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室外的溫度已經飆升到近40度了,這時候,對很多人來說最舒爽的事情莫過於在空調屋子裡吃冰鎮的西瓜了,但有不少瓜農卻急壞了,因為西瓜大面積成熟,價格一壓再壓,即便如此,上門收瓜的瓜販還是不多,而且據網上的數據顯示,很多地方瓜農已經把批發價壓縮到了幾毛錢一斤,一畝地算下來別說是利潤了,估計還得賠點錢。不過今年的情況還算是好一點,價格低一點就低一點,好歹算是賣出去了,退一萬步說,沒有出現前幾年農民不要錢,西瓜都沒人要,最後被農民拉出去,倒在了路邊的溝裡的情況。
說到這,讓我想起了發生了美國農村的事情,據說在美國,有一次出現了牛奶大量滯銷的情況,美國農場主的做法是把牛奶直接處理掉,甭管是倒下水道,倒河裡,還是直接扔了,總之就是看著窮人挨餓,沒東西吃,也不會拿來資助窮人,多年來被人們詬病。可如果你把國內農民把滯銷的農產品扔掉這事兒聯繫起來的話,你會發現表面上看似乎一樣的,那這兩者之間有區別嗎?其實這中間的差別大得很,具體來說我覺得有這麼幾點。
第一、農場主毀掉牛奶是為了囤積,是出於利益,農民扔掉滯銷農產品是無奈,不存在利益關聯
可能很多人提到美國農場主的說法,首先就會出於道義,站在道德的角度進行譴責,因為覺得農場主的做法不可思議,明明外邊的普通民眾飯都沒得吃,反正也賣不出去了,為什麼不幫一下窮人呢?可如果你換個思路,不站在道德的角度,而是站在資本家或者商人的角度,你會發現美國農場主們這樣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攫取到更多的利益。試想一下,如果農場主不把牛奶倒掉,那市場上就會有很多的牛奶,其價格不可能高,只有毀掉大部分,剩下的越多,那其價值越大。
再看看國內的農民把賣不動的農產品扔掉,其出發點很單純,就是因為賣不掉,又不得不扔掉。就說去年的蒜薹吧,滯銷的時候,為了不影響蒜的成長,農民只能組織人來把蒜薹給抽出來,然後扔到路邊的溝裡。這種行為就是簡單的因為市場消化不了,農民又想及時的止損而採取的一種措施罷了,不存在從其他人身上獲取利益的主觀意願,所以從這點來說,其差距就非常大。
第二、美國農場主們要的是利益,不能獲得利益的事情,他們不會去做
如果從效益的角度來說,美國農場主們生產牛奶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利益,他們才不關心窮人有飯吃沒,這種現象雖然說聽起來很扎心,但是現在的很多行業當中也存在一些類似的現象,比如說有個房地產項目的房子不好賣,但是就算是房子空著,開發商也不會免費送給沒有房子的人居住,為何?因為這中間沒有利益,不過我們也不能因此責備開發商,畢竟開發商拿地的時候,也付出了很多的成本,開發出來的房子也屬於他們的私產,不給,都說得過去。
我覺得國內農民的做法要比美國農場主有溫度的多,比如說滯銷的農產品,如果有一些人聞風趕來的話,農民基本上就會免費的送出去,因為農民會覺得與其浪費了,還不如免費的送給大家,起碼還算是有點價值,更有溫度,更有人情味兒應該也是其中的區別了。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