其他牛津學生一樣,但是羅德基金會會通過各種方式讓你的經歷更加豐富多彩。羅德基金會還為羅德學者社群搭建了新的網絡平臺,跨地區、跨年代的羅德學者都可以在這裡聯繫、溝通。
對於大家來說,今年都是充滿困難和挑戰的一年。在陰晴不定的疫情下,我們不斷打破和重建對未來的計劃,在顛簸與變化中尋找立足之地。就我而言,早早計劃好的國際會議和醫院實習都經歷了一個破滅和重建的過程。但我一向相信,生命中恰恰是這些「意料之外」給予了我們一個寶貴的機會,讓我們必得正視自己的處境,去拷問自己的立場和觀念,甚至推搡我們向未曾想過的方向邁出第一步。這種與不確定性相周旋的姿態會深深刻進我們這一代人生命的年輪。希望學弟學妹們今後無論是準備國內升學、工作還是出國深造,都能夠有勇氣和力氣不斷探索自己喜歡的生活和想要投身的事業;都能在心底保留一份長遠的、自我關愛的目光——未來很長,只要有方向,一切可以慢慢來。
畢業四年,時常回想起在南大的時光,想起這裡遇見的良師益友,想起許多日後的奇妙經歷,都可以追溯到在這裡憑著一腔熱情和興趣做過的種種選擇。大學是屬於你的地方,是供你探索和嘗試的地方。不管你懷抱怎樣的預期來到這裡,不管你現在的方向是什麼、在考慮著什麼樣的去向,這些都可能改變,尤其是在變化才是常態的2020年——但面對現實的不確定,我們仍可以選擇去迎接這個世界給我們的挑戰,擁抱悅納在改變中成長的自己。
羅德社群是一個讓人振奮又溫暖的群體,這裡充滿了希望以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世界的未來和他人的生活變得更好的人,無論是全球各地的羅德前輩在抗疫中做出的努力,還是疫情期間滯留英國時看到的社群夥伴們之間的相互支持,都讓我明白,我將持續從他們身上獲得啟發和激勵。我總是說,羅德的申請過程本身就是值得的,因為它一定會促使你去思考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希望有意申請的學弟學妹享受這個充滿自我發現的過程,希望它能助你探索未來的道路,看到各種各樣的可能。
更多信息詳見羅德獎學金往期推送或關注羅德獎學金公眾號:
2020年羅德獎學金開放申請
歡迎投稿:
Oice@nju.edu.cn
部分圖文來源 | 嚴嚴、陳研、羅德獎學金、外新社等
採訪整合 | 黃筱倩、高佳寧、吳沂蓁、付景旋、唐銥涵
美編 | 倪奕瑋、唐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