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奇葩說已經播放完畢,結果令人直呼大驚。
許吉如爆冷遭淘汰,即使是一張羅振宇割愛用復活卡都沒能改變許吉如爆冷出局。且不談許吉如是否能夠安然地度過生存戰,再捲土重來,許吉如爆冷出局這件事情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些什麼真相。
許多人說,是許吉如缺少觀眾緣。那麼我們便從觀眾緣這件事情談起。
觀眾緣這件事情呢,可大可小。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印象如何,就粉絲和真人秀明星的關係上講,其實並不深刻。直白些,就是可有可無,只要你不因為厭惡TA而做出危及TA人身安全或財產利益的,或因為過度欣賞TA而鬧得滿城風雨,對明星而言,其實生活並沒有些許的改變。
而許吉如爆冷這件事情,顯然不是個別觀眾不滿於她。觀眾說在她的身上,看到不是作為優等生的謙遜和共情,只感受到了許吉如語言中的攻擊性和壓迫力。這是大多數人的直觀印象,這時我想起魯迅先生的一句話:
從來如此,便對嗎?
多數決定的方向,便是正確的嗎?或許是的。但以量取勝的思維方式,絕對是錯誤的。在許吉如爆冷出局事件上,卻全然不能定義為這種性質的事件。
首先談談普通大眾的心理。這個往往很複雜,人的本質都是超越的,渴望變得優秀和更優秀。但恰恰正是這種時候,人們突然遇見一些天之驕子,亦或者是天賦異稟的人時,內心會自然地湧出些酸澀。這種酸澀不等同於嫉妒,是前身,處理得當或許會向尊敬、崇拜這方面發展。
而什麼時候會向嫉妒、不滿發展呢?就是遇見了許吉如這類的精英。這類精英居高不下,慣常用俯視的姿態對待他們認知裡平凡的人。他們能力強,智商超群,卻獨獨缺乏了些共情能力。這類精英是天成的,天賦與努力的比例或許是6:4;而另一類精英,也就是詹青雲這類的,他們曾經是平凡人,努力是99%,天賦是1%。
其實不必苛責這些精英,天才型與努力型都不必。天才型精英,自他們生長的環境,理念中就沒有普通人的認知體驗,你讓他們怎麼去共情?就好比你讓一個皇室的王子去體會財米油鹽的精打細算一樣,如果他懂,那是最好;如果他不懂,那只是常理。
我們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叫「看你過得不好我就放心了」。一篇名為《當你獲得便是我的痛苦,當你痛苦便是我的獲得:嫉妒與幸災樂禍的神經關聯》的試驗報告曾表明過:
幸災樂禍本就是深埋在我們大腦深處的一條神經反應。
這種反應並沒有任何的不合理、不道德以及不端正。但有問題的是,我們在閒暇的時候,關注著那些優秀的人,是否在期盼他們從雲端墜落,亦或者是想親手將他們從雲端扯下來。
轉回來,作為一場辯論真人秀。決定一個辯手成功與否的因素很多。許吉如的爆冷,她自身不得不負絕大數的責任。作為辯手,缺乏說服力和共情能力,已經失掉了贏得一場比賽的先機;更惶恐許吉如的整場辯論裡,高強度地灌輸一個又一個理念,像不像一個連堂講課還不穿插其他任何課外話題的老師。
再者,許吉如的持點我們是從來都沒有聽說過嗎?不是的,那些大道理,大論點,我們聽得耳朵都發繭了,但依然沒能好好過我們的人生。許吉如不過是在重複講,反覆講,翻來覆去講,而且是最生硬的方式。詹青云為什麼能夠做到共情,不就是把專業的東西用樸素的方式展現出來了嗎?
天經地義,理所應當,本就不是一個辯手的模樣。
許吉如很優秀,奇葩說舞臺也足夠耀眼,但是許吉如的優秀不在奇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