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白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是一種化合物,一種石灰石形態,內含閃光晶體,給人一塵不染和莊嚴肅穆的美感,。漢白玉質地堅硬潔白,石體中泛出淡水印,俗稱汗線,故而得名漢白玉。所謂「玉砌朱欄」,華麗如玉、
漢白玉是中國古代皇家建築、雕刻使用的名貴石料,故宮、天壇、天安門金水橋等經典建築都有大量使用。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當代國家工程中,也有廣泛應用。它們所使用的這個漢白玉,是特指北京房山大石窩鎮高莊村西的石礦中出產的一種石頭。
乾隆時代玉器代表了清代玉器的水平。這一時期的能工巧匠得以繼承和運用歷代琢玉工藝的寶貴經驗,借鑑繪畫和外來雕刻工藝技術,創造性地發展了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琢玉藝術。乾隆時期玉器分為兩大主流:仿古玉和時作玉。此外,還有仿痕都斯坦玉。仿古玉器有兩種:一種是仿古彝玉;另一種是仿漢玉。時作玉是清玉的又一主流,形制豐富多樣,圖案、做工均很豐富。痕都斯坦玉也稱印度玉,西方稱之為莫臥玉,具有阿拉伯風格的造型和花紋,其特點是拋光強烈,器薄如紙。 潔白瑩潤,紋理細膩,造型輕巧,圓口,略外撇,深弧腹,平底,矮圈足,外壁上下邊沿均以連續回文和如意雲頭單線紋相間勾邊,中間淺刻乾隆御題詩:「訛稱五日向河投,原是地靈產物尤。歸我幅員同郡縣,任其土貢入春秋。量材中椀圓而鉅,譬色如脂沉不浮。何必燒磁珍大邑,扣真哀玉擊夔球。」落款「乾隆癸巳夏御題」,其後刻「幹」「隆」雙字方形章。此白玉碗,用料考究,色澤溫婉,設計纖巧,製作精美,更有御題詩為飾,加之「乾隆御用」款玉器較為稀見,因此更顯珍貴。
說起漢白玉,大家並不陌生,咱曲陽縣就是著名的「雕刻之鄉」,西羊平鎮的黃山腳下就有漢白玉啊!目前全國出產白色大理石礦的地區有河北曲陽、四川寶興、雅安、湖南耒陽、北京房山等,這些地區出產的大理石現在都被統稱為「漢白玉」。
漢白玉,網際網路百度百科注釋說:漢白玉特指北京房山大石窩鎮高莊村出產的白色大理石,質地堅硬潔白。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它是一種化合物,化學式是CaCO3…等云云,濃濃霸氣的商業廣告指向性與化學性分析,實在欠缺商榷與嚴肅,不敢恭維。
漢白玉這一稱呼,由來已久,並非今日之籠統稱為所有白色大理石為「漢白玉」也不會由化學式CaCO3說了算。關於「漢白玉」的稱呼來歷網絡上有這麼幾種說法:
一,現在很多學者認為,漢白玉這個名稱是少數名族命名的。「漢」自古是指漢族人,來自漢族地區的白玉叫做漢白玉;
二,是曾經有一種玉發現在河床上,人們稱它為水玉、水磨玉,後來人們在山上或陸地上發掘出這種白玉,於是稱為旱白玉,後來漸漸稱為漢白玉了;
三,漢朝時候使用廣泛,比如漢白玉造像,欄杆,石道,獅子等等,漸漸的後代人們使用這種材料就稱為漢代的白玉,慢慢發展稱為漢白玉;
河北曲陽產的大理石
從目前各地博物館的藏存的大量石刻文物來看,中國古代使用的白石地區集中在以北京房山、河北曲陽、陝西西安為中心的地區。以白石佛造像遺存最為突出,古代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佛教造像當代文物界稱之為「白石造像」。以現存歷史文物來看,北京房山地區出產的白石目前尚可以追溯到唐代造像與佛塔等,證明自唐代起北京房山地區開始發現與使用大理石製作各種宗教用具,距今一千多年。
北京房山區雲居寺收藏的唐代白石佛塔
北京房山區雲居寺收藏的唐代白石佛塔(內部浮雕造像)
而河北與西安地區的白石佛造像至少可追溯到北朝時期。陝西西安古稱長安,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十三朝古都,文化積澱深厚,北朝時期是西魏、北周一直到隋唐的首都,歷史遺存非常豐富。陝西省歷史博物館、西安市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了眾多的古代石雕石刻佛教造像,其中有一部分是白石造像,歷史從北周到隋唐,大件的白石造像比較少見,可見白石這種材質還是比較珍貴的。西安博物館中有兩件北周或隋代的站菩薩像(見圖5),鑑定17665359575高約70釐米,菩薩身軀採用白石雕刻,貼金彩繪,規制很高,而底座卻配了青石底座,如不是白石昂貴難尋,為何配備青石底座?遍尋西安周邊古今並無盛產白石之礦的記載,難怪著名佛教造像鑑定專家金申先生懷疑長安地區的白石是河北幽州等地進貢而來。本人曾在西安各博物館多次參觀學習,特別留意白石質地的優劣,尤其是唐代之前的白石造像材料特別細膩、溫潤,瑕疵較少,透光泛出象牙黃色的暖色調,與河北曲陽東魏北齊時代白石造像很多質地相同,使本人也懷疑是否為曲陽白石千挑萬選,跋山涉水進貢到長安,才使漢白玉如此金貴。唐代姚如能《安祿山事輯》就記載了安祿山從河北幽州地區進貢而來的玉石天尊像、玉女神、天丁力士、六樂童子、香爐等等白玉雕刻敬獻大唐玄宗皇帝的事跡。西安唐代的白石造像材質大多明顯沒有前朝優質,這也反映了漢白玉產地河北曲陽曆經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大量造像與佛教建築的使用,按古代採掘條件優質的漢白玉材料更加難尋,退而求其次,或者又有新發現的白石礦口替代也無法與前朝的白石品質相媲美。
陝西省西安市博物館收藏的北周-隋代白石觀音像
北京故宮慈寧宮曲陽修德白石造像館
