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人才培養工作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精準施策提升複課教學質量

   解放軍報訊 曹颯、特約記者董澄報導:學院領導「直播」講授開學第一課、160餘個專題課程上傳網絡平臺……6月上旬複課以來,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堅持科學統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完善教學準備、創新教學方式,聚焦人才培養鏈路的關鍵節點精準發力,推動疫情防控與教育教學兩手抓、兩不誤。

   為儘快摸清複課後教學科研工作面臨的重難點問題,該學院組織開展加強教學質量建設專項調研和「我為提升教學質量獻一計」討論活動,形成問題清單和整改工作檯帳,找準提升教學質量的發力點。同時,他們編印《疫情期間學習指南》《管理保障手冊》,有效縮短學員返校適應期。

   「越是情況複雜,越要堅持精細籌備。」該學院領導介紹,他們緊盯提升質量效益這個關鍵,精細測算各教學區培訓容量和學員人數,動態調整教學任務,組建了58個教學團隊,結合疫情防控要求細化修訂教學方案。

   該學院還調整教學組織方式,建設5間網絡直播教室和近1500個直播終端,靈活運用網絡授課、錄播授課、小班授課等手段,開展案例式研討和互動式答疑。同時,他們創新考試方式,將課後作業、網絡答疑互動等環節納入「過程考」範圍,以能力導向引領學員提升學習效率。

