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路上,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

2020-09-05 Eschool在線英語


公眾號:eschool1v1


很多父母可能都對管孩子的尺度和力度有過類似的疑惑:

管得多了,擔心妨礙了孩子個性的發展,害怕孩子會不獨立甚至可能走極端。

管得少了,擔心孩子的壞習慣就此養成,害怕孩子以後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甚至影響整個人生。

一邊是接納、信任、尊重和自由,一邊是約束、引導、規則和懲戒。

他們之間似乎很矛盾,又似乎界限模糊。

不過很多的經驗告訴我們,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和通用的法則,可以讓我們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更有效率一些。


而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需要先界定和分析問題。

要給孩子自由還是給孩子約束,一般可以通過3個問題來判斷:

第一,孩子的行為,有沒有違反社會規則,給他人造成不便或者損害他人的利益?

這些行為的種類有很多,有些是看起來「可大可小」的事情,所以也更需要隨時提高警惕。

比如:

孩子未經允許,喜歡翻動親朋好友的包;

孩子不願意排隊等待,非要插隊;

孩子去掀女孩子的裙子或者拉扯女孩子的辮子;

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打鬧,追逐跑跳……

這些都很瑣碎,很多家庭可能會覺得孩子還小,吵鬧爭奪都是天性,沒必要管得太死。

但是,跟規則相關的,恰恰是最該先去幫助孩子們適應的。

小時候沒規矩的孩子,長大後極容易變得自私自利,無視他人的感受。

如果父母不在孩子最初無心犯下這些錯誤的時候及時糾正和約束,孩子以後真的會面臨數不清的困惑和問題。


第二,孩子的行為,有沒有威脅到他自身的健康或者安全,有沒有給其他人造成安全隱患?

作為父母,跟孩子安全相關的那根弦,是必須時時繃緊,一次也不能放鬆的。

平時要注意的危害健康和安全行為有:

孩子拿著尖銳的物品跑來跑去;

孩子跟小朋友在離馬路很近的地方追逐奔跑,闖紅燈或乘車不系好安全帶;

孩子經常挑逗、用力捏抓、戲耍小動物……

很多事情發生的概率都是極小的,但一旦真的發生,就是任何家庭都難以接受的後果。


第三,孩子的行為,有沒有超出父母的接受承受能力,對父母造成實質性的困擾?

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實質性」,養育孩子本身是一個特別需要愛心和耐心的過程。但是一旦超出必要的限度,讓父母感受到了困擾,那麼就是該去給孩子制定規則,約束孩子們的時候了。

類似的情形有:

孩子強行要玩父母的手機,導致父母沒辦法用手機正常的工作和交流;

孩子有意的損壞家裡的物品,或要求父母提供超出家庭支付能力的物品;

孩子辱罵、踢打家中的父母和長輩......

一個孩子如果在家庭中都不能考慮到自己行為對家庭成員的影響,那麼這個孩子的行為,就是需要進行引導和糾正的。


以上三個問題,有任何一個的答案是「有」,那麼父母們就有義務來對孩子進行幹預,而如果每一個的答案都是「沒有」,父母們其實就可以不必那麼緊張,把試錯的機會交還給孩子。

孩子規則意識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暴躁等,是很多家長煩惱的兒童情緒與行為問題。這難道就沒有好的處理方案了嗎?其實通過科學有趣的遊戲訓練方式就能很好地改善孩子的各種情緒與行為問題。

孩子可以在專業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遊戲、故事(情景劇)、繪畫、沙盤等形式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合作能力、專注力等能力,從而在根本上改善規則意識弱、情緒控制能力弱等行為問題。

