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美國迪士尼公司拍攝的電影《花木蘭》上映,也成為了文化傳媒乃至政治鬥爭輿論場交鋒的熱點。
花木蘭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古代傑出的巾幗英雄,曾被追封為「孝烈將軍」。花木蘭女扮男裝代替年邁體弱的父親從軍,抵禦外辱、榮歸故裡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一首木蘭辭,千古流傳,充滿人們對於這位巾幗英雄的無限尊敬與無盡追思。「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等名句,更是多為文人墨客所欣賞、引用和追捧,激蕩起無限的英雄豪氣與家國情懷。
在善良的中國人心中,花木蘭是集忠孝節義、勇敢、純樸、美麗、智慧於一身的傳奇人物,是團結一致、保家衛國、有情懷有擔當、充滿愛國正能量的英雄化身。
對於英雄豪氣、人間正道、保家衛國和家國情懷的熱愛與讚美,是人類精神的共同家園,也是電影藝術應遵從和弘揚的永恆旋律。蘊含強大文化底蘊和優質精神傳承的影片,也能讓電影製作方名利雙收。
美國迪士尼公司曾在1998年拍攝過同名動畫片,獲得了199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獎提名,並在全球斬獲3億美元的票房。此次迪士尼公司捲土重來,再次把花木蘭搬上熒幕,並邀請劉亦菲、甄子丹、鞏俐、李連杰等華裔演員聯袂出演,或許瞄準巨大的中國電影市場和收益紅利。
然而,這次拍攝電影真人版《花木蘭》的迪士尼公司,上映過程卻是一波三折。
首先是疫情的衝擊。迪士尼真人版的《花木蘭》自籌拍以來一直爭論不斷,人物、劇情、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都讓影迷們反覆探討。雖然意見各有不同,但影迷們都希望早日到影院中觀看到該片。但無奈的是,《花木蘭》因疫情檔期一改再改——原定於今年3月27日上映,之後被迫推遲,宣布將於8月21日上映,之後又推遲至9月4日上映。
緊接著,9月4日,《花木蘭》上映當天,港毒分子黃之鋒就站出來碰瓷,他在推特上發文,妄稱「這部片今天上映,但因為迪士尼順從北京,劉亦菲公開且驕傲地支持香港警察,我呼籲大家抵制《花木蘭》」,並附上了劉亦菲2019年8月16日的撐警留言。
劉亦菲2019年8月16日的貼文說的是什麼事情呢?
是中國官媒環球網記者付國豪在香港機場遭到黑暴分子毆打,付國豪在被毆打時高喊"我支持香港警察,你們可以打我了"!之後,劉亦菲在微博上轉發了《人民日報》支持香港警察的貼文,並附上心形與加油表情符號。她轉發的貼文中有一張圖片,圖中用英文寫道「What a shame for Hong Kong」(「香港之恥」)!
看看,這就是黃之鋒抵制電影《花木蘭》冠冕堂皇的一個理由!純粹出於美化亂港分子打砸搶的暴行,顛倒黑白,完全置影片宣傳的民族大義於不顧!
9月5日上午,覺得還可以繼續蹭電影熱度博關注的黃之鋒,又蹭著劉亦菲帶來的流量,在推特上轉發了劉亦菲的一條宣傳《花木蘭》電影的推文"哈囉大家,很開心與你們分享花木蘭!"
同一天,黃之鋒在facebook發文,繼續呼籲抵制電影,並在攻擊劉亦菲的同時,捎帶上了該部電影的男演員甄子丹,原因也是同樣的:甄子丹支持香港警察!
9月9日,黃之鋒在facebook發帖,貼文公開了其寫給迪士尼CEO的信件,栽贓迪士尼與新疆達成了秘密協議。信中誣陷迪士尼在新疆進行影片外拍後,在片尾的鳴謝字幕中之所以列出新疆政府機構,是從「(新疆)當局那裡得到了補貼, 資金, 援助和指示」。
在當地拍攝,政府給予必要的協調和幫助,製作方在影片結尾用字幕表示鳴謝,這是大部分影片製作的通常做法,也在情理之中,怎麼在黃之鋒口中就變味成「政治交易」?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提到該片主演劉亦菲時表示:她此前發表過力撐港警的言論,我覺得她是當代的花木蘭,我要為她點讚,她是一名真正的中華兒女!
仔細想想,黃之鋒栽贓構陷花木蘭,對劉亦菲、甄子丹等進行人身攻擊,僅僅是因為香港或者所謂的「人權」、「自由」、「民主」問題嗎?遠遠不是!
9月6日,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刊文「《花木蘭》風波再起,片尾鳴謝新疆公安局遭指責」,構陷中國對新疆維吾爾族和其他穆斯林少數民族民眾實行拘留和監視,並稱《花木蘭》片尾致謝名單中「特別感謝」幫助支持其拍攝的中國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關,中共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和吐魯番市公安局也在其中,而美國之前已將吐魯番市公安局列入了「涉嫌侵犯和踐踏人權」的所謂實體名單,迪士尼不應該與其合作。
澳大利亞作為「五眼聯盟」之一,此時蹭新疆話題賣力反華,也在意料之中。那麼「五眼聯盟」的領導者,美國又是怎樣的態度?
9月9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文章,文中借電影外拍地在新疆,攻擊中國對疆政策。對照看看,不難發現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連行文的口氣都與美國媒體基本一致。
同一天,美國某網站也刊登了文章,提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對中國新疆政策的污衊,同時還意味深長地表示,「出生於中國大陸的演員、花木蘭的扮演者劉亦菲在香港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時公開表示支持香港警察,已有港臺等地的活動人士呼籲抵制這部電影」。
這些反華聯盟,連口氣、策略和用詞都一樣!那麼,抵制的效果怎麼樣?
9月10日,德國某媒體刊登了一篇題為「《電影歸電影?在臺表現亮眼 》」網文,文中表示「《花木蘭》在臺灣開出好票房,達到127萬1800美元(約3757萬元新臺幣),登上了全臺新片票房冠軍,同時還為全球第二高,僅次於泰國。票房排名第3的為新加坡,達85萬9128美元。《花木蘭》全球票房現已達590萬美元」。
反華政客、媒體、亂港分子的勾連,註定是無功而返的狂吠,花木蘭就是花木蘭,那個美麗動人的巾幗英雄符號,已經穿越千年深植每個中國人心底了,而且順帶連外國觀眾都給感動了!
時間的長河奔流不息,古老的長江黃河一往無前奔向大海,他們都代表著前進的力量、步伐和姿態。
在這樣的時空映襯下,花木蘭等華夏民族英雄先輩的壯烈故事與優秀品質,已深深地銘記和存儲在這個民族的記憶中,並已融入血脈基因代代薪火相傳。他們與山河共存,與日月同輝,與大地同在,與人民同在!
就像反華勢力污衊和抵制,依然抹殺不了《花木蘭》的亮眼票房一樣,中華文明之傳播和深入人心,中國之偉大復興,同樣勢不可擋!
這,是電影《花木蘭》帶給反華勢力的警示,也是這個時代的最好註腳!
(轉載時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