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揚之】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字,截至4月7日,德國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數破10萬,累計達到103228例,死亡1861人。
衡量疫情嚴重性的一個重要參數是「翻倍所需天數」。德國開始採取「禁足」措施時,平均3天翻一倍,情況並不是很妙。根據專家的說法,翻倍時間必須遠遠高於十天以上,方可避免醫療擠兌。
最近這兩天,德國的情況略有緩和,但尚不穩定。
在這抗疫的關鍵時刻,大部分百姓雖然還在遵守各級政府的限制性法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耐心也在慢慢耗盡,特別是經濟界的「耐力」正在接受嚴峻的考驗。此起彼伏的要求逐步放寬限制的呼聲不僅來自企業和政界,連部分病毒學家也認為必須考慮如何儘早部分「解禁」。
人間的這場「瘟疫」毫不影響春天到來的腳步:這幾天,春暖花開,陽光普照德國全境,北非的熱氣流給德國帶來20度以上的初夏溫度。這宜人的氣候,更加吸引著在家「憋壞」的人們走出家門。
但聯邦政府還是認為目前尚不能放鬆限制措施。默克爾表示,目前傳染和死亡人數的增長速度有所放慢,給人帶來少許的希望,但此時談「解禁」絕對為時過早。總理府部長布勞恩(Helge Braun)在接受《周日匯報》(Allgemeine Sonntagszeitung)採訪時也再次警示道:「感染最高峰尚未到來。」
危機時,執政黨容易得分
自然災害會給個人和家庭帶來不幸,也會對社會、經濟等領域產生很大的衝擊。這時候,百姓對政府的期待值往往很高,也是政治家展示勇氣和才能的機會。
譬如,2002年德國大選中,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的「紅綠組合」選情不佳,相反,聯盟黨的候選人斯託伊貝(Edmund Stoiber)在民調中則遙遙領先。可恰在此時,德國東部地區和捷克開始綿綿不斷地下雨,導致易北河水位持續上漲,多處決堤,農田被淹,房屋被衝,災情相當嚴重。
施洛德抓住這個「天賜良機」,多次趕赴災區,穿著雨衣和雨靴,在電視上頻頻亮相,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行動力。
2002年,時任德國總理施洛德在易北河抗洪最前線(圖片出處: picture-alliance/ ZB/wg/hg)
競爭對手斯託伊貝對此不以為然,他反對這種「洪水旅遊」(Hochwassertourismus)的作秀方式,認為靠薩克森州的自然災害來撈取政治資本「太悲催」(schäbig)。
斯託伊貝說的並非沒有道理,大選首先看的是政治綱領,但百姓的邏輯和感知顯然不是這樣的。對他們而言,此時更需要政府的幫助和慰問,包括各種賑災承諾,更需要政治家與民同在,出現在災區現場。
結果,施洛德僅以數千票的優勢贏得了那次大選。
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雖然尚未結束,但也已改變了德國的政治態勢:
默克爾2005年以來連續組閣四次,其中三次是「大聯合政府」(GroKo),也就是聯邦議會中第一和第二大黨團聯合執政。這種形式的政府好處是穩定,壞處是弱化議會的作用。因而,「大聯合」在過去數年中幾乎成為「僵硬政治」(Starre Politik)和「暮氣民主」(Demokratiedämmerung)的代名詞,在選民中的「名聲」並不好。
前年,執政黨在數州選舉中丟票嚴重,導致默克爾不得不辭去黨魁一職,從此成為「跛腳」總理。到疫情爆發之前,她本人很少亮相,淡出的意味很濃。
她曾領導了18年的基民盟(CDU)在民調中一直走低,默克爾的繼承人克蘭普-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上任一年多即宣布辭職,黨內狼煙再起。按照原計劃,將於四月召開特別黨代會,選舉新的黨主席。
當了三屆默克爾「陪襯人」的社民黨(SPD)更是危機不斷:2017年大選以來,面對日益下降的民意,黨主席換了三撥,但均無「回天之力」,這個「百年老店」大有淪為二流政黨的可能。
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出現了新冠病毒。
「深居簡出」的默克爾開始頻頻出鏡,冷靜堅定地領導著抗疫工作:她隔三差五召開新聞發布會,請求民眾理解政府的限制措施;不戴口罩親自去普通超市購物,安定民心,示範不要搶購;發現身邊有人檢測陽性後,立刻進行自我隔離,繼續在家指揮抗疫。她的方式深得人心,有望擺脫2015年以來的「難民總理」標籤, 而成為「抗疫總理」。
默克爾就新冠疫情進行電視講話,呼籲民眾團結應對「二戰以來最嚴峻的挑戰」(視頻截圖)
內閣中的主要職能部門長官也都不同程度地收穫了「疫情紅利」:80後的基民盟衛生部長施帕恩自不必說,還有基社盟(CSU)的巴伐利亞州長許德(Markus Söder),兩人在這次抗疫中表現出來的幹練和成熟,有助於他們成為未來德國總理的熱門人選。
就連上次在競選黨主席中敗北的社民黨副總理兼財長朔爾茨(Olaf Scholz),以及經常以意識形態主導對外關係的外長馬斯(Haiko Maas)也令人矚目。前者打破成規,廣開財源,給政府機構以及企業工廠大量注資;後者因為排除萬難接回了近二十萬滯留海外的德國遊客而贏得廣泛喝彩與好評。
疫情爆發之前,德國的左營中,綠黨一路飆升,一度將社民黨甩在後面。最新民調顯示,社民黨首次反超綠黨。這個成績並非因為該黨兩位新主席治黨有方,而是本屆政府中戰鬥在抗疫第一線的幾位社民黨部長們大放異彩。
本屆議會最大反對黨「選項黨」(AfD)前一陣一直忙於如何與黨內「納粹」組織——「Flügel」切割,以避免國家憲保局(Bundesverfassungsschutz)對該組織的監督擴展至整個黨。多個民調顯示,靠著反歐疑歐以及2015年的難民潮「發家」的選項黨在疫情中鮮有作為,頹勢漸顯。為了扭轉這個局面,該黨利用目前存在的「解禁」的呼聲,開始與政府的「堅持限制」做法唱反調。
自民黨(FDP)和左翼黨(die Linke)也難有突出表現:代表富人和經濟界利益的自民黨呼籲政府多考慮企業的困境,但此呼聲在默克爾內閣推出的強大的「扶持計劃」之下,顯得微不足道,甚至多此一舉;代表「貧下中民」利益的左翼黨除了大加讚譽普通員工的堅守以及提出富人要為整治新冠病毒「後遺症」多作貢獻之外,也沒什麼更好的建議和作為。
政治中有一個說法:「災難時,誰執政誰出彩」(In der Krise glänzt, wer regiert)。此話在這次的「戰疫」中再次得到證實。
德國如此,奧地利和義大利亦復如是,執政黨無一例外地獲得了民眾的廣泛認同和支持,而此前勢頭頗勁的民粹政黨,則縮水不少。
由此可見,危機能讓執政黨充分展示行動力,而行動力則是重新贏得選民信任的最大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