在孩子「越界」時候給與管教,在孩子處理自己的問題的時候給與尊重和自由,才能讓孩子更加全面的發展。

素材源自網絡,僅供學習參考,侵刪

公眾號:eschool1v1

戳「了解更多」,免費申請體驗課,在家留學,學地道口語,考試、生活、升職更輕鬆

↓↓↓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到底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父母都應該看看
    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我們以為,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孩子的未來,就能和富二代一樣。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真正富養孩子的,並不是物質,而是精神。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告訴孩子:你只管好好學習,別的什麼都不用你操心。
  • 家庭教育:哪些該管?哪些不該管?
    有的家長教育孩子付出了太多的艱辛,雖然在教育過程中沒有侵犯孩子的隱私權,也能夠把握好「心理邊界」,方法也不是簡單、粗暴,但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出現了反效,良好的意圖和令人失望的結果形成了巨大反差。有一年一個學生家長問自己的孩子:為什麼願聽老師的話,而不願聽父母的話。孩子回答說:人家老師是該管的使勁管,不該管的不去管。你們正好相反,該管的不管,專管不該管的。
  • 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一語中的:「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對於很多家庭來講,孩子只有一個,小的時候愛得不行,百依百順。等到上了初中學習壓力大了,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開始逆反,管不過來了。由於成績上不去讀不成好大學開始著急。
  • 管好該管的做好該做的,莫用不該管的掩蓋該管管不好的
    有不合理或過激之處,只能溝通解決或默默忍受,違反者停課一周;「2號班規」要求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請假不上課,我們欣賞帶病堅持上課的孩子;6號班規「要求無論是在家、學習、公共場所,嚴禁使用網絡進行QQ、微信聊天。也不能進行網上學習!還要求全體男生不能在操場上、校內進行球類運動。」
  • 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
    在一期《圓桌派》節目中,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一語中的:「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對於很多家庭來講,孩子只有一個,小的時候愛得不行,百依百順。等到上了初中學習壓力大了,知道孩子不努力讀書就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會影響一輩子,家長開始急。但這時候,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開始逆反,管不過來了。這確實是一些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通病,他們對孩子小時候嬌生慣養,以孩子為中心,什麼都滿足,讓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
  •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因為孩子不想聽到父母張口學習,閉口成績,連關心孩子的身體也只會說」好身體才是學習的本錢」。父母為了孩子的成績,可以犧牲一切,卻不能花費幾個小時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孩子的心聲。因為你認為孩子那麼小,能有什麼想法,即使有,都沒有用,都是亂七八糟的,有這個心思為什麼不放在學習上!
  •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因為孩子不想聽到父母張口學習,閉口成績,連關心孩子的身體也只會說」好身體才是學習的本錢」。父母為了孩子的成績,可以犧牲一切,卻不能花費幾個小時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孩子的心聲。因為你認為孩子那麼小,能有什麼想法,即使有,都沒有用,都是亂七八糟的,有這個心思為什麼不放在學習上!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不管,不該管時瞎管!
    為人父母,總期望給孩子最好的的教育;可往往,不知道該怎麼管?什麼時候該管?如何鬥智鬥勇?怎樣鬆弛有度……李玫瑾教授曾一語中的: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候的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的瞎管!孩子放學後,不要只問作業多不多,做完了沒;更要問問孩子今天學了什麼,有什麼知識還不會;考試成績出來了之後,不要只問孩子考了多少分;更重要的是陪著孩子分析哪裡錯了,為什麼錯了,怎麼補救。
