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 16:33 來源:北京晚報
參與互動 80後「科學城二代」
王俞涵 希望培養出一個「科學城三代」
王俞涵是一位80後,從2015年隨著中科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一起來到懷柔後,已經在科學城工作了三年多。「很多人剛來的時候對這邊特別陌生,我則不然,因為我家在懷柔住了三輩人了,我父親更是從1994年開始就在雁棲工業開發管委會工作。」王俞涵說。
土生土長的懷柔人,又頂著「科學城二代」的標籤,王俞涵卻說自己的童年時代,對這裡幾乎沒什麼記憶。「我家住在縣城,除了偶爾跟著家人來看爸爸,幾乎就沒來過這裡。」
有一年春節,得知父親大年三十要在單位值班,王俞涵跟著母親來到了當時管委會「小別墅」辦公區所在地,陪父親吃團圓飯。「我問父親,這裡麥子種了一年又一年,牛羊走了一群又一群,什麼時候才能建好呢?」王俞涵說,在她幼小的記憶裡,父親值班的辦公室燈光昏暗,周圍環境也不好,覺得父親一個人太苦了,將來自己一定要在縣城裡,甚至市裡面上班。
高中畢業後,王俞涵順利地考到了市裡的大學,畢業後,又來到了中科院位於中關村的產業園區工作,過著每天早上五點出門,晚上九點到家的日子。「太累了,每天早上從懷柔坐866到中關村,路上來回好幾個小時。」王俞涵也嘗試過在單位附近租房,隨著租金上漲,短暫的「北漂」生活也宣告結束。
正在王俞涵發愁的時候,2013年,由於中關村區域空間狹小,無法滿足中科院相關項目的佔地需求,一些項目和院所開始向懷柔科學城的前身——懷柔科教產業園遷移。「即便如此,我一開始仍然很猶豫,科學城這邊很多配套設施還沒有建好,我和丈夫買房又在縣城,生活便利的問題,未來孩子上學問題該如何解決,當時沒有答案。」
得知了女兒的困惑,父親王炳樹特意找王俞涵談了一次話,希望女兒能藉此機會「女承父業」。「爸爸跟我說,這裡和20年前不同了,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企業來到科學城,這裡的未來將是懷柔、北京乃至中國的地標之一。」父親的話讓王俞涵的思路開闊了不少,「我是土生土長的懷柔孩子,當然盼著懷柔發展越來越好,自己能夠為科學城的發展盡一份力,又能在爸爸工作過的地方繼續工作,多有意義啊。」
回家工作三年多,王俞涵見證了包括電子所、力學所、空間中心等一個又一個中科院院所和項目在科學城落地生根。「現在不僅是我和爸爸,我先生也在園區裡工作,我們一家兩代,三口人都是科學城人。」看著科學城周圍的小區越建越好,各種生活服務設施也逐步配齊,王俞涵慶幸自己當年聽了父親的建議,「真是想不到,曾經的西大荒能夠發展成這樣。」
不久前,王俞涵當媽媽了,說起孩子,王俞涵坦言,自己和丈夫都希望能培養出一個「科學城三代」來。「101中學在這邊有國際部,幼兒園、小學都配套了,我們一點也不發愁。」王俞涵盼著,一家人的「科學城人」標籤能夠傳承下去,繼續為科學城,為懷柔的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