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記者黃海波、陳琰澤)9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從壘磚砌牆到「搭積木」起高樓——助力「住有所居」,我國住宅建築技術迎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的報導。
武漢世紀家園是我國建成較早的鋼結構高層住宅小區,2008年開盤時,汶川地震剛剛發生。業主老吳直言不諱地說,當初選擇這個小區,就是看中鋼結構的抗震性。
「建造更加堅固的房子,是地震帶給我們最直白的啟示。」武漢世紀家園建設方、杭蕭鋼構董事長單銀木說。
鋼結構住宅抗震節能等優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從傳統一磚一瓦到新型建築材料的普及,從低效的壘磚砌牆到高效的「搭積木」裝配式建房,從承擔沉重勞動的建築工人到技術趨於成熟的建築機器人……70年來,伴隨人民群眾居住條件的極大改善,我們國家蓋房子的技術也迎來革新。
從國際上來看,鋼結構並非新鮮事物。從紐約帝國大廈到上海和平飯店北樓,許多近百年歷史的知名建築,均採用鋼結構支撐。
作為國內較早從事鋼結構建築的企業,杭蕭鋼構先後自主研發或參與建造了中國鋼構第一樓——瑞豐國際商務大廈,全國最大鋼結構住宅群包頭萬郡·大都城,海拔最高的鋼結構酒店拉薩聖地天堂洲際酒店,海拔最低的鋼結構酒店上海世茂深坑酒店……
2019年3月,住建部提出推進建築業重點領域改革,開展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試點。
「大趨勢對於鋼結構企業非常有利,尤其是對注重構建技術標準的杭蕭鋼構而言。」杭蕭鋼構副總裁方鴻強頗為自信地認為,其技術體系已經到了第三代,即鋼管混凝土束結構。簡而言之,就是將一根根中空的C型鋼管焊接組合,然後將混凝土灌入其中,形成鋼管束剪力牆,以代替混凝土剪力牆,解決此前鋼結構住宅凸梁凸柱的難題。
在廣東順德,博智林機器人公司的工程師們,正在加緊「培訓」面向未來的新一代「工友」。
砌牆、粉刷、鋪磚……走進碧桂園旗下的這家高科技企業,模樣各異的建築機器人,正在有條不紊地施工。
「安裝一塊近200公斤的板子,至少需要3個熟練工人,這款機器人可以獨立完成從搬運到安裝全過程,而且誤差不超過1毫米。」一位工程師指著眼前的PC內牆板安裝機器人說。
在住宅建造領域,用腦力「解放」體力,還體現在新材料運用上。
如果按照傳統方法,在農村建造一幢三層樓房,快則半年,多則一年。在浙江省東陽市南馬鎮花園村,藉助新型牆體材料「ALC板」,短短一個多月就建成了這樣一幢房子。
近距離觀察「ALC板」牆壁截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中間夾著一層特殊的紙板。
「千萬別以為我們用紙板糊房子。」項目負責人鍾雲方笑著說,「ALC板」完全滿足日常條件下抗彎、抗裂等要求。
花園村將「紙板」蓋房玩出新高度,而相距不遠的諸暨市里舖鎮馬酈村,因為率先嘗試用新技術蓋房,每戶只要掏出30萬元,就可以住進讓十裡八鄉羨慕不已的別墅式農宅。「我們對本村新建住宅採用裝配式建築,建房子像搭積木一樣,這理念本身又增加了發展農家樂的賣點,而且這樣建造房子速度快,汙染少,很方便。」現任村黨支部書記酈校國如此解釋說。
通過「擁抱」新技術,馬酈村不僅吸引了多項財政補貼,還倒逼土地綜合整治進度,整體盤活宅基地資源,用改革思維突破政策供給不足的困境。
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篤定地認為,「機器人建房子」只是時間問題。這位建築工人出身的企業家感嘆,科技的進步不可想像,只有緊跟時代浪潮,才可以始終佇立於時代潮頭。
1978年,單銀木剛滿18歲,已經當了一段時間的焊接學徒。他發現師父總是有意不讓他單獨上手,「我原來認為師父怕砸了自己飯碗,後來我理解是因為當時鋼材太貴,怕焊不好浪費。」
杭蕭鋼構早已過了「怕焊不好浪費」的階段。單銀木深刻地意識到,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責任感也在不斷增強。「不論是昔日秦磚漢瓦還是如今的鋼結構,都是為了居住的安全和舒適。」單銀木說,「我們這麼多年的堅持,就是給大家留下更多的百年好房子。」(完)