  • 一生E本||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因為孩子不想聽到父母張口學習,閉口成績,連關心孩子的身體也只會說」好身體才是學習的本錢」。父母為了孩子的成績,可以犧牲一切,卻不能花費幾個小時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孩子的心聲。因為你認為孩子那麼小,能有什麼想法,即使有,都沒有用,都是亂七八糟的,有這個心思為什麼不放在學習上!
  • 教育孩子那麼複雜,哪些該管,哪些不該管呢?
    自孩子出生的那刻起,每位家長就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操碎了心。小時候擔心孩子長不高沒營養,長大後擔心孩子在外受欺負。只要孩子在身邊,家長總是忍不住管東管西的,最後反倒落得個吃力不討好的結果。其實,只要管住這3條,孩子不成功都由不得你!
  • 管了不該管的,該管的肯定就沒人管
    原來,所謂「 慢班」 、「快班 」 ,區別並不在於天資,也不在於成績,只在於學生們的自信與積極性! 有了它,「慢班」可能比「快班」更快 ;缺了它,「快班」可能比「慢班」更慢!——啟示信心可增強信心,積極能促發積極。
  • 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別把親子關係葬送在自己手裡
    可是在孩子還小時,原本你該管的時候沒管,或者沒有管好;那麼等到孩子長大後,你再想管就很難了。孩子比你想像中成長得更快,有些東西再不管你就真管不了了。現實中,比起爸媽不管不教來說,還有一種管教方式更傷害親子間的關係,那就是「不該管的瞎管」。
  • 樹未長成,花未開——孩子的「錯」到底該不該管
    在壓垮孩子的最後一顆「稻草」出現前,也許我們在教育中的疏忽早已存在。經歷了這些事件後,有的朋友可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以後孩子有「錯」不能管了!那麼孩子的「錯」家長到底該不該管,學校還敢不敢管?這也是筆者想和大家探討的話題。那在孩子的世界裡,什麼是對,什麼又是錯呢?
  • 管教的勇氣:該管就要管!
    而今卻轉變成:親子發生了爭執,媽媽不願看到因出面管教而造成親子不愉快,不僅束手無策,更因此停止了任何的管教行動。當孩子恢復平靜、再度靠近自己時,媽媽便會以為一時的忍耐扭轉了仇恨的親子關係,兩人和好如初,功德圓滿。但這造成了令人遺憾的結果孩子不曾知道自己犯了錯、犯了什麼錯;媽媽也不在乎孩子有沒有犯錯,更不在乎孩子有沒有從錯誤中修正自己、成長進步。
  • 教育孩子那麼複雜,哪些該管,哪些不該管?
    自孩子出生的那刻起,每位家長就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操碎了心。小時候擔心孩子長不高沒營養,長大後擔心孩子在外受欺負。只要孩子在身邊,家長總是忍不住管東管西的,最後反倒落得個吃力不討好的結果。如今大家的生活條件都好了不少,家長開始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只要孩子覺得開心,即使下血本都是值得的。
  • 大樹:幼兒園監管關鍵 該管的堅決管好 不該管的不管
    然而今天的一紙文件下來這貨徹底崩潰了:股價瞬間腰斬就問你解不解恨?什麼文件有這麼大的威力呢?但如果把幼兒園的辦學質量上升到一個行業的角度看,質量和盈利之間的因果關係可能就不太一樣了。你很難得到一個結論,盈利的質量就差,非盈利的質量就一定高。現實生活中,在各個行業裡表現出來的可能還是相反的情況。在美國,高質量的教育都是盈利性的,而公立的教育往往是低質量的代名詞,在其他行業,高質量背後往往都是高盈利的,否則我們還整體產業升個什麼級呢?
  • 李玫瑾:好孩子是狠心管出來的!6歲之前該管什麼?答案值得收藏
    心理學研究教授李玫瑾曾說:」孩子們的問題都有延遲性,當你發現孩子管不住的時候,徵兆其實早就顯現了。」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在孩子6歲之前管什麼?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正確的答案,想管出好孩子,就得從3方面來管!
  • 為什麼你管孩子這麼心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敵不過他敗家一年。」孩子在該管教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糾正,別等孩子定型後再來後悔!姑娘讓媽媽管好自家孩子,媽媽語出驚人:「不就一 塊雞排麼,這麼小氣,孩子還小,打一下又不痛!」自以為愛孩子,殊不知卻是在害孩子!
  • 當孩子說「你憑什麼管我」時,家長該怎麼回答?
    「我不要你管,你憑什麼管我?」「就憑我是你媽,我就得管你!」「我又不是你的奴隸!讓我做什麼我就要做什麼嗎?」這樣的對話不知道大家是否覺得似曾相識。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影視劇中,「你憑什麼管我」、「就憑我是你媽/爸」這樣的對話屢見不鮮。孩子不喜歡被管,其實家長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