   面對複課後研究式教學和網上教學比重增大的特點,該學院組織專業系和教研室骨幹開展教學觀摩,推出《研究式教學實施辦法》《案例式教學實施辦法》。同時,他們針對不同班次教學特點,分類制訂群眾性練兵比武計劃,創新開展教學設計評比和優質課比武競賽活動,有效提升教員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教學水平。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西安校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近日,在複課不久的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西安校區課堂上,軍隊司法工作系教員提出一系列問題,引發研究生學員的思考。這是他們深入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積極探索為戰育人新模式的一幕。戰爭法是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西安校區特色優勢學科專業,被譽為我軍戰爭法人才培養基地。
  • 面向戰場 服務部隊——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聚焦備戰打仗培養人才
    「我們演練了很多在實際工作中沒遇到的科目,感覺非常過癮。」來自武警某部的學員雷大鵬在這場演練中擔任營教導員,帶領全營官兵圓滿完成了各項戰鬥任務。  打仗需要什麼就教什麼、部隊需要什麼就練什麼。2017年8月20日,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在上海、南京、西安揭牌,由原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西安政治學院和原武警政治學院合併組建。
  •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召開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會議 研究開學工作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26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袁宣)8月20日,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召開第十三次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審議學院秋季返校開學工作方案。領導小組組長、黨委書記程曉君主持會議並講話,領導小組組長、院長喬東亮,領導小組全體成員參加會議。會議研究,自9月5日起,學生分三個批次錯峰、分批返校。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理論研討會在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舉辦
    11月26日,來自東部戰區、火箭軍研究院、東華大學、江蘇理工學院的軍地專家代表與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員、學員代表齊聚上海松江澱浦河畔,參加由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舉辦的「以建軍百年奮鬥目標引領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加快發展——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理論研討會。
  • 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加快培養新型保障人才
    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加快培養新型保障人才來源:解放軍報作者:王握文 王微粒責任編輯:丁楊2018-05-22 09:14 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加快培養新型保障人才
  •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圖書館:堅守文化陣地 凝聚智慧力量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圖書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全軍關於疫情防控系列通知精神和黨委工作要求,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首要任務來抓。全體館員凝心聚力,履職盡責,共克時艱,統籌抓好疫情防控,為教學科研的資源服務提供保障。「戰」前組隊,築牢堡壘。
  • 南京郵電大學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工作 科學防控疫情
    未來網高校頻道2月7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閆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南京郵電大學認真落實江蘇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廳的工作部署,全校上下高度重視,勠力同心,科學防控,努力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南郵力量。
  • 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面向海內外誠聘博士人才
    學校下設13個學院和1個研究所,地域覆蓋湖南長沙、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湖北武漢、陝西西安等多個城市。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前身是「哈軍工」電子工程系,是「哈軍工」按學科設立的系,位於湖南長沙。學院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國家重點學科(A類,併入選教育部首批雙學科建設名單),以及電子科學與技術湖南省重點學科(B類),兩個學科均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且均已納入國家「雙」專項建設。
  • 「武裝力量與小康社會」專家論壇在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召開
    (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2月19日,由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和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主辦的「武裝力量與小康社會——紀念中國政治學恢復重建40周年暨軍事政治學專家論壇10周年」理論研討會在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舉辦。
  • 國防大學:改革強校,培養新型軍事人才
    新中國成立之初,聽到組建軍事學院的消息,劉伯承元帥主動向黨中央請纓辦學,組建打造了我軍第一所綜合性高級指揮院校。  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決策成立國防大學,並親自題寫校名,從此,國防大學逐步從合同指揮大學走向聯合指揮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從合同作戰指揮人才向聯合作戰指揮人才聚焦。
  •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七舉措做好疫情防控與教育事業發展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學校教育事業造成的影響前所未有,學校需要堅持底線思維,在思想上樹立「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在工作上,精準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各項工作準備。
  • 2021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博士文職等人才招考公告
    一、院校簡介國防科技大學是直屬中央軍委領導的軍隊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計劃支持的重點院校。
  •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疫情防控期間教學調整與管理工作方案
    疫情防控期間教學調整與管理工作方案為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北京市政府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切實做好 2020 年春季教學工作,按照教育部《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北京市教委《關於做好疫情防控期間職業院校教學調整與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 習近平視察國防大學:要堅持把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突出出來
    習近平指出,國防大學是我國最高軍事學府,植根於紅色井岡,傳承著紅大、抗大血脈,為黨、國家、軍隊培養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防大學貫徹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策指示,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推進改革強校,狠抓依法治校、從嚴治校,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提升,辦學實力和影響力得到加強。
  • 張國清赴天津理工大學調研 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高校複課開學工作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快報如不能正常瀏覽請選用IE瀏覽器天津北方網訊:7日上午,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國清赴天津理工大學調研。學校功能晶體研究院以天津市功能晶體材料重點實驗室為依託,集聚一批國內外知名科研人員,研發水平和學術能力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 官方證實: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由三所知名軍校合併組建
    國防大學校門。 資料圖新調整組建的國防大學政治學院亮相後,官方媒體於日前披露了該學院的組建細節。據中國社科院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網消息,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於今年8月26日正式成立,由原南京政治學院、西安政治學院和武警政治學院合併組建,分為上海松江教學區、楊浦教學區,南京教學區和西安校區,機關設在上海松江。
  •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召開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會
    12月21日,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召開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會,強調要提高警惕,嚴防嚴控,立即行動,織密防護網,確保落實疫情防控各項措施,確保全院師生員工身心健康。學院各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學院黨委副書記祝文燕進行部署,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協調組組長景海俊傳達了上級精神。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委教育工委疫情防控工作會議精神,切實把思想統一到市委決策部署上來,提高警覺度,結合實際抓好學院疫情防控工作,堅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要織密防控網,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
  •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召開疫情防控工作會議
    南京大學黨委常委、南京大學校長助理、金陵學院院長濮勵傑,南京大學金陵學院黨委書記郭隨平,副院長、副書記秦志祥,副院長、副書記、紀委書記姜輝,副院長張亞權,金陵學院公共衛生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及校醫院醫生等與會。會議由濮勵傑主持。秦志祥帶領與會人員學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強總理批示以及教育部、江蘇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
  • 河海大學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秋季開學工作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27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顧建國 柏蓉)近日,河海大學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江蘇省教育廳關於全面恢復教育教學秩序的有關部署,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安全有序組織學生分批、錯峰返校。目前,該校老生返校工作已基本完成,開學各項準備工作平穩有序。
  • 最高法六巡與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西安校區籤署合作協議
    發揮軍地團結政治優勢進一步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六巡與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西安校區籤署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