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eschool1v1
很多父母可能都對管孩子的尺度和力度有過類似的疑惑:
管得多了,擔心妨礙了孩子個性的發展,害怕孩子會不獨立甚至可能走極端。
管得少了,擔心孩子的壞習慣就此養成,害怕孩子以後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甚至影響整個人生。
一邊是接納、信任、尊重和自由,一邊是約束、引導、規則和懲戒。
他們之間似乎很矛盾,又似乎界限模糊。
不過很多的經驗告訴我們,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和通用的法則,可以讓我們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更有效率一些。
而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需要先界定和分析問題。
要給孩子自由還是給孩子約束,一般可以通過3個問題來判斷:
第一,孩子的行為,有沒有違反社會規則,給他人造成不便或者損害他人的利益?
這些行為的種類有很多,有些是看起來「可大可小」的事情,所以也更需要隨時提高警惕。
比如:
孩子未經允許,喜歡翻動親朋好友的包;
孩子不願意排隊等待,非要插隊;
孩子去掀女孩子的裙子或者拉扯女孩子的辮子;
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打鬧,追逐跑跳……
這些都很瑣碎,很多家庭可能會覺得孩子還小,吵鬧爭奪都是天性,沒必要管得太死。
但是,跟規則相關的,恰恰是最該先去幫助孩子們適應的。
小時候沒規矩的孩子,長大後極容易變得自私自利,無視他人的感受。
如果父母不在孩子最初無心犯下這些錯誤的時候及時糾正和約束,孩子以後真的會面臨數不清的困惑和問題。
第二,孩子的行為,有沒有威脅到他自身的健康或者安全,有沒有給其他人造成安全隱患?
作為父母,跟孩子安全相關的那根弦,是必須時時繃緊,一次也不能放鬆的。
平時要注意的危害健康和安全行為有:
孩子拿著尖銳的物品跑來跑去;
孩子跟小朋友在離馬路很近的地方追逐奔跑,闖紅燈或乘車不系好安全帶;
孩子經常挑逗、用力捏抓、戲耍小動物……
很多事情發生的概率都是極小的,但一旦真的發生,就是任何家庭都難以接受的後果。
第三,孩子的行為,有沒有超出父母的接受承受能力,對父母造成實質性的困擾?
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實質性」,養育孩子本身是一個特別需要愛心和耐心的過程。但是一旦超出必要的限度,讓父母感受到了困擾,那麼就是該去給孩子制定規則,約束孩子們的時候了。
類似的情形有:
孩子強行要玩父母的手機,導致父母沒辦法用手機正常的工作和交流;
孩子有意的損壞家裡的物品,或要求父母提供超出家庭支付能力的物品;
孩子辱罵、踢打家中的父母和長輩......
一個孩子如果在家庭中都不能考慮到自己行為對家庭成員的影響,那麼這個孩子的行為,就是需要進行引導和糾正的。
以上三個問題,有任何一個的答案是「有」,那麼父母們就有義務來對孩子進行幹預,而如果每一個的答案都是「沒有」,父母們其實就可以不必那麼緊張,把試錯的機會交還給孩子。
孩子規則意識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暴躁等,是很多家長煩惱的兒童情緒與行為問題。這難道就沒有好的處理方案了嗎?其實通過科學有趣的遊戲訓練方式就能很好地改善孩子的各種情緒與行為問題。
孩子可以在專業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遊戲、故事(情景劇)、繪畫、沙盤等形式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合作能力、專注力等能力,從而在根本上改善規則意識弱、情緒控制能力弱等行為問題。
在孩子「越界」時候給與管教,在孩子處理自己的問題的時候給與尊重和自由,才能讓孩子更加全面的發展。
素材源自網絡,僅供學習參考,侵刪
公眾號:eschool1v1
戳「了解更多」,免費申請體驗課,在家留學,學地道口語,考試、生活、升職更輕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