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譚門七代百年傳承 |
搜狐娛樂訊 相比「四大名旦」的家傳至今大都不過三代的歷史,另一梨園世家——譚家的七代傳承成為京劇史上的一個傳奇。這個世所罕見的藝術家族七代都從事同一戲種、同一行當,且一脈相承都是名角,成為了中國戲曲史上一個罕見的文化現象,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京劇史」。
本周六,春妮邀請了譚派第五代傳人88歲高齡的譚元壽老先生攜兒子譚派第六代傳人譚孝曾與妻子閻桂祥、孫子第七代傳人譚正巖和三兒子譚立曾來家中做客,暢談譚門七代百年傳承的家風密碼。百年前「超級巨星」譚鑫培創下「無腔不譚」的盛世傳奇,又立下怎樣的嚴格家規?譚門七代、代代名角,72歲時譚元壽先生仍能空翻演武戲,他是如何練就驚人技藝?有擔當,譚家男兒胸懷家國;孝為先,譚家女人也不簡單。還有慈禧御賜傳家寶首次獨家曝光!更多精彩就在7月18日19:35,BTV文藝頻道《春妮的周末時光》之「春妮家中話家風」。
譚鑫培——開創「無腔不學譚」的盛世傳奇
自1863年譚鑫培隨父親譚志道在京城「廣和成」搭班演戲算起,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譚門前後出了七代老生名伶。被尊為京劇界鼻祖的譚鑫培創立了第一個老生流派「譚派」,後世宗譚者頗多,有「無腔不學譚」的說法。
在譚鑫培的時代,民間百姓流行唱「譚腔」,宮裡也是「無譚不歡」。譚鑫培的精湛技藝被慈禧老佛爺所欣賞,他被封受四品俸祿,不算其他演出和賞賜,每個月就能領取相當於如今30萬元的薪水,譚元壽第三子譚立曾說到這時不免有點激動:「我們老祖宗賺的錢在當時可算是天文數字了。」
在一次看戲時,慈禧總覺得在演諸葛亮的譚鑫培身上缺點什麼?原來,她覺得諸葛亮身為丞相應該扮相貴氣,而譚鑫培的裝扮過於樸素,於是她取下自己佩戴的朝珠當場賞賜給譚鑫培戴上。殊不知,朝珠是清朝官員才有的配飾,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根本不可能佩戴朝珠。不過老佛爺金口玉言,為了紀念這段有趣的歷史往事,自譚鑫培開始到譚門後人,每到表演《失空斬》中的諸葛亮時都會佩戴朝珠,「帶朝珠的諸葛亮」成為梨園界一段佳話。這串御賜的朝珠後來成為譚家的傳家寶,被譚派第六代傳人譚孝曾老師帶到了節目現場:「這串珠子的線都是當年的,我們演《失空斬》或者其他特別重要的表演、比賽時都會戴上它,借借老祖宗的仙氣,您還別說真管用。」
譚元壽——譚家的家風就是「嚴」和「孝」
譚元壽先生是譚派第五代傳人、當今譚派掌門人,在長達80年的從藝生涯中他將譚派藝術的精華體現無遺。他飾演的現代京劇《沙家浜》中的指導員郭建光形象至今仍銘刻在一代人的記憶深處。由於少年進入富連成科班,幼功紮實,72歲時他仍能登臺演武戲,做類似於「前滾翻」的吊毛動作。在譚老看來自己的技藝得益於自小受到的「嚴於做藝」的家風影響:「挨打,三板就見血了。還打雙面膠,手都出血了還得翻,練下了紮實的幼功。」除了嚴於做藝,譚家還堅持了百年「以孝治家」的家風傳統。在譚家,開燈不看天是否黑了,而是看老祖的屋子是否亮燈了,晚輩一定不會比長輩先開燈;作為全國「四大鬚生」之一的譚富英,一輩子沒有錢,全部收入一分不差的上交老父親;而譚元壽更是為了爺爺的心願,延續家族事業,提早成婚生子傳承譚派。說到此處譚孝曾老師不免感慨:「我父親說:『我還年輕不想結婚。』我爺爺說:『你還年輕,你也不看看你爺爺(譚小培)多大歲數了!』於是我父親只說了一句話:『爸,您看著辦吧!』這都是出自一個『孝』字。」
譚孝曾——爺爺教我「國事為重」
譚鑫培的兒子譚小培不僅繼承了全部家學,更培養了兒子譚富英。譚富英發展創新了「譚派」,被譽為「四大鬚生」之一。譚孝曾自幼便在爺爺譚富英的日日教誨下深刻體會了譚派藝術的精華。爺爺教導他,做藝要精、做人要德、為國要盡忠。當年譚富英先生為赴前線義演錯失與父親譚小培最後一面,後來譚孝曾也尊「國事為重」的祖訓赴唐山慰問演出,拖延了婚期,使得最愛他的爺爺譚富英最終沒能看到他成家:「爺爺沒看到我結婚生子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憾事了。」
譚正巖——譚門傳人為戲而生
譚正巖是譚家第七代,三十歲出頭,其扮相、唱腔頗有譚富英遺風。他從小受到爺爺譚元壽的嚴苛教導,深受「譚家人為京劇生」的家風影響,自幼心底便種下了畢生為京劇的信念:「我10歲起爺爺問我願不願意去戲校學幼功,我豪不猶豫地回答:『去!』我想我天生就應該為了京劇活。」如今,譚家上下已把眼光轉移到譚正巖身上,為他量體裁衣整理劇目,面對祖輩的希望和外界的壓力,身為第七代傳人的譚正巖也吐露了成長的不易:「我承認作為譚門傳人有光環,但光環背後有陰影。」
譚門七代,代代名角, 百年傳奇中上演了哪些盪氣迴腸的傳奇故事?獨特家風怎樣保證譚家傳承有序?譚家女人為家族事業又付出過怎樣的努力?7月18日19:35,BTV文藝頻道《春妮的周末時光》之「春妮家中話家風」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