河北曲陽縣城南西羊平鎮黃山腳下盛產漢白玉的礦口歷史悠久,《曲陽縣誌》載:「黃山自古出白石,可為碑誌諸物,故環山諸村多石工」。 據現有文物考證,公元前二百多年的西漢中山王劉勝夫婦的墓中,即有曲陽漢白玉雕制的五件陪葬俑出土,現藏河北省博物院。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河北曲陽縣修德寺遺址出土了從北魏到唐代的兩千餘件(塊)佛造像,時間跨度由北魏中晚期至唐天寶年間,這一時期的佛造像最為珍貴的是有271件紀年造像,紀年造像為鐫刻在佛像底座上祈福與時間的發願文或稱銘文,不但提供了同時期的衡量造像的標準器,也無意間通過發願文透露出對漢白玉的稱謂雛形。
河北曲陽羊平鎮黃山腳下的大理石礦山
河北曲陽產的漢白玉石材透光度
河北省博物館藏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曲陽漢白玉材質跽坐像石傭
部分東魏北齊時期曲陽漢白玉造像的發願文銘文拓片
不光是曲陽本地出土的佛造像發願文稱曲陽白石為「玉石或白玉」,河北乃至鄰省山東、山西發現的曲陽白石材質造像也有發願文稱之為玉像或白玉像,在當時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而且傳播很廣。
山東博物館藏曲陽漢白玉石質造像《比丘僧馥造三尊像》發願文
山東博物館藏曲陽漢白玉石質造像《薛樹花造背屏像》發願文
山西省博物院藏曲陽漢白玉材質虞弘墓石槨簡介
如此密集大量的發願文對曲陽所產的白石造像稱之為「玉像、玉菩薩、玉思惟、白玉像」等並不是個案的出現,是其它白石產區未所見的稱呼現象,既反映佛教徒比丘眾與居士眾對佛教偶像的尊重,也凸顯出對漢白玉材料的珍視。
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家學派對玉德評價是至高無上的,認為玉有玉德,人只有具備了玉的這些高尚品德才能成為君子,實現人的最高境界。「石之美者為玉」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詮釋了美石為玉所賦予的精神與人格,並把美石所兼具的五種美德闡釋: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孔子言:「君子比德於玉」。鑑定17665359575漢朝時佛教東傳,佛教的造像藝術至南北朝時代蓬勃而發,異彩紛呈。河北曲陽產的上等漢白玉由於十分溫潤細膩,既含有儒家五德之美,也與佛家教義所追求相吻合,自然成了佛教造鑿聖像的絕佳材料。
2012年,河北省臨漳縣在原東魏、北齊首都鄴城遺址搶救發掘出土石刻佛造像2895件(塊),出土石刻造像年代跨越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其數量創新中國佛教考古之最。本人多次赴臨漳的鄴城博物館、臨漳佛造像博物館,實地考察這些造像,大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為曲陽漢白玉材質雕刻而成。由此看來,曲陽漢白玉如此得到北朝與隋唐皇家寺院的垂青,是對曲陽產漢白玉材質的充分肯定。
曲陽漢白玉的開採與使用史一直以來遵循以歷史遺留文物為佐證,追溯到西漢僅僅是一個研究發現的步伐,2015年中國雕塑界文化學者陳培一先生提到遠在商代的安陽殷墟婦好墓就曾出土疑似曲陽漢白玉材質的陪葬器。根據這一線索,筆者擇機赴安陽殷墟實地考察。無奈,殷墟婦好墓現今展示的石雕大多是當代文物複製品供遊客參觀,原件在河南省博物館收藏。2017年3月份借出差到河南省博物館參觀,卻又因場館裝修,僅開放了一座展廳,並沒有看到婦好墓的漢白玉陪葬器展示。通過網際網路查詢,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第八位妻子,能徵善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的女將軍。其墓共出土玉器755件,大理石雕刻藝術品有15件。在網上搜到婦好墓的幾個石雕的圖片,印證了陳培一先生所說,色澤、顆粒結構等的確與曲陽漢白玉材質極為近似。殷墟婦好墓處於現今行政區劃河北與河南交界不遠,距離河北曲陽300公裡左右,是最近的漢白玉採礦點,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
河南安陽婦好墓陪葬的大理石石雕 (圖片來源於網絡)
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陪葬的大理石石牛(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證明,曲陽漢白玉的使用歷史將會從距今2200多年的西漢延伸到3200年前的商代,假如能進一步證明商代的這些漢白玉石雕是夏朝所遺留,那麼曲陽漢白玉石雕是基本貫穿了整個中華歷史朝代的完整鏈條,伴隨了華夏文明進程幾千年的唯一漢白玉產地。
商代大理石梟形立雕(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寧孜勤攝
商代大理石梟形立雕(頭部)(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寧孜勤攝
商代大理石雕虎首人身形立雕(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寧孜勤攝
商代大理石對尾雙伏獸形立雕(局部)(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寧孜勤攝
當代曲陽還有許多傳承漢白玉手工技藝雕刻的傳承人,他們把聖潔的天然漢白玉用最原始一錘一刀發揮到極致,這在其他任何石雕產區已經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